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广西师范学院国际关系史(世界史)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提尔西特条约》
【答案】《提尔西特和约》是指法俄于1807年7月7日签订的条约。两国结成同盟,俄国牺牲盟友普鲁士换取自己的利益,英国的反法政策反而使自己最大限度地孤立了。拿破仑打败第三次反法联盟后,于1806年7月建立莱茵联盟,欧洲列强更感受到法国的过分强大实力对自身安全的威胁。随着拿破仑对德意志野心的显露,普鲁士向英俄寻求保护。1806年10月结成第四次反法同盟,之后普法交战,法军大败普军,拿破仑乘胜进逼俄国。7月9日,普鲁士也和法国签订了屈辱的《提尔西特和约》接受了领土变更和赔款的惩罚条件。《提尔西特和约》的缔结宣告了第四次反法同盟的瓦解。
2. 《乌得勒支条约》
【答案】《乌德勒支条约》是指签订于1713年,由1701~1713年爆发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法国、西班牙和巴伐利亚等国对峙荷兰、英国和神圣罗马帝国等国的交战双方签订的条约。《乌德勒支条约》首先瓜分了西班牙,同时承认腓力五世对西班牙王位的继承权,但他及他的后代必须放弃对法国王位的继承权,以确保西班牙不与法国合并。除了哈布斯堡家族对西班牙王位的要求没有实现以外,其他战争国的目的基本上都达到了。《乌德勒支条约》签订后,欧洲形成了新的国际政治格局,和约保证了大国之间的实力均势,而在海上,英国获得了主宰权。
3. 意土战争
【答案】意土战争是指1911年9月,意大利乘英、法、德三国为摩洛哥剑拔弩张、无暇顾他之机,发动的旨在吞并黎波里和昔兰尼加(合称利比亚)的战争。战争前,意大利通过一系列条约协调了与欧洲其他大国的关系,使土耳其陷于孤立状态之中。在意大利装备优良的部队面前,土军土崩瓦解,迅速溃败。意军在战场上取得胜利后,兼并了黎波里和昔兰尼加,恢复其旧称利比亚。1912年,土耳其因巴尔干战争爆发,国内危机严重,急于结束战争。土意签订《洛桑条约》,土耳其承认黎波里和昔兰尼加归属意大利。在这次战争中,意军首次使用了飞机,使传统战争的二维空间向三维扩展,战争的形式发生革命性变革。
4. 古巴导弹危机(加勒比危机)
【答案】古巴导弹危机是指1962年10月,苏联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而引起的战争危机。吉隆滩事件后,苏联以“保卫古巴”为名,从1962年7月下半月开始,把进攻性导弹秘密运进古巴,以加强对美国的威慑力量。10月中旬,美国侦察得知占巴正在修建针对美国的中、远程导弹发射场。10月22日,美国总统肯尼迪发表电视演说,宣布武装封锁古巴,要求苏联从古巴撤出进攻性武器,并威胁不惜使用武力,形成战争一触即发之势。苏联外交官否认在古巴有苏联导弹,并
对肯尼迪讲话表示“震惊’'010月23日,苏联政府发表声明,表示要按苏、古协议继续用武器援助古巴,坚决拒绝美国拦截,对美国的威胁将进行最强烈的回击。但24日,苏联驶往古巴的船只却开始返航。25日,美国在联合国展示了在古巴的苏联导弹和发射场的照片。26日,苏联提出愿在联合国监督下从古巴撤出进攻性武器,并表示不再向古巴运送这种武器,交换条件是美国撤销对古巴的封锁,并保证不再入侵古巴。27日,肯尼迪发表白宫声明,要求苏联在联合国监督下从古巴撤出导弹,美国保证不入侵古巴。12月6日,美国国防部宣布苏联轰炸机撤出古巴。至此,古巴导弹危机遂告结束。这场危机表明美苏争霸的战略优势仍在美方。
5. 三十年战争
【答案】三十年战争是指欧洲在这个大变革时代爆发的第一次大规模战争。它的导火线是1618年5月23目的“掷出窗外事件”。三十年战争一般被分为四个阶段:波西米亚阶段、丹麦阶段、瑞典阶段、瑞典一法国阶段。三十年的战争使交战双方消耗巨大,在神圣罗马帝国方面显得更为突出,帝国皇帝斐迪南二世被迫求和,得到了法国和瑞典的同意,战争结束,召开威斯特伐利亚会议,各参战国开始和谈,并于1648年10月24日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建立起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三十年战争在国际关系发展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是欧洲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经过“三十年战争”的洗礼,四分五裂的欧洲通过国际会议与和约的方式,肯定了国家的主权原则和新教与天主教的平等权利,形成了历史上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体系—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6. 第二次柏林危机
【答案】第二次柏林危机是指美英法三国认为苏联切断西柏林同联邦德国等西方国家的任何联系,使用武力封锁西柏林,是苏联“六个月期限的最后通牒”,并迅速做出强硬反应,宣布如果苏联使用武力封锁西柏林,西方将用武力进入西柏林,双方关系陷入紧张局面。20世纪50年代中期,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分别加入北约和华约组织,柏林问题,即西柏林的法律地位问题,再次成为东西方关系中十分敏感的问题。1958年11月27日,苏联政府照会美英法,建议把西柏林变成一个独立的政治单位—非军事化的自由城市,并提出西方三国如不在半年之内就西柏林问题达成协议,苏联将让民主德国“实施其陆上,水上以及天空的主权”,也就是切断西柏林同联邦德国等西方国家的任何联系。
