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621文学综合之中国文学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目录
2018年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621文学综合之中国文学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一) ... 2 2018年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621文学综合之中国文学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二) . 11 2018年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621文学综合之中国文学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三) . 18 2018年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621文学综合之中国文学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四) . 24 2018年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621文学综合之中国文学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五) . 31
一、名词解释
1. 新乐府运动
【答案】新乐府运动是指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等倡导发起的诗歌革新运动。他们主张恢复古代的采诗制度,发扬《诗经》和汉魏乐府讽喻时事的传统,使诗歌起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强调以自创的新的乐府题目咏写时事,故名新乐府。宋代郭茂倩指出:“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尝被于声,故曰新乐府也。”明代胡震亨说:“乐府内又有往题新题之别,往题者,汉魏以下,陈隋以上乐府,古题唐人所拟作也; 新题者,古乐府所无,唐人新制为。”
2. “声音之道与政通”
【答案】“声音之道与政通”是音乐政治化的阐释,出自公孙尼子。公孙尼子《乐记》:“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公孙尼子认为,音乐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音乐要反映真实的思想感情,音乐必然表现社会的政治,为政治服务。
3. 都城赋
【答案】都城赋,是以都市为描写对象的赋,又称为都邑赋,或都市赋。都城赋滥觞于扬雄的《蜀都赋》,为赋的创作开辟出新的道路。而后东汉初杜笃的《论都赋》,描绘了西京的险要地势,说明应定都长安的原因。其后有傅毅的《洛都赋》《反都赋》,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南都赋》,直至西晋左思的《三都赋》等,从而汇成都城赋创作这一潮流。两千年间,这类赋从来未间断过。清康熙年间陈元龙等人所编辑的《历代赋汇》,所收不包括清朝在内的“都邑赋”百有余篇。
4. 气盛言宜
【答案】气盛言宜是韩愈提出的创作主张。韩愈特别重视作家精神力量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强调作家的道德行为和文艺修养。在《答李翊书》中提出“: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气盛言宜”,是指作家的道德修养境界高,则在发言、著述时,无论用词长短或声调高下,均能得宜。韩愈的“气盛言宜”即是一种精神气质、又是一种人格境界,与孟子的“浩然之气”含义接近。气盛言宜的思想对古文运动顺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简答题
5. 《文心雕龙》的作者是谁? 简要介绍一下这本书。
【答案】(1)《文心雕龙》的作者
《文心雕龙》的作者是刘勰。刘勰是南梁杰出文学理论批评家,字彦和,原籍山东莒县,世居京口。曾任奉朝请、东宫通事舍人等职。晚年出家,名慧地。著《文心雕龙》五十篇。
(2)《文心雕龙》是中国第一部系统阐述文艺理论的巨著,也是一部理论批评著作,成书于公元501-502年间。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的文学理论专著。以孔子美学思想为基础,兼采道家,全面总结了齐梁时代以前的美学成果,细致地探索和论述了语言文学的审美本质及其创造、鉴赏的美学规律。
①《文心雕龙》的体例
《文心雕龙》共10卷,50篇。分上、下部,各25篇。
