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北京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832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之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
【答案】工人阶级或无产阶级在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建立了马克思主义政党。马克思主义政党也被称作共产主义政党,简称共产党。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与历史上一切旧式的政党有着根本的区别,是新型的革命政党。
(1)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党。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整个世界观是以科学社会主义即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这是党成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组织、共产党员成为无产阶级先进分子的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因素。
(2)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由无产阶级的先进分子所组成的党。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由那些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无限忠诚、最坚定、最有觉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能在革命中起模范作用的无产阶级先进分子组成的,同时,也不拒绝其他阶级出身的优秀分子入党。
(3)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并有严格纪律的党。
共产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组织起来的有机整体。民主集中制就是在高度民主的基础上实行高度的集中,一方面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另一方面实行正确的集中领导。实行民卞集中制是保持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完成党的历史使命的重要保证。
(4)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立党为公,小谋私利的政党,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忠实代表。
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不为少数剥削者谋利益,立党为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共产党人为实现共产主义而不懈奋斗就是这一宗旨的集中体现。因为共产主义理想是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根本利益在奋斗目的上的最高体现,是工人阶级解放与全人类解放的统一。为了实现人民的利益,马克思主义政党不仅欢迎人民的批评和监督,而且随时进行自我批评。勇于自我批评,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具有“内在力量”的标志。
2. 我国现阶段为什么必须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答案】(1)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力一式并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①按劳分配为主体包括两层含义:
a. 在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者的按劳分配收入在他们的个人收入总额中占主体地位。
b. 在整个社会分配方式中,按劳分配为主体,决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的基本性质。
②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主要是指按资分配、按个人资产分配、按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分配、按风险和机遇分配、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等分配方式共同存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
(2)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的依据是:
①以公有制为主休,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决定了在收入分配领域必须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力一式并存。
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a. 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使按劳分配方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通过市场来实行;
b. 市场经济运行的自身规律又要求按照市场规则来对个人进行收入分配。
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的。
3. 如何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答案】①一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就构成特定社会的生产方式,其中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其中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
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③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
a. 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式;
b.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促进作用,反之将起阻碍作用。
c.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表现为,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再到基本相适合; 与此相适应,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再到相对稳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这种矛盾运动循环往复、不断发展,推动社会生产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向高级阶段。
4. 如何理解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来自劳动二重性的矛盾,归根结底来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答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来自劳动二重性的矛盾,归根结底来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1)商品经济存在着一系列的矛盾,包括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后(即商品二因素的矛后)、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即劳动_重性从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其中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它决定着劳动二重性的矛盾和商品二因素的矛盾。
(2)在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来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矛盾。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生产商品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是不能直接进行量的比较的,只有将具体劳动还原为抽象劳动,也就是从具体劳动中抽象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才能进行量的比较。
(3)具体劳动能否还原为抽象劳动,在根本上取决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能否实现统一。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生产的产品如果与社会的需求不相适应,这个私人劳动就不被承认为社会劳动,它作为具体劳动的有用性质也就不被社会所承认,因而不能还原为抽象劳动,这意味着商品
的价值不能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没有得到解决。反过来,如果私人劳动生产的产品为社会所接受,则这种私人劳动就被承认并转化为社会劳动,它作为具体劳动的有用性质就被社会所承认,因而可以还原为抽象劳动,这意味着商品的价值得到了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得到了解决。
5. 为什么说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客观的?
【答案】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客观的,是因为:
(1)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主要是指社会形态依次史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
(2)社会形态更替归根结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其中,生产力的发展具有最终的决定意义。
(3)所以,只要把全部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就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做自然历史过程,就能够发现“各国社会现象中的重复性和常规性”,即规律性。就是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性,从根本上规定了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
6. 马克思认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一一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38页)这段话蕴涵了哪些唯物史观道理? 这段话反映的历史事实,能够引发我们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些怎样的思考和认识?
【答案】(1)这段话蕴含的唯物史观道理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在这两对矛盾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即生产关系的总和)决定上层建筑。因而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发展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也必然相应地发生变化。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火药、指南针与印刷术作为先进的生产工具,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方向,它在社会实践中的广泛应用,标志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因而必将引发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一连串的变化。封建时代的后期,资产阶级作为新兴阶级,代表着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方向。资产阶级运用指南针、火药与印刷术击败落后封建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代表封建主,是受社会发展规律支配的历史必然。
(2)引发的思考和认识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会引起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素质的深刻变革和巨大进步。我国要继续奉行“科教兴国”的国策,并形成全民族重视创新的风尚。只要大力推行科教兴国的政策,大力进行知识和技术创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