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武汉纺织大学管理学院820管理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正强化和负强化

【答案】强化理论可以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

(1)正强化。指奖励那些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以使这些行为得到进一步加强,从而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正强化的刺激物不仅包含奖金等物质奖励,还包含表扬、提升、改善工作关系等精神奖励。为了使强化达到预期的效果,还必须注意实施不同的强化方式。有的正强化是连续的、固定的,譬如对每一次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都给予强化,或每隔一固定的时间给予一定数量的强化。尽管这种强化有及时刺激、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久而久之,人们就会对这种正强化有越来越高的期望,或者认为这种正强化是理所当然的。管理者需要不断加强这种正强化,否则其作用会减弱甚至不再起到刺激行为的作用。另一种正强化的方式是间断的、时间和数量都不固定的,管理者根据组织的需要和个人行为在工作中的反映,不定期、不定量实施强化,使每次强化都能起到较大的效果。实践证明,后一种正强化更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

(2)负强化。指惩罚那些不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以使这些行为削弱甚至消失,从而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不受干扰。实际上,不进行正强化也是一种负强化。譬如,过去对某种行为进行正强化,现在组织不再需要这种行为,但基于这种行为并不妨碍组织日标的实现,这时就可以取消正强化,使行为减少或者不再重复出现。负强化还包括减少奖金或罚款、批评、降级等。实施负强化的方式与正强化有所差异,应以连续负强化为主,即对每一次不符合组织的行为都应及时予以负强化,消除人们的侥幸心理,减少直至消除这种行为重复出现的可能性。

2. 利益相关者

【答案】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 ),又称利益枚关者,是指那些与特定组织有一定利益关系的有关者,其利益得失与组织的存在相关。换言之,利益相关者是在一定环境中受组织决策和政策影响的任何有关者。这一概念最早由伊戈尔. 安索夫在《公司战略》一书中首次提出,自弗瑞曼《战略管理一一利益相关者方式》出版后,“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管理”、“利益相关者理论”等术语得到广泛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己经成为分析企业组织行为的一个既定理论框架,应用于公司治理、企业伦理、战略管理等方面。

3. 职务轮换

【答案】职务轮换是指通过横向的变换,使员工从一个职位调到另一职位以扩展其工作经验的培训方法。一方面,职务轮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专业分工过细带来的弊端,使员工有机会承担多种工作任务,学会多种工作技能; 另一方面,职务轮换可以使员工全面了解整个组织的不同工作情况,培养更广阔的工作视角,为员工今后的发展和升迁打下基础,从而有利于培养全面的高级

管理人才。

4. 有效沟通

【答案】有效沟通是指组织能够克服各种因素的干扰,保持信息交流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实现有效沟通需要坚持以下原则:

①正确对待沟通;

②运用反馈机制;

③力求表达清楚;

④能够积极倾听;

⑤拓宽沟通渠道;

⑤加强平行沟通。

5. 群体

【答案】群体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活动中,具有某些共同的利益需求或思想情绪、情趣,通过特定的相互关系而结成的两人以上的集体。群体有其自身的特点:①成员有共同的目标; ②成员对群体有认同感和归属感; ③群体内有结构,有共同的价值观等。

二、单项选择题

6. 当代管理机构变革的一大趋势是( )

A. 管理层次复杂化

B. 组织结构扁平化

C. 管理幅度日益减少

D. 锥型结构更受欢迎

【答案】B

7. 管理者在处理与组织成员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时,他们就在扮演( )。

A. 人际角色

B. 信息角色

C. 决策角色

【答案】A

8. 在同不合作的供应商进行谈判的时候,管理者扮演的是( )。

A. 企业家角色

B. 干扰应对者角色

C. 资源分配者

【答案】B

9. 解决直线与参谋间冲突的一个主要方法是( )

A. 赋予直线管理人员参谋职权

B. 让直线人员更多地依靠参谋人员的知识

C. 允许直线人员压制参谋人员

D. 把直线与参谋的活动结合起来

【答案】D

10.在下列内容中,不属于流程再造构想指导思想的是( )。

A. 以组织流程为中心

B 以员工为中心

C. 以效率和效益为中心

D. 以顾客为中心

【答案】A

【解析】流程再造构想的指导思想是“三个中心”,即以员工为中心、以效率和效益为中心和以顾客为中心。

三、简答题

11.材料创新、产品创新、工艺创新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答案】这几个方面的创新,既是相互区别,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材料创新不仅会带来产品制造基础的革命,而且会导致产品物质结构的调整; 产品的创新不仅是产品功能的增加、完整或更趋完善,而且必然要求产品制造工艺的改革; 工艺的创新不仅导致生产方法的更加成熟,而且必然要求生产过程中利用这些新的工艺方法的各种物质生产手段的改进。反过来,机器设备的创新也会带来加工方法的调整或促进产品功能的更加完善; 工艺或产品的创新也会对材料的种类、性能或质地提出更高的要求。各类创新虽然侧重点各有不同,但任何一种创新的组织都必然会促进整个生产过程的技术改进,从而给带来企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

12.控制有哪些类型?

【答案】根据确定控制标准Z 值的方法,可以将控制过程分为5类。

(1)程序控制。程序控制的特点是,控制标准Z 值是时间t 的函数。

(2)跟踪控制。跟踪控制的特点是,控制标准Z 值是控制对象所跟踪的先行量的函数。

(3)自适应控制。自适应控制的特点是没有明确的先行量,控制标准Z 值是过去时刻(或时期)已达状态的函数。

(4)最佳控制:最佳控制的特点是,控制标准Z 值由某一目标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构成。

(5)日标控制。根据时机、对象和目标的不同,可以将控制划分为3类。

①预先控制。预先控制是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开始之前进行的控制。控制的内容包括检查资源的筹备情况和预测其利用效果两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