a. 上部,从《原道》至《辨骚》的5篇,是全书的纲领,而其核心则是《原道》《征圣》《宗经》3篇,要求一切要本之于道,稽诸于圣,宗之于经。从《明诗》到《书记》的20篇,以“论文序笔”为中心,对各种文体源流及作家、作品逐一进行研究和评价。在以有韵文为对象的“论文”部分中,以《明诗》《乐府》《诠赋》等篇较重要; 在以无韵文为对象的“序笔”部分中,则以《史传》《诸子》《论说》等篇意义较大。
b. 下部,从《神思》到《物色》的20篇,以“割情析采”为中心,重点研究有关创作过程中各个方面的问题,是创作论。《时序》《才略》《知音》《程器》等4篇,则主要是文学史论和批评鉴赏论。下部的这两个部分,是全书最主要的精华所在。以上四个方面共49篇,加上最后叙述作者写作此书的动机、态度、原则的《序志》,共50篇。
②《文心雕龙》的主导思想
刘勰继承并发挥了儒家的文学思想,把原道、征圣、宗经作为理论核心,贯穿全书的始终。并从儒家经典的风格特色出发,提出关于文学批评的根本原则:“故文能宗经,体有六义,一则情深而不诡,二则风清而不杂,三则事信而不诞,四则义直而不回,五则体约而不芜,六则文丽而不淫。”每一则又都指出了合乎经与不合乎经的两个方面,来作为他品评文章优劣的重要标准,从而给他的理论蒙上了一层经学色彩。
③《文心雕龙》的贡献与影响
《文心雕龙》的创作目的是反对当时文风的“浮诡”“讹滥”,纠正过去文论的狭隘偏颇。它在文学批评史上的突出贡献是:
a. 初步建立了文学史的观念。他认为,文学的发展变化,终归要受到时代及社会政治生活的影响。他在《时序》篇中说:“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并在《时序》《通变》《才略》诸篇里,从上古至两晋结合历代政治风尚的变化和时代特点来探索文学盛衰的原因,品评作家作品。比如他说建安文学“梗概而多气”的风貌,是由于“世积乱离,风衰俗怨”而形成的; 东晋玄言诗泛滥,是由于当时“贵玄”的社会风尚所决定的,注意到了社会政治对文学发展的决定影响。不仅如此他还注意到了文学演变的继承关系,并由此出发,反对当时“竞今疏古”的不良倾向。
这些都是十分可贵的。
b. 分析论述了文学创作内容和表现形式的关系,主张文质并重。在《风骨》篇里,他主张“风清骨峻”;
在《情采》篇里,他强调情文并茂。但在二者之间,他更强调“风”“情”的重要,他主张“为情而造文”,反对“为文而造情”,坚决反对片面追求形式的倾向。
c. 从创作的各个环节上总结了经验,提出了应该避免的失败教训。他指出,在创作上,作家“神与物游”的重要性,强调了情与景的相互影响和相互转化。他还指出,不同风格是由于作家先天的才情、气质与后天的学识、习染存在着差异的结果。针对当时“近附而远疏”“驰鹜新作”的风气,他提出了继承文学传统的必要,论述了文学创作中“新”“故”的关系。此外,他对创作中诸如韵律、对偶、用典、比兴、夸张等手法的运用,也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
d. 初步建立了文学批评的方法论。在《知音》篇里,他批评了“贵古贱今”“崇己抑人”“信伪迷真”“各执一隅之解”的不良风尚,要求批评家“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与此同时,他还提出了“六观”的批评方法:一观位体,看其内容与风格是否一致; 二观置辞,看其文辞在表达情理上是否确切; 三观通变,看其有否继承与变化; 四观奇正,看其布局是否严谨妥当; 五观事义,看其用典是否贴切; 六观宫商,看其音韵声律是否完美。这在当时是最为全面和公允的品评标准。
《文心雕龙》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和文艺理论的发展史上具有巨大的奠基意义和深远的影响,是一份十分宝贵的遗产,受到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理论工作者越来越多的注意和重视。
6. 《苏秦始将连横》出于什么书? 主要写的什么内容? 对其内容你有何看法?
【答案】(1)《苏秦始将连横》出于《战国策》。
(2)主要内容
苏秦以“连横”说秦未成,又以“合纵”游说赵王,终于一举成名,身佩六国相印,傲世天下。苏秦朝“连横”暮“合纵”,足见战国时各国之间斗争的复杂。
(3)对《苏秦始将连横》一文的看法
《苏秦始将连横》一文主要是通过苏秦的外交活动来塑造苏秦这个人物形象。通过对人物的行为、肖像、语言等生动细致地描写刻画出一个性格丰满,有血有肉,令人拍案叫绝的苏秦形象。苏秦这一人物形象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①苏秦是个勇于尝试的人
即使秦王已经表明不接受他的观点,他还是把自己的想法大胆地表述完整,力图说服秦王。这种勇于尝试的精神并不是自讨没趣,而是自信的表现,是走向成功的必备品质。
②苏秦是个懂得坚持也懂得适时放弃的人
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他踏上一条路后会有所坚持,遇到障碍也会多试几次。但他又不是我们传统文化中所提倡的“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那种人。他会坚持,但他更懂得放弃,而且是适时的放弃。衣服穿破,钱用完之后,再留在秦国也许只会自取其辱,自讨苦吃,所以他选择离开,可以说他是个很识时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