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浙江大学经济学院801经济学综合(含西方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之微观经济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隐性成本
【答案】隐性成本是相对于显性成本而言的,是指厂商本身所拥有的且被用于该企业生产过程中的那些生产要素的总价格。
隐性成本与厂商所使用的自有生产要素相联系,反映着这些要素在别处同样能被使用的事实。比如,某厂商在生产过程中,不仅会从劳动市场上雇用一定数量的工人,从银行取得一定数量的贷款或租用一定数量的土地,而且有时还会动用自己的土地和资金,并亲自管理企业。当厂商使用自有生产要素时,也要向自己支付利息、地租和薪金,所以这笔价值也应该计入成本之中。由于这笔成本支出不如显性成本那么明显,故被称为隐性成本。
2. 规模报酬递减
【答案】把生产产品的各种生产要素扩大相同的比例,所增加的产品产量比例或是大于生产要素扩大的比例,或是小于生产要素扩大的比例,或是等于生产要素扩大的比例。大于生产要素扩大比例的情况是规模报酬递增,等于生产要素扩大比例的情况是规模报酬小变,小于生产要素扩大比例的情况便是规模报酬递减。
产生规模报酬递减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企业生产规模过大,使得生产的各个方面难以得到协调,从而降低了生产效率。它可以表现为企业内部合理分工的破坏,生产有效运行的障碍,获取生产决策所需的各种信息的不易等等。
一般说来,在长期生产过程中,企业的规模报酬的变化呈现出如下的规律:当企业从最初的很小的生产规模开始逐步扩大的时候,企业面临的是规模报酬递增的阶段。在企业得到了由生产规模扩大所带来的产量递增的全部好处以后,一般会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将生产保持在规模报酬不变的阶段。这个阶段有可能比较长。在这以后,企业若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就会进入一个规模报酬递减的阶段。
3.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答案】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指在一定时期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小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设消费者的总效用为U (q ),则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用公式可表示为:dMU (q )/dq<0。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基数效用论的基本定律,又称戈森第一定律。导致边际效用递减的原因
是随着相同消费品的连续增加,从人的生理和心理角度讲,从每一单位消费品中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和对重复刺激的反应程度是递减的; 或者是由于在一种商品具有儿种用途时,消费者总是将第一单位消费品用在最重要的用途上,将第二单位消费品用在次重要的用途上,因此边际效用随着消费品的用途重要性的下降而递减。
4. 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
【答案】效用是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并且这种满足程度纯粹是一种消费者主观心理感觉。效用有基数效用和序数效用之分。基数效用论认为,效用的大小可以用设想的数字来表示,并加以计算和比较。如消费者消费第一个包子的效用为5,第二个包子的效用为4,因此第一个包子比第二个包子的效用大1。序数效用论认为,效用仅仅是次序概念,而不是数量概念,因此在分析商品效用时,无法用具体数字来描述商品效用,只能用第一、第二等序数来说明各种商品效用谁大谁小或相等。
虽然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在效用的认识方法上存在差异,但是它们说明的问题和得出的结论却是一致的。它们都认为边际效用具有递减规律,都能用各自的方法推导出商品需求曲线,只是它们用来表述的工具不同。其中,基数效用论的工具是边际效用,而序数效用论的工具是无差异曲线。
5. 外在不经济
【答案】企业外在不经济是由于厂商的生产活动所依赖的外界环境恶化而产生的。例如,整个行业的发展使得生产要素的价格上升、交通运输紧张,从而给行业内单个厂商的生产带来困难。企业外在经济是由于厂商的生产活动所依赖的外界环境得到改善而产生的。
外在不经济和外在经济是由企业以外的因素所引起的,它影响厂商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位置。外在不经济使得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上移,外在经济使得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下移。
6. 边际收益产品与边际产品价值
【答案】边际收益产品(MRP )指增加一单位某种要素投入所增加的收益,它等于要素的边际产品(MP )和边际收益(MR )的乘积,即。厂商为使其利润最大,总是使增加一单位要素投入所带来的收益增加量等于这一单位要素所耗费的成本,所以厂商利润最大化的原则就是边际收益产品等于边际要素成本(MFC ),这里边际要素成本是指增加雇用最后一个单位劳动所引起的总成本的增加量。
边际产品价值(VMP )指要素的边际产品(MP )与产品价格的乘积,即。
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对每个厂商来说,增加一单位产品的销售所带来的边际收益(MR )始终不变且等于产品价格,即MR=P,所以边际收益产品与边际产品价值是相等的。在非完全竞争市场上,由于边际收益总是小于价格,即MR
。
二、简答题
7. 表为两竞争对手的博弈结果矩阵:
两竞争对手的博弈结果矩阵
请问:什么是纳什均衡? 求出该博弈的所有可能的纳什均衡,利用图形说明求出的纳什均衡的意义。
【答案】纳什均衡又称为非合作博弈均衡,指如果其他参与人不改变自己的策略,任何一个参与人都不会改变自己策略的均衡状态。即如果给定参与人B 的选择,参与人A 的选择是最优的,并且给定参与人A 的选择,参与人B 的选择也是最优的。那么,这样一组策略就是一个纳什均衡,即给定其他人的选择,每个参与人都作出了最优的选择。
从表该博弈结果矩阵可知存在两个可能的纳什均衡:两竞争对手均奋争,两竞争对手均妥协。 不论A.B 均奋争还是均妥协,总的博弈效果是产生了3个效用,与一方奋争另一方妥协效用大。如表所示。
博弈状态及其效用值
从表可以看出,两竞争对手均奋争和两竞争对手均妥协都是纳什均衡解,并且带来的总效用一样。
8. 说明生产要素理论在微观经济学中的地位。
【答案】微观经济学的核心是价格决定理论,包括产品价格的决定和生产要素价格的决定以及产品和生产要素价格的同时决定——即一般均衡问题。
(1)从商品的角度来看,微观经济学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即关于“产品”的理论和关于“要素”的理论。前者讨论产品的价格和数量的决定,后者讨论要素的价格和数量的决定。
(2)产品的理论和要素的理论是相互联系的。特别是,产品理论离不开要素理论,否则就不完全。这是因为,首先,产品理论在讨论产品的需求曲线时,假定了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为既定,但并未说明收入水平是如何决定的; 其次,在推导产品的供给曲线时,假定了生产要素的价格为既定,但并未说明要素的价格是如何决定的。这两点都与要素理论有关。因此,要素理论可以看成是产品理论的自然的延伸和发展。
(3)在西方经济学中,产品的理论通常被看成是“价值”理论,要素理论通常被看成是“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