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佳木斯大学美术学院709美术理论(含中外美史、艺术概论)之中国美术简史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吴带曹衣
【答案】“吴带曹衣”指两种相对的衣服褶纹表现程式。相传唐代吴道子画人物,笔势圆转,衣服飘举; 而北齐曹仲达画佛像,笔法稠密重叠,衣服紧窄,后人因称“吴带当风,曹衣出水”。这两种著名的描法也流行于古代造像。
2. 六法
【答案】“六法”出自南齐前后的画家、理论家谢赫的绘画理论著作《画品》,这是古代第一部对绘画作品、作者进行品评的理论文章。“六法”即:①“气韵生动”,是把生动的反映人物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作为艺术表现的最高准则; ②“骨法用笔”,是指通过对人物外表的描绘而反映人物特征的笔法要求; ③“应物象形”,是指画家的描绘要与所反映的对象形似; ④“随类赋彩”是指色彩与所画的物象相似; ⑤“经营位置”,是指绘画的构图; ⑥“传移模写”,是指绘画的临摹和复制。“六法”的提出是古代长期绘画实践和理论探讨的具有总结意义的完整认识,在绘画发展史上有重要意义。“六法”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气韵生动”是对作品总的要求,是绘画中的最高境界。
3. 金陵画派
【答案】金陵画派指清康熙、乾降年间活动于南京地区的绘画流派。多以江南山水为表现内容。代表人物是以龚贤为首的数位画家。其中成就最大的当推龚贤,因其作品中往往呈现出“白龚”、“黑龚”两种面貌,造成光影明灭、空气流动之感,代表作品有《夏山过雨图》。
4. 富春山居图
【答案】富春山居图,元代黄公望作,长卷大轴。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全图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于湿并用,极富于变化,是黄公望的代表作,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画法有湿笔披麻皱,也有干笔效擦,用笔简练,使水墨发挥极大作用,对以后水墨山水画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5. 太平天国壁画
【答案】太平天国时壁画盛行。壁圈多承载宣传教化、粉饰太平和为太平天国歌功颂德的政教功能。据记载,太平军每攻下一城一县,都在墙、门、梁、枯上作画。多为反映当时军事斗争的题材。此外,还有很多富有装饰意味、喜庆吉祥的花鸟和山水等。
6. 文人画
【答案】文人画是指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创作的,鲜明反映他们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的绘画,以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廷画院的绘画。特点是重视文化修养,强调笔墨趣味,追求诗、书、画、印结合,标榜“士气”和“逸品”。作为一种绘画思潮,初步形成于北宋中后期,成熟于元代“四大家”,后成为明、清绘画的主流。
7. 永乐宫壁画
【答案】永乐宫壁画是元代道教壁画的代表。永乐宫位于山西永济县(因建水库今迁丙城),为元代所建,其壁画规模宏伟,形象生动,线描作莼菜条,施以重彩,局部作堆金沥粉,华美异常,可见吴道子画风之影响。
8. 《营造法式》
【答案】《营造法式》是北宋李诫在两浙工匠喻皓的《木经》的基础上编成的,是北宋官方颁布的一部建筑设计、施工的规范书。全书共分《名例》《制度》《功限料例》《图样》四部分,全面系统地编订了关于建筑的设计、材料、施工等规范,图文并茂。它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己经发展到了较高阶段。
9. 山水画
【答案】山水画是中国的一个有特色的分支,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但尚未从人物画中完全分离,隋唐时始独立,五代、北宋时趋于成熟,成为中国画的重要画科。中国山水画简称“山水”,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它强调“平远”、“高远”、和“深远”,运用散点透视法,可以画出非常长的长卷。山水画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意向性,使中国画的情趣美具有很大的挖掘潜力和展示空间。传统上按画法风格分为青绿山水、金碧山水、水墨山水、浅绛山水、小青绿山水、没骨山水等。
