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郑州大学建筑学院680中外建筑史之外国近现代建筑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目录

2018年郑州大学建筑学院680中外建筑史之外国近现代建筑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一) ... 2

2018年郑州大学建筑学院680中外建筑史之外国近现代建筑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二) ... 5

2018年郑州大学建筑学院680中外建筑史之外国近现代建筑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三) ... 9 2018年郑州大学建筑学院680中外建筑史之外国近现代建筑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四) . 15 2018年郑州大学建筑学院680中外建筑史之外国近现代建筑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五) . 19

一、名词解释

1. 柏林犹太博物馆

【答案】柏林犹太博物馆是利贝斯金德的作品,于1989年~1998年修建。整个博物馆采用了如雕塑般的外形,给人以饱满的力度感,建筑表而全部由金属板覆盖,不设开窗,其入口设置在地下^博物馆表面有一些不规则的裂纹,如同是累累的伤痕,向人们展示着犹太人所经历的沧桑历史。建筑师在这座博物馆的设计中,使用了象征和隐喻的建筑语言,使建筑表面具有很强的倾诉性,达到了利贝斯金德“参观者从形状上感觉到它”的目的。同时,犹太博物馆地下的画廊通道与临近的柏林历史博物馆相连接,也起到了很好的连接作用。

2. 典雅主义

【答案】典雅主义,又称新古典主义、新复古主义,是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官方建筑的主要思潮。它吸取古典建筑传统构图手法,比例工整严谨,造型简练轻快,偶有花饰,但不拘于程式;以传神代替形似,是战后新古典区别于30年代古典手法的标志;建筑风格庄重精美,通过运用传统美学法则来使现代的材料与结构产生规整、端庄、典雅的安定感。典雅主义发展的后期出现两种倾向:一是趋于历史主义,另一是着重表现纯形式与技术特征。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建筑师菲利蒲*约翰逊、斯东和雅马萨基。其中斯东设计的美国在新德里的大使馆于1961年获美国AIA 奖,是典雅主义代表作。

3. 瓦尔顿7号公寓大楼

【答案】瓦尔顿7号公寓大楼是波非尔的成名作,是一座位于巴塞罗那郊区的大型综合性住宅。整个公寓大楼由18座塔楼组成,这些塔楼在底部呈弧线形分开,至顶层又互相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既独立又统一的整体。公寓大楼外部采用独特的半圆柱体阳台形式,而在内部则在各塔楼的相交处形成一个开阔的中庭,各塔楼中还有相互连接的公共性庭院,而各种规格的公寓就环绕在这些公共建筑之间,巧妙地解决了个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搭配问题。

4. 巴里奥•卡乌迪

【答案】巴里奥•卡乌迪是波菲尔早期的建筑作品,位于两班牙塔拉哥那的住宅区。波菲尔在这座郊外居住社区的建筑中,使用了加泰罗尼亚地区的建筑风格,建筑由砖贴面的混凝土结构建成,由不同形式的矩形体块组成变化丰富的建筑与立面形式。在建筑预算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波菲尔首先使用了在西班牙并未普及的预制装配技术,开启了新型低造价建筑的新形式。

二、简答题

5. 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是谁?发表过哪些主要著作?

【答案】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美国和西欧出现的反对或修正现代主义建筑的思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现代主义建筑成为世界许多地区占主导地位的建筑潮流。

(1)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

文丘里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

(2)文丘里的代表作品

《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向拉斯维加斯学习》是文丘里建筑理论的代表作品。

6. 科里亚是哪个国家的建筑师?有哪些主要建筑作品?

【答案】(1)印度建筑师科里亚

查尔斯•科里亚是世界公认,并曾获得多个国家建筑金奖的印度建筑师。

他一直在探求如何使新材料与新技术适应印度的现实生活需要与如何在风格上反映印度性,并且在不断探索中逐渐形成了他以印度本土建筑经验为依据的既现代又地域的风格。在近40年的建筑实践中,査尔斯柯里亚注重将建筑和城市规划紧密结合,并致力于解决第三世界国家因发展而带来的人民生活问题。

(2)科里亚的作品

①国家工艺美术馆和甘地纪念馆

主张“露天空间”的设计,甘地纪念馆的成功标志着柯里亚的设计手法已步入成熟。博物馆外墙采用清水砖结构,给人以肃穆朴实之感,而建筑内部空间丰富。

②中央邦联新国民议会大厦和斋普尔艺术中心

柯里亚分别以圆形和方形曼陀罗图形为设计原型的建筑实例。这样的设计能够在现代建筑和传统建筑之间形成对话,可以直接表达出建筑的地域特征。

③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校国际研究中心

建筑的墙体表面采用黑色玄武石,上部采用了深色的库达帕哈石,最后还运用了黑色抛光花岗石封顶,以此表现黑色复黑色的美学效果,整个建筑表现了一种向空间边界扩散的离心力。

三、绘图题

7. 英国国会大厦外观图

【答案】

图 英国国会大厦外观图

四、论述题

8. 密斯与赖特的作品对“流动空间”理解的区别。

【答案】(1)密斯作品对“流动空间”的理解

密斯的作品对“流动空间”的理解体现在其自由且灵活多变的空间布周上,以他设计的巴塞罗那世界博览会德国馆为例。

①整座德国馆由一个主厅,两间附属用房,两片水池和几道围墙组成。

②墙的位置灵活且偶然,它们纵横交错,有的延伸出去成为院墙。

③由此形成了一些既分隔又联通的半封闭半开敞空间,使得室内各部分之间,室内和室外之间相互穿插,没有明确分界。

④加之其“少就是多”的建筑处理原则,使得建筑空间更加简洁明快。

(2)赖特的作品对“流动空间”的理解

赖特作品对“流动空间”的理解主要体现在其个性的不拘形式的空间形式上,以他设计的古根海姆博物馆为例。

①博物馆主楼是一个很大的白色钢筋混凝土螺旋形建筑,周围有盘旋而上的螺旋形坡道。 ②这座博物馆让建筑第一次表现为塑性的,内部空间一层流入另一层,代替了通常呆板的楼层重叠。

(3)总结

赖特的作品中的“流动空间”是动态的、一气呵成的空间走向;而密斯的则偏向于静态的、灵活多变的空间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