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00313微观经济学考研复试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生产函数
【答案】生产过程中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和产品的产出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生产函数来表示。生产函数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假定X 1, X 2, …、X n 顺次表示某产品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Q 表示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则生产函数可以写成以下形式:
在经济学的分析中,为了简化分析,通常假定生产中只使用劳动和资本这两种生产要素。若以L 表示劳动投入数量,以K 表示资本投入数量,则生产函数写为:
2. 引致需求
【答案】引致需求指由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引起的企业对生产要素的需求,这种需求来自厂商。相对而言,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称为直接需求。
企业对生产要素的需求不同于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在产品市场上,需求来自消费者,而消费者购买产品是为了自己的消费,从中获得满足,一次购买过程到此为止。在生产要素市场上,需求来自企业,而企业购买生产要素是为了生产,从中获得利润。企业购买生产要素并不是一次经济行为的终结。
一个企业能否获得利润并不取决于其自身,而是取决于消费者的需求,要看消费者是否愿意为其产品支付足够的价格。如果不存在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则厂商就无法从生产和销售中获得收益,从而也不会去购买生产资料和生产产品。或者说,消费者对产品的直接需求,引致和派生了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
3. 道德风险
【答案】道德风险是指交易双方在签订交易合约后,信息占优势的一方为了最大化自己的收益而损坏另一方,同时也不承担后果的一种行为,即是市场的一方不能查知另一方的行动一种情形,又被称作隐藏行动问题。道德风险的存在不仅使得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受到损失,而且会破坏原有的市场均衡,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
4. 补偿顶算线
【答案】补偿预算线是用来表示当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引起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水平发生变化时,用假设的货币收入的增减来维持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水平不变的一种分析工具。
具体来说,在商品价格下降引起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水平提高时,假设可以取走消费者的一部分货币收入,以使消费者的实际收入下降到只能维持原有的无差异曲线的效用水平(即原有的实际收入水平)这一情况。相反,在商品价格上升引起消费者实际收入水平下降时,假设可以对消费者的损失给予一定的货币收入补偿,以使消费者的实际收入维持原有的水平,则补偿预算线在此就可以用来表示消费者的货币收入提高到得以维持原有的无差异曲线的效用水平(即原有的实际收入水平)这一情况。
5. 一级价格歧视
【答案】一级价格歧视是指完全垄断厂商根据每一个消费者对买进每一单位产品愿意并且能够支付的最高价格逐个确定产品卖价,即消费者实际支出总额等于其意愿支出的总额,其生产的产量等于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产量,但消费者剩余完全被剥夺,转化为生产者剩余。一级价格歧视需要了解每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
6. 供给价格弹性
【答案】供给的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供给量的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该商品的供给量变化的百分比。它是商品的供给量变动率与价格变动率之比。
供给的价格弹性也分为弧弹性和点弹性。供给的价格弧弹性表示某商品供给曲线上两点之间
,以e s 的弹性。供给的价格点弹性表示某商品供给曲线上某点的弹性。假定供给函数为Q=f(P )
表示供给的价格弹性系数,则供给的价格弧弹性的公式为:
供给的价格点弹性的公式为:
表示单一弹性或单位弹性; 表示完全弹性; 。 表示完全无弹性。影响供给的价格弹性大小。 e s >1表示富有弹性; e s <1表示缺乏弹性; e s =1供给的价格弹性根据e s 值的大小也分为五个类型。
的因素主要有:时间长短、生产成本随产量变化而变化的情况及产品的生产周期的长短等。
7. 消费者统治
【答案】消费者统治是指在一个经济社会中消费者在商品生产这一最基本的经济问题上所起的决定性的作用。
这种作用表现为:消费者用货币购买商品时向商品投“货币选票”。“货币选票”的投向和数量,取决于消费者对不同商品的偏好程度,体现了消费者的经济利益和意愿。生产者为获得最大的利润,必须依据“货币选票”的情况来安排生产,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等等。这说明,生产者是根据消费者的意志来组织生产、提供产品的。西方学者认为,这种消费者统治的经济关系,可以促使社会的经济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从而使全社会的消费者都得到最大的满足。
完全竞争市场的长期均衡状态表明社会的经济资源得到了最有效率的配置,经济中的全体消费者都获得了最大的效用。正是基于此,微观经济学中对完全竞争市场的长期均衡状态的分析通常被用来作为对消费者统治说法的一种证明。
8. 逆向选择
【答案】逆向选择是指在买卖双方信息非对称的情况下,差的商品总是将好的商品驱逐出市场; 或者说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在交易中总是趋向于作出尽可能地有利于自己而不利于别人的选择。逆向选择的存在使得市场价格不能真实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导致市场资源配置的低效率。
美国经济学家阿克洛夫在论文《柠檬市场:质量的不确定与市场机制》中提出著名的旧车市场模型,开创了逆向选择理论的研究先河。他考察了一个次品充斥的旧车市场。假设有一批旧车,每辆车的好坏只有卖主知道,要让交易做成,最合理的办法是按平均质量水平定价。这就意味着其中有些好车的价格被低估了,从而卖方就不愿按照平均定价出售,或者卖方“理性”地抽走好车,让买主在剩下的差车中任意挑选。如果买方明白这一道理,就不会接受卖方的定价,而只愿出较低的价格。接着这将可能导致另一回合的出价和杀价:卖主再从中抽走一些较好的车,买主则再次降低意愿价格。最终的均衡可能使所有好车都卖不出去。显然,这是无效率的,因为最终成交量低于供求双方理想的成交量。
逆向选择在经济生活中经常会出现,并阻碍市场对资源的配置。解决逆向选择问题的方法主要有:政府对市场进行必要的十预和利用市场信号。
二、简答题
9. 瓦尔拉斯定律认为,人们为了满足当前效用的最大化,会花光所有的收入进行消费。然而现实生活中并非如此,如何解释这一现象? 是否人们的消费决策不是按当前效用最大化原则做出的?
【答案】(1)在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模型体系中,商品和资源的总供给与总需求均相等,这恒等关系就是瓦尔拉斯定律。换言之,瓦尔拉斯定律是指在一般均衡价格模型体系中,生产者愿意生产的各种商品的数量,正好等于消费者愿意购买的数量:居民愿意供给的资源数量,恰好等于厂商所需要的资源数量。
(2)瓦尔拉斯定律认为,人们为了满足当前效用的最大化,会花光所有的收入进行消费。但现实生活中并非如此,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
①生命周期假说与持久收入假说。生命周期假说认为每个人都根据他自己一生的全部预期收入来安排他的消费支出。也就是说,各个家庭的消费要受制于该家庭在其整个生命期间内所获得的总收入,而不仅仅局限于当期收入;
②进行投资。人们对当期收入的支配,除了进行消费活动,还可以进行投资活动,从而在将来获得更多的收入;
③留给子女遗产。当人们留下遗产给后代的时候,说明人们不只考虑自己福利最大化,还会考虑到后代的福利水平;
④对货币有特殊的偏好,人们将会把一部分收入以货币的形式贮藏起来。
(3)人们的消费决策不是按当前效用最大化原则作出的,而是进行跨时期消费决策,甚至跨整个生命周期的消费决策。也就是说,人们追求的效用最人化是总效用的最人化,而不是当期效用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