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所935欧美文学史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填空题
1. “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作品有的______《嚎叫》。
【答案】金斯堡
【解析】“垮掉的一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风行于美国的文学流派。该流派的作家都是性格粗犷豪放、落拓不羁的男女青年,他们生活简单、不修边幅,喜穿奇装异服,厌弃工作和学业,拒绝承担任何社会义务,以浪迹天涯为乐,蔑视社会的法纪秩序,反对一切世俗陈规和垄断资本统治,抵制对外侵略和种族隔离,讨厌机器文明,他们永远寻求新的刺激,寻求绝对自由,纵欲、吸毒、沉沦,以此向体面的传统价值标准进行挑战,因此被称作垮掉的一代。代表作家有金斯堡及其作品《嚎叫》。
2. 1830年,雨果的剧作《欧那尼》上演,引发了法国文艺界的一场大战,争斗双方的文艺派别倾向分别是______。
【答案】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
【解析】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斗争,即著名的“长发对秃头”的战斗,最后浪漫主义获得了胜利,结束了古典主义戏剧在法国剧坛的统治地位。
3. 《复活》中的男女主人公分别是______。
【答案】聂赫留朵夫; 马洛斯娃。
【解析】《复活》是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之一,取材于一件真实事件,主要描写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引诱姑妈家女仆马洛斯娃,使她怀孕并被赶出家门。后来,她沦为妓女,因被指控谋财害命而受审判。男主人公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见到从前被他引诱的女人,深受良心谴责。他为她奔走伸冤,并请求同她结婚,以赎同自己的罪过。上诉失败后,他陪她流放西伯利亚。他的行为感动了她,使她重新爱他。但为了不损害他的名誉和地位,她最终没有和他结婚而同一个革命者结为伉俪。
二、名词解释
4. 三一律
【答案】三一律是西方戏剧结构理论之一,是一种关于戏剧结构的规则。它是古典主义戏剧的艺术法则,要求戏剧创作在时间、地点和情节三者之间保持一致性,即要求一出戏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一天之内,地点在一个场景,情节服从于一个主题。“三一律”在政治上符合君主专制政体的要求,在艺术上既体现了时间和空间方面高度简练、紧凑、集中等优点,但又存在人物性格单一化、类型化,戏剧结构上绝对化、程式化等弱点,最终束缚了戏剧艺术的发展,为后人所摒弃。
5. 《第二十二条军规》
【答案】《第二十二条军规》是美国当代作家约瑟夫·海勒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是黑色幽默派的代表作。约瑟夫·海勒以二战为背景,描写了一支驻扎在意大利附近的美国空军部队的军营生活,无情地嘲讽和抨击了黑暗的现实,揭示了深刻的社会危机,表达了人必须作出人生选择的思想。小说以喜剧的方式表现悲剧性的内容与主题。小说利用荒诞不经的情节,反讽俏皮的语言,描写人难以摆脱的困境,揭示了现实生活的荒诞不经,在笑声中嘲笑了社会,但是饱含着辛酸与无奈。小说成功塑造了“反英雄”形象; 通过“人像展览式”的戏剧性结构构建了一个荒诞的世界,整体上显得凌乱破碎,但呼应了小说的荒诞氛围。
6. “教育剧”
【答案】“教育剧”是叙事剧的一种形式。20世纪二三十年代德国工人运动中宣传、鼓动的直接产物,是布莱希特在尝试创立叙事剧初期经常采用的一种体裁。“教育剧”的主题大多表现个人与集体、自由与纪律的关系,它将戏剧方法与戏剧元素应用在教学或社会文化活动中,让学习对象在戏剧实践中达到学习目标和目的; 教育戏剧的重点在于学员参与,从感受中领略知识的意蕴,从相互交流中发现可能性、创造新意义。
7. 巴那斯派
【答案】巴那斯派是法国19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又称“高蹈派”。以古希腊神话中阿波罗和缪斯诸神居住的巴那斯山称其名,并出有诗选《当代巴那斯》。巴那斯派反对浪漫主义的直抒胸臆,倡导艺术形式的“唯美主义”,诗歌造型精巧美丽。它主张诗歌脱离社会,不问政治; 以创作“冷静的”、“客观的”、“无我”的诗相标榜,充满悲观颓废情调; 形式上刻意追求造型美感,是当时自然主义思潮在诗歌创作中的表现,亦为法国象征主义的文学前驱。
8. 《阿维斯塔》
【答案】《阿维斯塔》是伊朗最古老的文献。这部传世之作的成书年代虽难以断定,但起码可以上溯到公元前10世纪前。波斯古经《阿维斯塔》充分地反映了他们令人尊敬的祖先英勇、果敢、纯洁、真诚、宽容和乐观的美德,对世界上一切事物的明智看法,并且表现出他们为世界繁荣和人类生活的幸福而奋斗不息的热情。
9. 象征主义
【答案】象征主义是19世纪末在法国及西方几个国家出现的一种艺术思潮。象征主义名词源于希腊文Symbolon , 它在希腊文中的原意是指“一块木板(或一种陶器)分成两半,主客双方各执其一,再次见面时拼成一块,以示友爱”的信物。几经演变,其义变成了“用一种形式作为一种概念的习馈代表”,即引申为任何观念或事物的代表,凡能表达某种观念及事物的符号或物品称为“象征”。它与通常人们用的比喻不同,它涉及事物的实质,含义远较比喻深广。
三、简答题
10.《变形记》如何体现表现主义的艺术特征?
