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西安外国语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631文学理论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大众文学

【答案】大众文学是现代文学中一种具有广泛群众性或通俗性的文学的总称。大众文学和“纯文学”相对应,在商品经济流通过程中,侧重于追求群众趣味,注意消遣性和娱乐性。现代题材小说、传奇小说、剑侠小说、冒险小说、侦探小说、打斗小说、政治小说、言情小说、推理小说、科学幻想小说等,在广义上都可以列为大众文学。

2. 文学批评

【答案】文学批评是文艺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指按照一定的标准对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包括文学运动、文学思潮和文学流派等)所作的研究、分析、认识和评价。文学批评以文学鉴赏为基础,同时又是文学鉴赏的深化和提高。文学批评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文学批评属于文学理论研究的一个方面,涵盖非常宽泛,从新书的评介到系统的理论研究都包含其中,在西方几乎成了文学研究的同义语。而狭义的文学批评属于文艺学的一个分支,是一种在鉴赏的基础上,以文学理论为指导,对文学文本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学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和评价的科学阐释活动。

3. 原型

【答案】原型是文艺创作术语,它是指神话、宗教、梦境、幻想、文学中不断重复出现的意象,它源自民族记忆和原始经验的集体潜意识,是瑞士心理学家卡尔. 荣格创立的一种文艺创作理论。这种意象可以是描述性的细节、剧情模式,或角色典型,它能唤起观众或读者潜意识中的原始经验,使其产生深刻、强烈、非理性的情绪反应。

4. 亚里士多德《诗学》

【答案】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现存最早的系统的诗学文献,同时也是一部文学理论巨著,讨论的对象主要是悲剧和史诗。亚里士多德把所有的学科分类为理论科学、实践科学和创制性科学,诗学属于其中的第三类。因此亚里士多德《诗学》着重于诗的创制,是对怎样创作悲剧和史诗的一种技术性论述。

5. 诗意裁判

【答案】“诗意裁判”是恩格斯评价巴尔扎克时使用的一个概念。恩格斯说自己“从这个卓越

的老头那里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因为在他的作品里不仅“有1815年到1848年的法国历史”,还有他对这个历史的富有“诗意的裁判”。“诗意的裁判”是善与美的统一,它既是对情感评价的价值品格内容的规定,也说明了情感评价的实现方式。情感评价作为“诗意的裁判”有其自身的内涵,意味着情感评价作为“善”的价值追求具有高尚品格和功利取向。

6. 文以载道

【答案】文以载道是宋代理学家周敦颐关于文道关系的主张,是中国古代对文学本质的一种重要论述。它由中唐时期韩愈等古文运动家提出的“文以明道”发展而来,经宋代理学家的解释得到完善。“文以载道”的意思是说“文”像车,“道”像车上所载之货物,通过车的运载,可以达到目的地。文学就是传播儒家之“道”的手段和工具,这一文学观念偏于文学的教化目的。

7. 浪漫主义

【答案】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浪漫主义的创作倾向由来已久,早在人类的文学艺术处于口头创作时期,一些作品就不同程度地带有浪漫主义的因素和特色。但这时的浪漫主义既未形成思潮,又不是自觉为人们掌握的创作方法。到了18世纪末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开始兴起。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是具有强烈的主观态度、热烈奔放的情感力量、无拘无束的唤醒精神和奇特神秘的艺术色彩。

8. 欲望升华说

【答案】欲望升华说是弗洛伊德关于艺术本质和审美本质的学说,该学说以精神分析学作为哲学基础。在弗洛伊德看来,尽管艺术活动是受本能欲望驱使的非理性的直觉活动,但艺术家能够在理智的控制下构建一个象征体系,使本能欲望及其引起的种种冲突以社会公认的形式表现出来,正是艺术使被压抑的本能欲望在想象中得到能量的释放和升华,因而艺术品给人以美感。简言之,弗洛伊德认为,艺术和美根源于人的本能欲望,艺术美的本质在于对本能欲望的升华。

二、简答题

9. 如何正确理解“文如其人”的观点?

【答案】“文如其人”是一种风格观,着重从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来理解风格,把作家创作个性与作品风格联系起来。这种观点把风格看作是作家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流露,这是从主体的角度来考察,从形成的内在根据来理解风格的,如杜甫、屈原、鲁迅的作品。

(1)中国文人对“文如其人”的阐释

扬雄认为,言为心声,书为心画,从诗文中可以看出人格的高下,这是最早的“文如其人”的思想。钱钟书认为,人格与文格不是一回事,不能一味地以文观人,因为文也可以饰伪,生活中既有言行一致、文如其人的现象,也有言不符行、文不符人的情况。他认为,文如其人的“文”,

是指作品中的格调,格调是作者性格“本相”的自然流露,并非有意为之,可以从中领略到其人的创作个性和风度。

(2)外国学者对“风格与内容”的理解

歌德看到了风格与客观内容的联系,认为风格必须“奠基于最深刻的知识原则上面,奠基在事物的本性上面”。马克思说得更明白而深刻。他说:“真理占有我,而不是我占有真理。我只有构成我的精神个体性的形式。”他认为写作还必须“用事物本身的语言说话,来表达这种事物的本质特征”。他一方面把“用自己的风格去写”,去表露自己的精神面貌,看做是作家的权利,另一方面,他又明确要求作家在发挥自己“精神个体性”的时候还必须遵循客观规律。这是对“文如其人”较全面的理解。

总之,“文如其人”从作家的气质享赋、人格个性和志趣才情等方面来把握作品的风格特征,具有言语分析所不及的一面,无疑是必要的。但如果只看到内心表现的一面,忽视外在表达,还不能完全理解风格。钱钟书认为,对“文如其人”应有正确的理解,“文如其人”主要不在外在题材,而在言语的“格调”、行文的“笔性”等。

10.试分析一篇叙事作品中叙述者声音的特点。

【答案】叙事作品中叙述者声音的特点:

(1)传达内容意义,更准确、生动地表达内容的情感底蕴;

(2)凸现出叙述者,把其推到前台,显示个人魅力。

以明代拟话本小说集《拍案惊奇》中的一篇小说《张溜儿熟布迷魂局陆蕙娘立决到头缘》为例,它在讲到启家的两个媳妇听到有人在门外哭泣,准备开门去外边看时,插入了这样一段话:

正是:闭门家里坐,祸从天上来。若是说话的与他同时生,井肩长,便劈于扯件,不放他两个出去,纵有天大的事,也惹他不着。原来大凡妇人家,那闲事切不可管,动止最宜谨慎……

这段话与故事没什么直接关系,作为议论的成分,在故事中也是可有可无的。它的真正作用是凸现出叙述者。它通过巧妙的修辞和横插的议论使人注意到叙述声音的存在,从而注意到叙述者的存在。

11.阐释“内容形式化”与“形式内容化”的审美创造内涵。

【答案】(1)“内容形式化”的审美创造内涵

“内容形式化”体现为内容的有序组织和游行呈现,作家运用各种表现手法的艺术话语,把在艺术构思中产生的“作品的轮廓”外化或物化为艺术文本。“形式内容化”体现了形式生成作用,内容因此深化或升华而产生审美新质,作家可以利用语言于段,让文学语言偏离习惯性语言,从而更新人们的经验而获得一种新鲜感。

(2)“形式内容化”的审美创造内涵

形式创造在作家的审美价值追求中,不仅具有表现内容的功能,还有塑造内容的作用。在文学创造的实践中,由于形式的生成作用,内容却能得到深化或升华乃至于产生审美新质。

综上所述,作为文学审美价值追求的最后完成,形式创造是一个“内容形式化”与“形式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