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齐鲁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金融寡头

【答案】金融寡头是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他们支配了大量的社会财富,控制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命脉和上层建筑,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事实上的统治者。

2. 马克思主义

【答案】(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

①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②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③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及其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规律的学说。

(3)马克思主义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理论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3. 主观辩证法

【答案】主观辩证法作为概念辩证法,头脑中的辩证法,属于意识的范畴。同“客观辩证法”相对。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即以概念作为思维细胞的辩证思维运动和发展的规律。

4. 分析与综合

【答案】(1)分析是指在思维中把认识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方面、要素,以便分别加以研究的思维方法。通过分析研究从中找出构成这一认识对象的基础的部分、本质的方面。

(2)综合是同分析相对应的方法。综合通常被看做是在把整体分解为各个因素的基础上,再组合成一个整体的思维活动,但是综合绝不是把各部分、各组成因素机械地凑合起来或装配在一起,而是在思维中把对象的各个本质的方面按其内在联系有机地结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3)分析与综合的实质,就是建立在调查研究基础上的矛盾分析方法,是客观事物的辩证联系和过程在思维中的再现。分析与综合的关系也是辩证的,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分析的完成,只有把两者结合在一起,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科学的认识。

5. 资本

【答案】资本是指用于生产的基本生产要素,即资金、厂房、设备、材料等物质资源。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具有不同的形式。主要表现在:

(1)按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可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2)按资本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可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3)按资本所处的领域不同,可分为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和银行资本等。

6. 唯物论

【答案】唯物论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物论和辩证法是统一的,唯物论与辩证法从不同侧面研究同一对象一一客观物质世界。唯物论着重说明世界的物质性、客观性,辩证法着重说明客观世界是运动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离的,唯物论是坚持辩证法的唯物论,辩证法是坚持唯物论的辩证法。

二、简答题

7. 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什么? 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会变成资本主义世界的附庸吗?

【答案】(1)经济全球化的本质

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

经济全球化是一场由发达国家主导的,以跨国公司为主要动力的全球产业结构大调整。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为贸易自由化、金融自由化和生产一体化。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资本的不断增殖推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全球进行新的、急剧的扩张,使全球范围内的生产力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扩展到全球范围,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新现象,是资本国际化进程的新的高级阶段。

(2)经济全球化与中国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客观进程,是任何国家都无法回避的现实。经济全球化对各国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只有积极审慎,趋利避害,以积极的态度迎接全球化,才能在这一历史潮流中为自己找到适当的位置,增强自身的竞争力,赢得更多的发展机遇。中国在制定经济全球化战略时,必须考虑以下问题:

①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必须以发展本国的经济为基础。作为发展中国家和世界贸易大国,中国理应积极参与国际多边经济组织的活动和国际多边经济规则的制定,加强多双边经贸合作,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发挥积极、稳定和建设性的作用。

②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提倡和遵循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承认不同国家间的差异,注意处理好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利益关系。

③科技的不断创新和进步,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和条件。中国将坚持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科技兴贸,不断提高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的科技含量和国际竞争能力,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只有加速科技创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运用先进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提高传统产业技术含量,才能不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中国技术发展的跨越。

④只有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才能不断从生产关系方面为中国生产力的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经济全球化将世界各国紧密联系在一起,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充分利用其积极作用,规避不良影响,利用经济全球化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会变成资本主义的附属。

8. 阐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答案】(1)社会存在

①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②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而且它作为劳动对象也不断进入人们的物质生产领域。

③人口因素也是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

④在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第一,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第二,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第三,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2)社会意识

①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②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可以从不同角度将其划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以及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形态,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主要表现在:

①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②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社会意识产生的最切近的基础是人类的社会实践,实践的能动性决定了意识反映的能动性。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