7. 上海公报
【答案】《上海公报》是对《中美联合公报》的通称,是指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期间,由中美两国在上海发表的公报。《上海公报》采取了坦率和现实主义的态度,阐明了双方的共同点,也写明了双方的原则分歧。公报指出:“中美两国的社会制度和外交政策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双方同意,各国不论社会制度如何,都应根据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侵犯别国,不干涉别国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原则来处理国与国的关系”。公报同时承认,台湾问题依然是阻碍中美关系发展的主要问题。公报还强调广泛发展双边关系的重要性。尼克松访华和上海公报的发表是
中美关系史上的里程碑。它标志着两国结束冷战时期的对抗和关系正常化进程的开始,而且为日后中美关系发展奠定了的基础。中美关系的和解对国际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8. 勃列日涅夫主义
【答案】勃列日涅夫主义又称勃列日涅夫学说,是指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由勃列日涅夫制定的在苏联及华沙条约成员国内推行的一套对外扩张和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思想和政治控制的理论,是一种有限主权论。“勃列日涅夫主义”的主要内容是:①社会主义大家庭论,即社会主义国家属于一个大家庭,不允许其他势力将一个国家从社会主义大家庭分裂出去; ②大国责任论,苏联在这个社会主义大家庭里是大国,应当承担大国的责任; ③国际分工论,即在不同社会主义国家内实现产业分工; ④有限主权论,即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权应受到社会主义国家阵营利益的限制,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权是有限的; ⑤国际专政论,即无产阶级专政已经超过了一国范围,可以跨国实行专政; ⑥利益有关论,即社会主义国家中任何一国,都会涉及苏联的利益。在勃列日涅夫的领导下,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逐渐演变成霸权主义。苏联不但把自己推行社会主义的模式强加给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和中国,干涉别国内政,还不惜动用军事手段来推行这种干涉。1988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提出新思维,摒弃了“勃列日涅夫主义”。
二、简答题
9. 试论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对外政策和对外关系。
【答案】(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对外政策
在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刚刚结束不久,为了迎接革命在全国的胜利,中国共产党于1949年3月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对新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采取的基本政策做出了原则规定。其对外政策主要包括:
①三大外交方针
a. “另起炉灶”
“就是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对于驻在旧中国的各国使节,我们把他们当作普通侨民对待,不当作外交代表对待”。
b.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帝国主义总想保留一些在中国的特权”,新中国成立后,“帝国主义的军事力量被赶走了,但帝国主义在我国百余年来的经济势力还很大,因此,我们要在建立外交关系以前把‘屋子’打扫一下”,即“把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势力和特权逐步加以肃清,在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c. “一边倒”
宣布新中国将站在以苏联为首的和平民主阵营之内。这是因为,帝国主义不甘心在中国的失败,它很有可能像当年对付苏维埃俄国那样,对新中国进行武装干涉。为了防止帝国主义重演故技,新中国必须倒向社会主义一边,并同社会主义国家联合在一起。
②新中国的外交基本原则和政策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