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天津工业大学人文与法学院617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研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为什么说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客观的?
【答案】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客观的,是因为:
(1)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主要是指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
(2)社会形态更替归根结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其中,生产力的发展具有最终的决定意义。
(3)所以,只要把全部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就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做自然历史过程,就能够发现“各国社会现象中的重复性和常规性”,即规律性。就是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性,从根本上规定了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
2. 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演进。
【答案】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演进,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个体资本所有制是占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形式。在这种所有制形式中,生产资料的经济上的所有权与法律上的所有权是一致的,所有权与控制权统一于资本家自身。
(2)19世纪末20世纪初,私人股份资本所有制取代个体资本所有制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形式。私人股份资本所有制是一种私人资本家联合占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生产资料的经济上的所有权与法律上的所有权发生分离,所有权与控制权不再统一。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所有制发生了新的变化,这就是国家资本所有制形成并发挥重要作用,法人资本所有制崛起并成为居主导地位的资本所有制形式。
①国家资本所有制指生产资料由国家占有并服务于垄断资本的所有制形式。国有制在整个资本主义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大,但是由于其主要存在于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部门,所以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国家资本所有制就其性质而言,仍然是资本主义形式。
②法人资本所有制是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发展的新形式。法人资本所有制是法人股东化的产物。法人资本所有制在性质上是一种基于资本雇佣劳动的垄断资本集体所有制,它体现了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关系。
资本主义所有制经过这些形式的演变,资本占有的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
3. 怎样理解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答案】可以从下两个方面理解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1)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通过革命实现的。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矛盾特别精锐,出现很好的革命形势,以及革命的主观条件的成熟,使这些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
(2)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一定的社会形态的总是建立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上,但是在社会历史的发展的了,某个阶段,又会出现参差不齐、相互交错的现象。在一定条件下,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的情况下,生产关系的变更就成为主要的决定方面。总之,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也是历史发展规律作用的结果。
4. 实践的基本类型是什么?
【答案】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是感性的、对象性的物质活动,“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等。
(1)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同时生产和再生产着社会的基本经济关系,由此决定着社会的基本性质和面貌。
(2)社会政治实践是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物质生产基础上,人们形成了复杂的社会政治与公共关系,调整和处理这些社会关系的活动,是人们在改造自然的同时所必须进行的实践活动。例如,人们所从事的政治活动、社会改革活动、社会管理等,都属于这一类实践活动。
(3)科学文化实践是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准各性和探索性的实践活动,科学与文化在本质上是统一的,是人们认识自然与社会现象及其客观规律的探索过程。它是在物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既包括自然科学的探索活动,也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的探索活动。科学文化实践具有与物质生产实践和社会政治实践不同的特点,即自觉地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实验和社会调查等为手段,以探索和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为目的。科学文化活动是一个综合体,它既不仅仅是认识活动,也不全是实践活动。这里所说的科学文化实践主要指那些具有客观行动和对事物起变革作用的科学文化活动。
(4)在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中,物质生产实践处于基础的地位,对其他实践形式起着主导的作用。
5. 请简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答案】(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
在展望未来社会的问题上,是台坚持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能否正确预见未来的基本前提,也是马克思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展望正是站在科学的立场上的。
(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展望未来社会的方法:
①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马克思恩格斯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运用科学的方法,致力于研究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第一次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从而对共产主义社会作出了科学的展望。
②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
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批判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们不是只看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而是进一步揭示出弊端的根源,揭示出资本主义发展中自我否定的力量,发现资本主义的矛盾运动中孕育着的新社会因素,并以此作出对未来社会特点的预见。
③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作详尽的细节描绘。
马克思恩格斯在展望未来社会时,总是只限于指出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原则和基本特征,而把具体情形留给后来的实践去回答。
6. 简述平均利润的形成及本质。
【答案】(1)平均利润的形成是部门之间竟争的结果。
由于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周转不同,各部门利润率不同,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率,围绕争夺有利投资场所而展开竞争,竞争的方式是资本转移,即把资本从利润率低的部门转移到高的部门,资本转移会引起各部门生产规模的变化,进而引起产品供求关系以及产品价格相应变化,使不同部门的利润率趋于一致,形成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剩余价值总量和社会资本总额的比率,它是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的。一定量的资本根据平均利润率获得的利润是平均利润; 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
(2)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各部门的资本家之间重新分配的过程。各个部门的不同利润率转化为平均利润率,从而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只是表明一种趋势,不能认为是利润的绝对平均化。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也不排斥各部门中少数先进企业仍然可能获得超额利润。因为前面分析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时,我们是把每一个部门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因而是以每一个部门的资本的平均有机构成和平均周转速度为前提的; 至于同一部门中各企业之间在这方面存在的差别,当时是存而不论的。事实上,这种差别引起的各个企业利润率的高低不同是必然的。因此,其中少数先进企业可以获得超过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而有的企业却得不到平均利润。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其实质仍然是剩余价值,只不过它们是剩余价值总量在不同部门资本家之间的重新分配而已。因此,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过程,就是不同部门的资本家通过竞争而重新瓜分剩余价值的过程。而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是把利润当作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在概念上便完全确立了和固化了。这样,利润的本质、源泉以及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关系,便进一步被掩盖和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