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伊犁师范学院人文学院804中国现当代文学之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语丝体

【答案】语丝体是现代文学初期的一种散文文体,因语丝社成员创作的具有共同特征的散文而得名。语丝体主要包括杂感、短评、小品等文学样式,在思想内容上任意而谈,斥旧促新,在艺术上以文艺性短论和随笔为主要形式,泼辣幽默,讽刺强烈,文字中富于俏皮的语言和讽刺的意味,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促新事物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极力加以排击。代表作家有鲁迅、周作人、孙伏园、林语堂等。

2. 叶绍钧

【答案】叶绍钧即叶圣陶,是我国著名的小说家、教育家。1922年起相继出版短篇小说集《隔膜》《火灾》、等。这些作品体现着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文学主张,真切反映下层劳动群众的苦难,流露出被压迫者的真挚同情。1928年在《教育杂志》上发表长篇小说《倪焕之》,真实反映了从辛亥革命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生活经历和精神面貌。所作小说结构严谨,语言纯净洗练,从平凡的现实生活中摄取题材,冷静分析,深化开拓,反映社会底层妇女和儿童悲惨遭遇,同时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知识分子形象。

3. 人的文学

【答案】人的文学是五四时期出现的一种文学主张。1918年12月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对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很大。周作人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充分肯定人道主义,强调一种“利己而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这深深影响了五四时期表现个性解放主题的创作,“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的一个中心概念。它紧紧把握了五四时期“人的发现”的根本主题,表现出强烈的反封建的战斗色彩,揭示了新文学与现实人生的密切关系,确立了文学革命的方向,使个性解放、人道主义成为五四时期文学创作的一个最有代表性的重要的特色。

4. 《且介亭杂文》

【答案】《且介亭杂文》是鲁迅创作的一部杂文集,收录其1934年所作杂文三十七篇,1935年末编集时所作序言一篇、附记一篇。书名中“且介亭”意指作者居于“半租界”地区。作者自谓本书“是我在去年一年中,在宫民的明明暗暗,软软硬硬的围剿‘杂文’的笔和刀下的结集”,“当然不敢说是诗史,其中有着时代的眉目”。可以说,《且介亭杂文》是鲁迅杂文成熟期的力作,代表了中国现代杂文的最高成就。

5. 《申报·自由谈》

【答案】《申报·自由谈》是上海《申报》的副刊之一,也是近代报刊史上历史最悠久的副刊。1911年创刊,1949年停刊。最初的编者是陈蝶仙。后来陈因经营实业,改由礼拜六派的小说家周瘦鹃主编。周瘦鹃编《自由谈》约十年,使其成为鸳鸯蝴蝶派的大本营,充满了旧式的笔记诗词以及章回体长篇小说。1932年起改由黎烈文主持,把《自由谈》的内容变成完全的新文艺化,积极介入社会,追求文艺的“进步与近代化”,大力提倡杂文,锋芒毕露,大胆暴露现实,全国文化界一时震动,并特聘鲁迅、矛盾等左翼作家撰稿,成为进步文化战线的重要阵地。

6. 创造社

【答案】创造社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初期成立的中国现代文学社团之一。1921年7月中旬由留学日本归来的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前期的创造社反对封建文化、复古思想,崇尚天才,主张自我表现和个性解放,强调文学应该忠实于自己“内心的要求”,其文艺思想的核心命题,表现出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的倾向。后期创造社与太阳社一起大力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7. 中国诗歌会

【答案】中国诗歌会是1932年9月在上海成立的现代诗歌团体。它是左联领导下的一个群众性诗歌团体,发起人为穆木天、杨骚、任钧(卢森堡)、蒲风(黄浦芳)等。中国诗歌会的任务是:“研究诗歌理论,制作诗歌作品,介绍和努力放诗歌的大众化”。其诗歌观包含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求诗人站在“(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即“新世纪的意识”)的立场上去把握与反映现实,即实现“诗的意识形态化”; 其一是要求“诗与诗人的大众化”。抗日战争前夕,该团体停止了活动。30年代的新诗,出现了以殷夫、蒲风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和以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派两大派别相对峙的局面。

8. 《中国新文学的源流》

【答案】《中国新文学的源流》是1932年周作人在辅仁大学演讲时所用讲稿,后经整理出版,它是较早地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著作。周作人将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归之于晚明公安派“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小品文文学传统。同时他将文学区分为“言志派”和“载道派”,并将新文学归之于言志派的传统。通过这种区分,将新文学与公安派接合起来,新文学不再是无源之水。周作人的努力,是为新文学进行合法化论证,也是试图将新文学的根基植入中国传统之中,以获得自身的主体性,这一方向持续地为以后的学者和作家所继承。

9. 语丝文体

【答案】语丝文体是现代散文的一种文体形式。1924年《语丝》杂志创刊,语丝社作家的散文创作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语丝体”,这种文体主要包括杂感、短评、小品等文学样式,在思想内容上任意而谈,斥旧促新,在艺术上以文艺性短论和随笔为主要形式,泼辣幽默,讽刺强烈,文

字中富于俏皮的语言和讽刺的意味,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代表作家有周作人、孙伏园、林语堂等。

10.《囚绿记》

【答案】《囚绿记》是陆蠡1940年创作发表的一篇现代散文。写于抗战前期“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当时陆蠡正在沦为孤岛的上海。他写1939年在北平的一家公寓外发现了一株常春藤,异常惊喜,就将它的柔条牵进屋里。常春藤尽管被“幽囚”在黑暗的小屋里,却固执地向窗外迎着阳光生长。作者去上海前,又将常春藤的柔条移回原来的位置,并祝福它永葆青春。作品借物抒情,表达了对自由的渴望,风格含蓄委婉。

二、简答题

11.谈谈五四与郭沫若的诗歌。

【答案】五四与郭沫若的诗歌间的关系具体表现为:

(1)五四为郭沫若的诗歌提供了有利的时代背景

“五四”文学革命在创作实践上是以新诗的创作为突破口,而新诗运动则从诗形式上的解放入手。

①五四时期的诗歌理论

以胡适为代表的“五四”新诗运动提出了“作诗如作文”的主张,其包括了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打破诗的格律,换以“自然的音节”; 二是以白话写诗,实行语言形式与思维方式两个方面的散文化。

②五四时期的创作实际

新诗主要发表在《新青年》《新潮》《少年中国》《星期评论》《学灯》《觉悟》等“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上。第一批白话诗人如胡适、刘半农、周作人、沈尹默、俞平伯等都是新文化运动的骨干,说明了新诗与“五四”思想革命的密切联系。理论的提出与创作的繁荣为郭沫若诗歌创作提供了理论指导和作品参照。

(2)郭沫若的诗歌顺应了五四的时代精神

郭沫若在现代文学史上是足以代表一个时代的诗人,他是使新诗的翅膀飞腾起来的第一人。他的第一本诗集《女神》出版于1921年8月,以崭新的内容与形式,开一代诗风,堪称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女神》的成功在于时代的需要与诗人创作个性的统一。诗的抒情本质的强调,以及诗歌个性化的问题的提出,标志着对诗歌艺术认识的深化。

①《女神》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体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中华民族的自我形象《女神》的自我抒情主人公首先是“开辟鸿荒的大我”,是“五四”时期觉醒的中华民族的自我形象。为时代再造的中华民族的崭新形象在《女神》中第一次得到充分的艺术表现。人的自我价值得到肯定,人的尊严得到尊重,人的创造力得到承认。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第一次。《女神》的魅力及其不可重复性,正是在于它所达到的民族精神及作家写作的自由状态。

②《女神》在想像方式上具有想落天外的奇特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