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沈阳师范大学中国哲学史(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亲知、闻知、说知

【答案】亲知、闻知、说知是后期墨家对知识按照来源分成的三种知识类型。《经说上》中说,“知:传授之,闻也。方不障,说也。身观焉,亲也。”

①“亲知”就是通过亲自感觉获得的知识;

②“闻知”是指通过传授获取的知识,分为直接传授和间接传授;

③“说知”是指通过推理获得的知识。后期墨家强调亲知,重视直接知识的作用:同时还认识到亲知、闻知、说知三者的统一,对“知”进行了比较深刻和全面的概括。

2. 分理

【答案】分理是指清代思想家戴震谈理时重视“区分”。他认为宇宙过程即表现为气化生生不息的过程,而把理看做是事物气化过程中的条理。即事物运动变化过程中表现出的秩序和规律。他认为理是事物之间的区别,即事物相互区别的各自的规定性,或是事物各自的属性。戴震谈理,重视“区分”。在他看来,只有作为事物区别的“分理”没有作为超越实体的理。

3. 《正蒙》

【答案】《正蒙》是宋明理学家张载的著作,又称《张子正蒙》。“蒙”是《周易》的一个卦名,意为蒙昧未明; 正,意指订正; “正蒙”是指从蒙童起就应加以培养。张载在《正蒙》中,用儒家学说批判佛、道思想,建立起气一元论的哲学体系,开辟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发展的新阶段。他通过论证物质的气是世界的本原,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从世界观的高度揭示佛教唯心主义哲学的实质,提出的“一物两体”思想对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发展有着重要贡献。

4. 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

【答案】“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出自陆九渊的《与李宰书》,是陆九渊的重要哲学命题。“理”是指超乎自然和社会之上,而又为自然和社会必须遵循的抽象原则; “心”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和认识能力。陆九渊认为宇宙间万事万物之“理”和人心之“理”是完全相同的。这一命题虽然没有否认“心”外还有“理”也没有直接肯定“心”是世界的本源,但它认为人心之理是宇宙之理最完满的表现。它以主观的思维代替对客观规律的认识,把主观和客观的辩证关系歪曲为完全同一的关系,抹煞了它们之间的根本差别,最后用主观吞并了客观。

5. 人副天数

【答案】人副天数是董仲舒的学说之一,在《春秋繁露》中存在一卷《人副天数》。他认为,人无论在肉体还是在精神方面,皆是天之副本。他指出:“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

以类合之,天人一也。”人好比是天的投影,人的形体、身躯和脏腑皆是模仿天的产物(头如天圆、耳目如日月、鼻日如风气、骨节合天数、大骨节合月数、五脏对应五行、四肢犹如四季、眨眼犹如昼夜),因而天是使人之所以为人的本原和根据。在这个基础上,董仲舒创立了天人感应论。

6. 二谛

【答案】“二谛”指真谛与俗谛,是由中观宗提出的表述其核心思想的术语。“谛”是真实之意。此宗的大师吉藏,描述此说有如下三个层次的“二谛”:

①第一层次:普通人以万物为实“有”而不知“无”即俗谛;

②第二层次:说万物是“有”是片面的; 说万物是“无”也是片面的。不片面的中道,在于理解万物非有非无,即真谛;

③第三层次:说万物非有非无,说“不片面的中道”即在于此,这是俗谛。万物非有非无,而又非非有非非无; 中道不片面,而又非不片面才是真谛。

7. 卮言

【答案】“卮言”语出《庄子·寓言》:“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巵言日出,和以天倪。”“卮言”具体是指无主观成见而能随时变化之言; 是没有固定解释的模糊之言; 是不偏不倚的中正之言; 卮言是酒后圆滑清谈之言。

8. 气种

【答案】气种是王廷相为了回答“统一的气为什么能够产生不同的万物”而提出的概念。他认为现实世界中的万物在宇宙原始物质(元气)中都对应着一种潜在的种子,由于这些种子是不同的,所以由这些“种子”决定的天地万物也是千差万别的。除此之外,他还认为“气种”是具有稳定性的。他提出:“万物巨细柔刚,各异其材,声色臭味,各殊其性。阅千古而不变者,气种之有定也。人不肖其父则肖其母,数世之后,必有与祖同其体貌者,气种之复其本也。”

二、简答题

9. 简述二程的形上形下和阴阳、道器思想。

【答案】二程兄弟将理作为事物存在的根据,因而他们对于形上形下的解释也与此有关。

(1)大程的思想

大程认为,《系辞》中只有“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句话把道、器区分得最清楚,阴阳井不是道,而是形而下的器。而道才是普遍、抽象、超越具体事物的形而上者。但是他并不认为形上之道和形下之器的区分存在于现实中,在现实中,道器是融合为一的。形上形下,即道、器的区分只是我们思想分析事物的结果。

(2)小程的思想

小程认为,尽管道不能离开阴阳,但是阴阳属于气,气只能是形而下者。作为其背后根据的道才是形而上者。如果用抽象与具体、一般与特殊的观点来看的话,形而下的器或气就属于具体

特殊的事物,而形而上的道则属于抽象的一般。一般不能离开特殊而独立存在,但是特殊必须以一般为根据。

(3)两者的不同

相较于大程,小程更加强调作为事物根据的一般,即道,这可能与他们天理的思想有关。他们所说的理,从本体论上说,就是指宇宙中事物的本体和根据。如果事物是然的话,道和理就是事物的所以然。小程关于“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解释,表现了他对事物背后根据的理的重视。他认为,阴阳并不是道,道就是指配合阴阳变化流行的所以然的根据。

10.简答“刚柔相推而生变化”一语出处及思想含义。

【答案】“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出自于《易传·系辞》。

(1)翻译

刚柔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就产生了运动和变化。

(2)含义

阴阳是动态的,事物是发展的。物极谓之变,物生谓之化。指阴阳相互转化,展现事物动态发展,生生不息的图景。其中蕴含量变质变以及物极必反规律。刚柔相推,阴阳相制,由此形成了昼夜、四季、岁月及人类社会的吉凶。

11.戴震的“气化即道”和“形上”、“形下”的思想是怎样的?

【答案】(1)气化即道

戴震坚持以气化的宇宙观来解释道,即“气化流行”就是道,道的真实内容也即用来描述气化过程的“阴阳五行”。戴震的道体观以道为气化过程,肯定了物质运动过程的有限性,与程朱将道看作理的观点不同。

(2)“形上”、“形下”

戴震将《易传》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解释颇有特色,认为气就是“形而上”的,并不是理是形而上的。他将“形而上”解释作成形以前,“形而下”解释为“成形以后”认为“形而上”是气化未形成具体的器物之阶段,“形而下”是形成具体器物之后的阶段。

戴震的“气化即道”、“形上”、“形下”的思想具有“反理学”的倾向,反映了他反对理在气先、理气二分的理本论。

12.简述唯识宗八识说的佛教哲学。

【答案】唯识宗主张“万法唯识”宇宙间的一切均为“识”所表现。在原始佛教的十二因缘说中,涉及三世二重因果报应,构成为佛教的基本信仰。“识”作为十二因缘中由前世转入今世的承续体,有“灵魂”的意味。唯识宗的“八识”说是指在大乘佛法的唯识学中,把人对境攀缘的妄心分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意识、身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八个识。

(1)前六识

在原始佛教那里,“识”山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六身识构成。前五识,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