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740教育学基础综合之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

【答案】文献检索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特点和不同的适用范围。这里仅介绍几种基本方法。

(1)顺查法

按时间范围,以所检索课题研究的发生时间为检索始点,按事件发生、发展时序,由远及近,由旧到新的顺序查找。一般可以查全。查时可以随时比较、筛选,查出的结果基本上反映事物发展的全貌。此法多用于范围较广泛,项目较复杂,所需文献较系统全面的研究课题以及学术文献的普查。

(2)逆查法

与顺查法正好相反,逆查法(倒查法)是由近及远,由新到旧的顺序查找。这种方法多用于新文献的搜集,新课题的研究,而这种课题大都是需要最近一个时期的较新论文、专著,不太关注历史渊源和全面系统,易漏检。

(3)引文查找法

又称跟踪法。是以已掌握的文献中所列的引用文献、附录的参考文献作为线索,查找有关主题的文献。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文献涉及范围比较集中,获取文献资料方便迅速,并可不断扩大线索。这种回溯过程往往会找出有关研究领域中重要的、丰富的原始资料。缺点在于查得的文献资料受原作者引用资料的局限性及主观随意性影响,资料往往比较杂乱,没有时代特点。因此,要注意文献的可靠性。

(4)综合查找法

将各种方法结合加以使用以达到检索目的。人类历史源远流长,各种教育资料浩如烟海。因此正确的检索资料方法应达到四点要求:

①准,高的查准率。

②全,高的查全率。搜集的资料小仅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既有纵向的也有横向的,既有中文的也有外文的,既全面又系统。

③深,占有情报的多样性及内容的专深。

④快,要迅速。一个准确度高、有价值的情报资料,如果检索速度慢了,耽误了时机,就会失去它的应有价值。要在准、全、深基础上做到快,就要学会利用各种类型的检索性工具书。

检索性工具书是比较完备的汇集某一方面的资料,按照特定的方法加以编排,内容比较概括,

以供检索文献线索时查找的图书。不仅提供准确的资料,而且提供经过筛选和条理化了的文献出处和内容线索。工具书数以万计,仅辞典80年代以来就有两千多种,书目索引10万多条。常用的检索性工具书有:书目、索引、文摘、传记资料等。也包括辞书、百科全书、年鉴及手册。

2. 简述教育研究能力都包括哪些方面?

【答案】众所周知,研究者应结合研究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而教育研究能力是一个综合的能力结构,它具体包括以下能力:

(1)定向能力

研究者应具有在大量教育问题中准确地抓住今后有发展前途的两三个研究方向的胆识,不仅能准确判断某个课题该不该做、值不值得做,而且也能把握住自己最突出的兴趣和特长,明确自己能不能做。这种科学的预见,

即人们常说的“远见卓识”。

(2)理论思维能力

能在纷繁复杂的教育现象中,把某个教育现象的本质提炼出来并准确地把握问题的实质,同时善于从一个基本思想导出一系列新的见解,善于从理论上思考教育问题。

(3)创造能力

即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研究者要善于借助直觉、联想和想象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富于开拓创新,敢于突破原有理论框架,从新的角度和高度分析研究教育问题。

(4)动手实践能力

动手实践能力是研究者运用一定的方法手段,进行有意识有目的地变革教育现象的物质活动能力。

(5)评价分析能力

即综合力和判断力。包括客观公正地对自己和他人所进行的科研过程、科研成果的评价分析。

(6)组织科研活动的能力

应该看到,组成教育科研能力结构的六种能力,每个人发展的水平是不平衡的,从而形成了每个人不同的研究风格。有的人可能擅长于教育的理论研究,而有的人则可能在进行教育实验操作性研究方面更具有特长。如何从教育科研能力结构中推论出教育科学研究的风格类型,是一个有待研究的十分有意思的课题。

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是一个复杂的认识过程,了解一些科研知识,掌握一些具体研究方法,只是为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基础。从学习教育研究知识到形成科研能力,中间经过了两个转化:一是在初步实践基础上将科研知识转化为教育研究操作技能,二是通过参与实际课题的研究,将科研技能转化为研究能力。

3. 研究者要使自己的研究能力尽快提高,应该如何实践?

【答案】教育科学研究能力的发展、水平的高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从内在因素分析,直接与研究者个人的思想素养、基本能力以及科研操作技能水平有关,这也正是从事教育研究应具

备的基本因素。那么,研究者要使自己的研究能力尽快提高,就要做到:

(1)坚持学习科学理论

科学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科学的基本理论以及相关学科理论。学习理论的目的,首先在于确立科学的价值观和掌握科学的方法论,同时提高自己对教育问题的洞察力。

研究者要有对科学真理执着的追求,绝不可将科研、学术研究作为一种追求名利的敲门砖。做不到这一点,就不可能在教育研究中集中精力,做到超脱和专一。学习理论,培养理论思维的头脑,才能使自己有“一眼看穿”的洞察力,迅速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抓住彼此间的联系。特别是需要结合自己确立的研究方向,有意识的形成自己合理的知识结构。

(2)扎根于教育实践

实践出真知,教育实践是教育科学发展的基础和源泉。只有亲自参加实践,勤于观察,勤于思索,才能发现该时代有重大意义的科研课题,而不会把主要精力耗费在无现实意义的琐碎问题中。也只有满腔热忱地投身于教育实践,研究实际问题,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真正答案。

(3)要有良好的学风

进行教育科研的目的在于发展中国的教育事业,因此要有责任感,对人民、对科学、对历史负责。要扎扎实实,一丝不苟,要实事求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要有严谨、严肃和严格的治学作风。

(4)在博采众长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研究风格

研究风格体现在独特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中,研究风格的形成是一个研究者在研究能力方面达到成熟的标志。对刚刚步人科研的年青人来说,要形成自己的研究风格,首先要虚心地向各位大师学习不同的研究风格。

综上所述,涵盖了一个尽快提升的研究者应该着手的范围和方向,也只有真正的做到以上几方面,才会在自己所研究的领域有所建树。同时,作为年轻的实践者,从学生时代起,就要注意学习不同学者的治学和研究风格,抓准本学科领域最有发展前途的方向,尽快形成自己的研究方法风格,这是提高科研能力的有效之路。

4. 联系实际,叙述调查前的准备工作有哪些?

【答案】调查前的准备工作,是整个调查工作的基础和前提。调查人员无论是个人或集体,都应充分做好调查前的准备工作。调查前的准备工作具体应抓好如下几方面:

(1)确定调查课题。确定调查课题时,要遵循目的性原则、价值性原则和量力性原则。 (2)选取调查对象。调查对象就是被调查的单位或个人。调查对象要根据调查课题和调查目的来选取。不同的调查课题和调查目的,要用不同的方法去选取调查对象。

(3)起草调查提纲。调查提纲就是要调查的项目内容,它是搜集资料的依据。草拟调查提纲以后,还要根据调查提纲的要求,设计必要的调查表、问卷、测验题目等。

(4)制订调查计划。调查计划一般包括下列内容:调查课题,调查的目的和任务,调查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