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湖南大学金融与统计学院846经济学基础之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内生增长理论

【答案】内生增长理论是经济增长理论中的一种,它与新古典增长理论不同,内生增长理论用内生技术进步来说明一个国家长期经济增长和各国增长率差异,认为经济的长期增长依赖于储蓄率和其他因素,而不仅仅依赖于劳动力的增长率。其重要特征就是试图使增长率内生化。根据基本假定条件的差异可以将内生增长理论分为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内生增长模型和垄断竟争条件下的内生增长模型。按照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内生增长模型,使稳定增长率内生化的两条基本途径就是:①将技术进步率内生化; ②如果可以被积累的生产要素有固定报酬,那么可以通过某种方式使稳态增长率被要素的积累所影响。

2. IS--LM 模型

【答案】IS-LM 模型是说明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国民收入和利率如何决定的模型。两个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意味着商品需求等于商品供给,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在利率r 和国民收入y 组成的二维坐标系中,IS 曲线表示了使商品市场达到均衡的利率和国民收入的组合的轨迹。LM 曲线描述了确保货币市场实现均衡的利率与国民收入的组合的轨迹。两市场同时均衡时的利率和收入由IS 曲线和LM 曲线的交点获得。

3. 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答案】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即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就是人们预期通货膨胀率保持不变时,表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其典型的特征是存在着通货膨胀与失业的替代关系。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方程为:

其中,π为预期通货膨胀率,整理得

期通货膨胀率时,失业率处于自然失业率状态。

4. 平衡预算

【答案】预算盈余BS=政府的收入一政府的支出。平衡预算有以下两层含义:

(1)BS=0,即政府的收入完全等于政府的支出,政府完全实现了收支相等。

(2)△BS=0,即政府收支的变动量等于0。

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之前,各国普遍采取年度平衡预算,要求每个财政年度都收支平衡。年度平衡预算后来演变成周期平衡预算,是指政府在一个经济周期中保持预算平衡,即在经济衰退时实行扩张政策,有意安排预算赤字,在繁荣时期实行紧缩政策,有意安排预算盈余,以繁荣

e 。可见,当实际通货膨胀率等于预

时的盈余补衰退时的赤字,实现整个周期盈余与赤字相抵。

5. 总供给曲线

【答案】总供给是指经济社会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提供的物品和劳务的总量,总供给函数表示总产出与一般价格水平之间的依存关系,描述这种关系的曲线称为总供给曲线。总供给曲线是根据生产函数和劳动力市场的均衡推导得到的,当资本存量一定时,总产出水平随就业量的增加而增加,但边际产出递减。就业量取决于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当劳动力需求等于劳动力供给时,就决定了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就业量。总供给曲线的斜率取决于劳动力市场对货币工资变动能作何反应的假定。在短期,就业量的变化是引起总供给变化的最重要的因素; 在长期,资本积累的变化、技术进步等都会影响总供给水平。

6. 持久收入假说

【答案】持久收入假说由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VI.Friedman )提出,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主要不是由他的现期收入决定,而是由他的永久收入决定。永久收入是指消费者可以预计到的长期收入。永久收入大致可以根据观察到的若干年收入的加权平均数计得,距现在的时间越近,权数越大; 反之,则越小。根据持久收入假说,政府想通过暂时增减税收来影响总需求的政策是不能奏效的,因为人们减税而增加的收入,并不会立即用来增加消费。

与生命周期假说不同的是,持久收入假说偏重于个人如何预测自己未来收入问题。持久收入假说认为:

(1)消费不只同现期收入相联系,而是以一生或永久的收入作为消费决策的依据。

(2)一次性暂时收入变化引起的消费支出变动甚小,即其边际消费倾向很低,甚至近于零,但来自永久收入变动的消费倾向很大,甚至接近于1。

(3)当政府想用税收政策影响消费时,如果减税或增税只是临时性的,则消费者并不会受到很大影响,只有永久性税收变动,政策才会有明显效果。

二、简答题

7. 在统计中,社会保险税增加对GDP 、NDP 、NI 、PI 和DPI 这五个总量中哪个总量有影响? 为什么?

【答案】社会保险税实质上是企业和职工为得到社会保障而支付的保险金,它由政府有关部门(一般是社会保险局)按一定比率以税收形式征收。社会保险税是从国民收入中扣除的,因此社会保险税的增加并不影响GDP 、NDP 和NI ,但影响个人收入PI 。社会保险税增加会减少个人收入,从而也从某种意义上会减少个人可支配收入DPI 。然而,应当清楚认识到社会保险税的增加并不直接影响个人可支配收入,因为一旦个人收入决定以后,只有个人所得税的变动才会影响个人可支配收入DPI 。

8. 影响总需求曲线移动的因素都有哪些?

【答案】在给定的价格水平上,任何使总支出曲线向上或向下移动的因素,都会使总需求曲线移动。这些因素主要有:

(1)消费需求,尤其是消费者对耐用品购买的变化。消费需求增加会使得总需求增加,从而使得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反之,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2)投资需求的变化。投资需求的增加会导致总支出曲线向上移动,从而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反之则向左移动。

(3)政府支出和税收的变化。政府支出的增加或税收的减少,都会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反之则向左移动。

(4)净出口的变化。净出口的增加会增加总支出,从而导致总需求曲线右移; 反之则向左移。

9. 通过总供求模型的图形,说明物价下跌是如何产生的?

【答案】一国的总产出和物价总水平是由总需求和总供给的相互关系决定的。下面利用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进行研究。

(1)总需求收缩导致市场供过于求,从而导致物价下跌。假设总供给不变,总需求减又AD 移动到AD' 则均衡价格由P 0下降到P 1,总产出相应减少。如图所示。

图 总需求曲线左移

(2)由于技术进步等因素导致成本下降,劳动生产率提高,会刺激企业在价格不变时增加产出。如果总需求不变,那么总供给的增加就会导致物价下跌,总产出增加。如图所示。

图 总供给曲线右移

(3)总需求、总供给同时扩张或收缩的情况。总需求扩张,若总供给不变,则会造成物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