【答案】中篇小说《变形记》是卡夫卡最著名的作品,它通过人变成大甲虫的荒诞故事,展现了现代人丧失自我,在绝望中挣扎的精神状态。《变形记》作为卡夫卡最著名的中篇小说,集中表现了表现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
(1)融合对立的元素,现实与非现实、正常人与非人、合理与荒诞的矛盾组合
①表现主义与印象主义相反,它认为文学并小是像一面镜子似的复制生活,有时经过变形的生活反而更贴近生活的真实。
②在小说《变形记》当中,无论是现实与非现实的场景,合理与荒诞的事物,还是正常人与非人都可以共存于作品当中。这些元素看似矛盾却不损减作品的艺术价值,而且能和谐地融为一统一体。矛盾的各方并不消除对立关系,却在对立状态中互相抗衡、冲击,比较、映衬,使读者产生非常新奇的审美感受。《变形记》这部小说便产生了强大的艺术张力,从而增加了作品的审美意蕴。
③小说虽然描写了人变成甲虫的荒诞故事,但表现了作者对现代西方社会和人们生存与精神状态的清醒认识。借由大量真实的细节描写,小说将这个荒诞的故事叙述得真实可感,例如格里
高尔变成甲虫后的内心体验,他的日常生活,甚至房间的陈设等,都描写得细致入微、真实具体。
(2)揭示事物的本质,穿透现象揭示最真实的面貌
①卡夫卡在《变形记》当中并没有使用具有鲜明的个人感情色彩的语言叙述着,他只是很有选择地给我们展示一系列的现象,作品的主题思想、事物的本质却悄然浮现于字里行间,卡夫卡告诉我们的便是最真最永恒的真理。
②卡夫卡通过一系列现象的展示,毫不客气地揭露了当时社会中异化的人格。他所揭示出的人与人直接的关系是最可怕的,却又是最真实的。当格里高尔不能再工作的时候,对于他的家人,他的公司,他已经没有任何价值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在卡夫卡笔下似乎是靠价值利益建构起来的。在这样残酷的世界里,格里高尔充满了孤独感、危机感、恐惧感,这也是许多人普遍具有的心理症状。
,通过内心外化揭示人的最真实最深层的心理意识。卡③表现主义作家就是倡导表现“本质”
夫卡更是如此,他透过现象揭示本质,赋予《变形记》以永恒的意义。
(3)展开丰富的想象,扩展表现的思想情感
①表现主义文论认为艺术是一种经验形式,它的实现要借助于想象活动这种想象活动是一种审美活动,在想象的经验水平上,原始的情感会转变成一种理想化的情感,这就是想象要完成的任务。表现主义理论家科林伍德认为艺术本质是情感的表现,是一种“纯粹的想象”。表现主义文论十分重视人的感觉经验的主观因素,强调内心、自我、人神契合的情感作用,将人的想象作为艺术的本原之一。
②在《变形记》中,作者让格里高尔不可思议地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
与其说格里高尔是用他的人的意识控制动物的躯体,还不如说是作者在运用它的想象力来控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