2018年南京大学海外教育学院354汉语基础[专业硕士]之古代汉语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使动用法
【答案】使动用法是动词、名词、形容词的特殊用法,具体如下:
(1)动词的使动用法,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如“庄公寤生,惊姜氏”,并不是说庄公本人吃惊,而是说庄公使姜氏吃惊。
(2)形容词用如使动,表示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君子正其衣冠”。“正”用如使动,意思是使其衣冠正。
(3)名词用如使动的情况非常少见,如“文王以白里之壤而臣诸侯”中“臣”是使动用法。意为“使……称臣”。
2. 疏
【答案】疏是唐代出现的一种新的注解形式,又称“正义”,是指为经书的传注作官方的注释。疏一般是先疏正文,再疏注文,先略引被疏的文字,一般是起讫各引两三个字,然后再疏,中间用圆圈隔开。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如孔颖达等人受唐太宗之命为五经作新注,合称为《五经正义》,分别为《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和《春秋左传正义》。
3. 甲骨文
【答案】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殷商时期人们崇尚占卜,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卜辞文字。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演变而来。
4. 双声叠韵
【答案】双声叠韵是音韵学术语,也是写诗在声律上的表现方式之一。双声,是指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叠韵,即迭韵,是指两个字的韵相同。先秦的声母系统和韵部系统和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别,所以不能将上古的双声迭韵和现代的双声迭韵混为一谈。如“芣莒”在上古是叠韵,同属
之部。“微妙”在先秦是双声,它们的古代声母都是m 。
5. 喻三歸匣
【答案】喻三归匣是古代音韵学的一种描写声母变化的术语,是以曾运乾以中古音韵推演上古音韵得出的规律。宋代提出了“见溪群疑,帮滂并明,非敷奉微,端透定泥、知澈澄娘,影晓匣瑜,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来日”这三十六声母,反映的是唐宋时期汉语声母系统的情况。与之相较,上古声母系统中声母共有三十二个,有的要合并,有的要分出一些。而其中,唐宋以后的喻母在上古分为两类,一类与匣母相同,一类接近定母。前一类即所谓“喻三归匣”。
6. 四声
【答案】四声是中古汉语声调的四种分类。用以表示音节的高低变化,包括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现代普通话己经失去了入声,平声分为阴平和阳平,浊上声归入去声。唐宋以来,汉语在四声的基础上区分声母清浊对应的阴调和阳调形成八声,也就是四声八调。
二、解释加点或划线词
7. 王见之,曰:“牛何之? ” .
【答案】之:动词,到……去。
8. 於是乘其車,揭其劍,過其友。
【答案】揭:高举。
9. 王曰:“善哉!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墨子·公输》)
【答案】“虽”,虽然,连词。古代汉语中与“然”组合,表示“虽然这样”。
10.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
【答案】(1)假:借。
(2)以:目的连词。
1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答案】(1)越国:超越(跨过)晋国。
鄙远:把遥远的郑国作为边邑。
(2)翻译:(秦国)跨过晋国把郑国作为边邑,您知道这是很难的。
12.自始合,苟有險,余必下推車。
【答案】險:难走的路。
13.願無伐善,無施勞。
【答案】伐:夸耀。
14.臣之所好者道也。
【答案】道:道理,指事物的规律。
15.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战国策·赵策》)
【答案】“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在一个分句的主谓谓语之间,表示语意未完,让听者或读者等待下文。
16.我绝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己矣。 .
【答案】抢:突过。
三、填空题
17.反切的原理是切上字与被切字的___相同,切下字与被切字的___、___相同。
【答案】声母; 声调; 韵母
【解析】反切法是中国古代汉语中注音法的一种,反切上字的声母加反切下字的韵母和声母组合即被切字的读音。
18.“孔廟四配”是孟子、顏子、___、___。
【答案】孔伋、曾参。
【解析】四配是孔庙受奉祀的人物中,仅次于孔子,又称四公、四圣。他们的塑像分坐于孔子像的两侧。依次为:孔子像东为兖国公颜回(复圣)、沂国公孔伋(述圣),西为成国公曾参(宗圣)、邹国公孟轲(亚圣)。早在南宋度宗咸淳三年(1267年),南宗衢州孔庙开始以四配附祀。曲阜孔庙则于元成宗大德十一年(1307年),才开始以四配附祀,并沿习至今。
19.汉隶之前的文字都称为____,小篆以后的文字都称为_____。
【答案】古文字; 今文字
【解析】汉简之汉隶是古今文字的过渡。小篆之前的文字,都称为古文字。隶书以后的文字都是今文字。隶书正处于文字发展的过渡阶段。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