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北京市培养单位高能物理研究所863计算机学科综合(专业)之计算机网络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综合题

1. 在因特网中将IP 数据报分片传送的数据报在最后的目的主机进行组装。还可以有另一种做法,即数据报片通过一个网络就进行一次组装,试比较这两种方法的优劣。

【答案】前一种方法对于所传数据报来讲仅需要进行一次分段一次组装,用于分段和组装的

开销相对较小。但主机若在最终组装时发现分组丢失,则整个数据报要重新传输,时间开销很大。

后一种方法分段和组装的次数要由各个网络所允许的最大数据报长度来决定,分段和组装的开销相对较大。但若通过一个网络后组装时发现分段丢失,可以及时地重传数据报,时间开销较前者小,同时可靠性提高。但是并非所有的数据报片都经过同样的路由器,在每一个中间路由器进行组装时可能总会缺少几个数据报片。另外,组装后的分组可能在进入后面网络时分片,这样增加了路由器处理的开销。

2. 试说明10BASE-T 中的“10”、“BASE ”和“T ”所代表的意思。

【答案】“10”表示10Mbit/s的数据率;

“BASE”表示连接线上的信号是基带信号;

“T”代表双绞线。

3. 假定使用连续ARQ 协议,发送窗口大小是3, 而序号范围是[0, 15],而传输媒体保证在接收方能够按序收到分组。在某一时刻,在接收方,下一个期望收到的序号是5。试问:

(1)在发送方的发送窗口中可能有出现的序号组合有哪些种?

(2)接收方已经发送出的、但在网络中(即还未到达发送方)的确认分组可能有哪些?说明这些确认分组是用来确认哪些序号的分组。

【答案】(1)接收方下一个期望收到的序号为5, 说明序号为5之前的分组已经发送并收到,而序号为5的分组还没有收到,即序号为5的分组已经发送或者还没有发送,因此可能的序号组合为P ,3, 4]、[3, 4, 5]、[4, 5,6]、[5,6,7];

(2)如果接收方期望收到序号为5的分组,则说明它已经接收了序号4以前的分组并给出了确认。如果这些确认没有被发送方收到,则确认消息可能包括2、3、4。由于发送方已经发送了序号为2、3、4的分组,因此必然收到了序号1的确认。一旦接收方发出序号1的确认,则不会再发送小于1的确认,因此可能停留在网络中的确认号为2、3、4。

4. 接收端收到有差错的UDP 用户数据报时应如何处理?

【答案】接收端通过UDP 首部检验和来检测UDP 用户数据报在传输中是否有错。如果接收端收到有差错的UDP 用户数据报时,会丢弃该数据报。

5. 试以具体例子说明为什么一个运输连接可以有多种方式释放。可以设两个互相通信的用户分别连接在网络的两结点上。

【答案】假设两个互相通信的用户分别为A 和B ,并假设A 和B 之间已经建立连接。

释放的方式可能有:

(1)主机A 发出释放连接的请求;

(2)主机B 发出释放连接的请求;

(3)由于网络以及其他未知原因,网络不提供传输服务,主机A 与主机B 之间的连接释放。

6. 端到端时延与时延抖动有什么区别?产生时延抖动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说在传送音频/视频数据时对时延和时延抖动都有较高的要求?

【答案】(1)端到端时延与时延抖动的区别:

端到端的时延是指信号按照固定长度打包经IP 分组送入网络中进行传送,在发送端和接收端的时间差;而时延抖动是指时延的变化。

(2)产生时延抖动的原因:

在使用IP 协议的因特网中,每个分组是独立地传送,因而这些分组到达接收端是非等时的,即每个分组的时延不同,因此产生了时延抖动。

(3)在传送音频/视频数据时对时延和时延抖动都有较高的要求的原因:

多媒体数据往往是实时数据。在发送实时数据的同时,在接收端边接收边播放。模拟的多媒体信号只有经过数字化后才能在因特网上传送。这就是要经过采样和模数转换变为数字信号,然后将一定数量的比特组装成等时的分组。这种等时分组进入因特网的速率也是恒定的。但传统的因特网本身是非等时的,因而这些分组在接收端的到达速率一般都会变成非恒定的。如果在接收端对这些以非恒定速率到达的分组边接收边还原,那么就一定会产生很大的失真。因此,在传送多媒体数据时对时延和时延抖动都有较高的要求。

7. 试比较网络在以下三种情况下的可扩缩性:

(1)仅使用第三层转发:每一个路由器查找最长前缀匹配以确定下一跳;

(2)第三层转发和第二层MPLS 转发;

(3)仅有第二层MPLS 转发。

【答案】(1)在进行分组转发时每到达一个结点都要上第三层用软件分析IP 首部和查找转发表、路由表,造成转发速率大大降低。当路由表很大时查找最长前缀匹配需要很长时间,因此限制了网络的规模;

(2)若有相当多的分组适用MPLS 就可缩短转发分组所需的时间,因而网络可扩展到较大的

规模;

(3)分组经受的时延最小,分组转发的速率不受路由表大小的影响。但网络结点无法处理没有MPLS 标记的分组。

8. 试辨认以下IP 地址的网络类别。

(1)128.36.199.3

(2)21.12.240.17

(3)183.194.76.253

(4)192.12.69.248

(5)89.3.0.1

(6)200.3.6.2

【答案】A 类地址以1〜127开始,B 类地址以128〜191开始,C 类地址以192〜223开始,故(1)(3)为B 类网,(2)(5)为A 类网,(4)(6)为C 类网。

9. (1)子网掩码为255.255.255.0代表什么意思?

(2)—网络的现在掩码为255.255.255.248,问该网络能够连接多少个主机?

(3)—A 类网络和一B 类网络的子网号Subnet-id 分别为16bit 和8bit 的1,问这两个网络的子网掩码有何不同?

(4)一个B 类地址的子网掩码是255.255.240.0。试问在其中每一个子网上的主机数最多是多少?

(5)—A 类网络的子网掩码为255.255.0.255,它是否为一个有效的子网掩码?

(6)某个IP 地址的十六进制表示是C2.2E14.81, 试将其转换为点分十进制的形式,这个地址是哪一类IP 地址?

(7)C 类网络使用子网掩码有无实际意义,为什么?

【答案】(1)可以代表C 类地址对应的子网掩码默认值;也能表示A 类和B 类地址的掩码,即主机号由最后8位决定,路由器寻找网络由前24位决定;

(2)255.255.255.248化成二进制序列为:11111111 11111111 11111111 11111000,根据掩码的定义,后三位是主机号,一共可以表示8个主机号,除掉全0和全1的两个,该网络能够接6个主机;

(3)子网掩码都是255.255.255.0, 但是对应的子网的数目不同,前者为

12位,所以每个子网的主机数最多为: 后者为(4)255.255.240.0, 对应的二进制序列为11111111111111111111000000000000,可知主机号有

(5)该子网掩码为有效的子网掩码,但不推荐这样使用;

(6)用点分十进制表示:194.47.20.129, 为C 类地址;

(7)有实际意义,对于小网络可进一步简化路由表,提高网络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