10.谢赫“六法论”
【答案】“六法论”是南齐画家谢赫在其《画品》一书中提出的品评绘画的六条标准,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后来被作为整个中国画创作和批评的纲领,对传统绘画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二、论述题
11.试论“意在笔先”在美术创作中的合理性。
【答案】“意在笔先,画尽意在”出于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是他赞扬吴道子画所作的评语。这句话说明画者的意图,包括着主题的构思,形象的刻划,笔墨的运用,在动笔之前,已经都考虑成熟,这样在落笔时才可以脱颖而出,画作完了,画者精密而深透的意图在画上也永存下来了。“意在笔先”在美术创作中的合理性体现在:
(1)“意在笔先”这一思想对艺术创作中主客体的重要作用作了正确的概括,有利于艺术家
更完美地反映客观世界。作者要对他所要表现的对象进行分析、研究,要根据自己的审美感受、审美认识和审美情趣,在头脑中进行艺术加工、从而才能把自然美上升为艺术美。艺术家自身的修养与境界可以直接表现在画作上。
(2)在创作之前,要对自己创作的作品有一个总体的构思,包括表现的题材、选择的内容、创作的形式等,然后落笔。一般说来做到“意在笔先”是能够创作出比较理想的作品的。卫恒《笔阵图》说的“意后笔前者败,意前笔后者胜”即是这个道理。
(3)意在笔先为创作的成功具备了条件。在意面前,笔只是供驱使之物。现实生活是繁杂琐屑的,而且有难以摆脱的愁烦。这些杂念如果也进入创作过程,必然干扰了书写绘画的纯粹和畅达。尤其是创作长篇巨制,构思尤须深入细致,准各过程也相对长一些。意在笔先使一个人有了掌控全局的能力,将使成功的几率最大化。
12.试比较商、周和春秋战国青铜纹样的不同,并分析其社会原因。
【答案】(1)商代手工业发达,其青铜工艺达到相当高度,种类样式更加丰富,器物表面的纹饰更复杂,风格逐渐形成。商代酒器较发达,酒器的造型是历代最丰富的。商代鬼神观念强烈,因此商代青铜纹饰具有浓厚的神秘性。例如商代最具代表性的纹样臀臀纹,即兽面纹,采用抽象和夸张的手法,这种神怪形象给人以神秘、狰狞、深沉的艺术感受。这种纹饰的运用一方面表现奴隶主贵族贪食暴饮的社会风气,另一方面它凶狂的样子显示了统治者的威严。此外,商代青铜器主要纹饰还有云雷纹、夔纹、龙纹、动物纹、人面纹等,并一般使用“三叠法”,风格繁褥诡异。
(2)西周作为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各种社会规范相继确立,体现在青铜器上则是风格由奇诡转为典雅。总的艺术风格是质朴洗练、疏朗畅达,富于韵律感,有节奏美。西周青铜器的装饰花纹流行鸟纹、环带纹、重环纹、窃曲纹、垂鳞纹,一般组成二方连续带状图案,用纹样的连续反复形成韵律感来表达一种有条不紊的秩序与规律。
(3)春秋时期,王室之器减少,诸侯国之器增多,形成不同地区风格,出现了新工艺,品种发生变化。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直接结果是新的价值观、新的艺术风格、新的审美趣味的不断确立。出现了大量新工艺,如失蜡法、模印法、线刻、镶嵌、金银错、壤金、铸镶法等。
(4)战国已经进入铁器时代,传统的青铜文化已经过了鼎盛时期。商周以后的青铜器开始向着实用器具、观赏艺术方面发展,出现了许多精巧的生活日用铜器物、铜塑。这些铜器造型新颖别致,品种丰富,以器物的功能性为前提,设计上体现了铜器造型与功能性的完美结合。装饰花纹除了装饰繁褥富丽的动物和禽鸟变形外,史重要的是还出现了体现生活题材的装饰,如狩猎、习射、采桑、宴乐、攻战、台榭等图案。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上这些表现社会生活的纹饰,逐渐从商周严谨神秘的风格中脱颖而出,现出一种清新自然的气象。例如战国采桑宴乐攻战纹铜壶。
13.略论什么是“文人画”。
【答案】(1)含义
文人画也称“士大夫甲意画”、“士夫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画中流露着浓烈的文人思想。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画的某些创作思想和艺术实践就出现了,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