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东北财经大学区域经济学801经济学之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边际消费倾向与平均消费倾向
【答案】边际消费倾向(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 MPC)指增加1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其公式为:。按照凯恩斯的观点,收入和消费之问存在着一条心理规律: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的增加多。因此,一般而言,边际消费倾向在0和1之间波动。作为三个基本心理规律之一,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被凯恩斯用来分析造成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原因。
边际储蓄倾向(marginal propensity to saving, MPS)指增加一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储蓄部分的比率,即。一般而言,边际储蓄倾向也在0和1之间波动。
因为全部新增收入要么用来消费,要么用来储蓄,所以边际储蓄倾向与边际消费倾向之和恒为1,即MPC+MPS=1。
2. 存款准备金
【答案】银行经常保留的供支付存款提取用的一定金额货币,称为存款准备金。按照一个固
,这个固定比例称为法定存款准备金定比例上交给中央银行的准备金称为法定存款准备金(R D )
率(r d ),
3. 借款约束
【答案】借款约束是指一些消费者在需要借贷来满足现期消费使一生消费平滑时,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使得消费者的现期消费不能大于现期收入。借款约束可以表示为。在存在借贷约束时,消费者选择的现期和未来的消费组合就必须既满足时际预算约束,又满足借贷约束。
4. 平衡预算乘数
【答案】平衡预算乘数是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假设政府购买支出和税收各增加同一数量即△g=△t 时,
。
无论在定量税还是比例税下,平衡预算乘数均为1。根据平衡预算乘数,可以把财政政策的作用归纳为三种情况:①政府在增加支出的同时减少税收将对国民收入有巨大促进作用;②政府在
增加支出的同时增加税收,保持预算平衡,对国民收入的影响较小;③政府在减少支出的同时增加税收将会抑制国民收入的增长。
5. 消费者价格指数(CPI )
【答案】消费者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 CPI )表示的是不同时期为购买一篮子商品所支付的成本的价格指数,用来描述经济中的价格水平。这一篮子商品通常包括食品、衣服、住房、燃油、交通运输、学费及其他日常生活所必需的商品和服务。消费价格指数的公式为:
二、简述题
6. 能否说有劳动能力的人都有工作才是充分就业?
【答案】不能说有劳动能力的人都有工作才是充分就业。分析如下:
充分就业并不意味着100%的就业,即使经济能够提供足够的职位空缺,失业率也不会等于零,经济中仍然会存在着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在一个日新月异的社会中,永远会存在职业流动和行业的结构性兴衰,所以总有少部分人处于失业状态。凯恩斯认为,如果消除了“非自愿性失
,失业仅局限于摩擦性失业和自愿失业的话,经济就实现了充分就业。 业”
因此,充分就业不是指有劳动能力的人都有工作。
7. 长期劳动合同论与工资黏性有什么关系?
【答案】长期劳动合同论认为,在市场经济中,汽车、钢铁、建筑、机电、航空、铁路等许多行业是高度工会化的,而服装、饮食、零售朴等行仲是非下会化的。在下会化行\}l}中,劳资双方一般签订为期月年或不同期限的劳动合同,这会形成每三年谈判一次工资的周期,但不同行业和厂商的合同的谈判和签订并不是同步的,而是交错进行的,从而每年都有新的合同签订,也有合同期满。影响工资谈判的因素很多,劳资双方对这些因素都要进行调查研究,因而谈判要花费成本。如果谈判不成功,那么罢工给双方带来的损失会更大,而长期劳动合同对厂商和工人都是有利的,可以降低谈判成本,减少罢工次数。
因此,厂商和工人都愿通过谈判签订长期合同,其结果是合同期内工资固定,而且由于合同期满的时间相互交错,排除了工资适应条件变化而迅速调整的可能性,使名义工资具有黏性。
8. 如果经济中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不在IS 曲线和LM 曲线的交点上,市场能否使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这种非均衡走向均衡?
【答案】只要生产能随产品市场供求而变动,利率能随货币市场供求而变动,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中的非均衡就可以通过调整逐步走向均衡。例如,若利率和收入的组合点在IS 曲线和LM 曲线之上,则一方面表示这时储蓄大于投资; 另一方面表示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在这种非均衡情况出现时,只要市场机制能充分起作用,则储蓄大于投资(即产品市场上供过于求)就会导致
生产收缩,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就会导致利率下降,经过多次调整,一定会使收入和利率趋向两个市场同时达到均衡。
三、论述题
9. 试述西方经济学家对通货膨胀原因的解释。
【答案】关于通货膨胀的原因,西方经济学家提出了种种解释,可分为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为货币数量沦的解释,这种解释强调货币在通货膨胀过程中的重要性; 第二个方面是用总需求与总供给来解释,包括从需求的角度和供给的角度的解释; 第三个方面是从经济结构因素变动的角度来说明通货膨胀的原因。
(1)作为货币现象的通货膨胀
货币数量论在解释通货膨胀方面的基本思想是,每一次通货膨胀背后都有货币供给的迅速增长。由货币方程MV=Py可得:
通货膨胀率=货币增长率+货币流通速度变化率-产量增长率
根据货币交易方程可知,通货膨胀来源于三个方面,即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货币增长和产量增长。如果货币流通速度不变且收入处于其潜在的水平上,则可以得出,通货膨胀的产生主要是货币供给增加的结果。货币主义强调货币和货币政策的重要作用,认为通货膨胀只是一种货币现象,通货膨胀的最根本原因是货币供给量多于需求量,于是“通货膨胀是一定会到处发生的货币现象”。
(2)需求拉动通货膨胀
需求拉动通货膨胀又称超额需求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
,如图持续显著的上涨。需求拉动通货膨胀理论把通货膨胀解释为“过多的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
所示。
图 需求拉动通货膨胀
图中,总供给曲线AS 起初呈水平状,总需求的增加不会引起价格水平的上涨。当总产量达到y 1以后,就会遇到生产过程中的瓶颈现象,即由于劳动、原料、生产设备等的不足而使成本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