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辽宁大学国际教育学院354汉语基础[专业硕士]之现代汉语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助动词
【答案】助动词是指用在动词之前,起辅助动词作用,表示可能、必要或意志愿望的词,又称作能愿动词。表可能的有:能、能够、可能、会,表必要的有:要、应该、应当,表意愿的有:肯、敢、愿意等。
2. 方言
【答案】方言是语言的变体,是指因地理区域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发音与日常用语,俗称地方话。方言只通行于一定的地域,它不是独立于民族语言之外的另一种语言,而只是局部地区使用的语言。形成方言的因素很多,有属于社会、历史、地理方面的因素,如人口的迁徙,山川地理的阻隔等; 也有属于语言本身的因素,如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同语言之间相互接触、相互影响等。例如,汉语中有北方方言区、湘方言区、赣方言区、闽方言区、吴方言区、客家方言区、粤方言区七大方言区,每一方言下还有小的分支。
3. 音位
【答案】音位是一个语音系统中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的语音单位。是按语音的社会属性划分出来的。例如说汉语普通话的人通常认为“埋”“麻”“忙”三个词里都包含同一个元音“a ”,一般在标音时也都写作[a],其实这三个词的读音是
[mai][mA]
有前后差别的[a][A]。在汉语普通话中[a][A]
因此同属于一类。它们同属于一个音位[a]。
4. 兼类词
【答案】一个词在不同语境中,具有A 和B 两类词的语法功能,意义上又有密切的联系,这是兼类词。汉语里兼类词比较常见的有三种,一种是名词与动词的兼类词,比如“经历”; 一种是名词与形容词的兼类词,比如“错误”; 还有一种是形容词与动词的兼类词,比如“讨厌”。词语的兼类是一种词语活用现象,兼类只是就词的静态形式而言,一旦词汇进入具体的语境,它的词类也就确定了下来。
5. 句型
【答案】句型就是句子的结构类型。根据句子的语词的不同类别、序列、搭配方式等等,汉语的句子类型可以分为主谓句、非主谓句、被动句、倒装句、兼语句、连动句等。句型研究是句法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们分别包含了发音时舌位的不同并不区别意义,不会引起意义上的误解,
6. 派生词
【答案】派生词是指由词根和词缀构成的词语,即附加式合成词。词缀在词根前称为前缀,词缀在词根后称为后缀。例如汉语“第一”“第二”中的“第”,“老张,,“老三”中的“老”就是前缀,英语的“read-er" (读者)、"voice-less" (无声的)、works (工作,单数第三人称)中的“一er" “一less" “一s ”等都是后缀。这些词都是由派生法构成的词,属于派生词。
7. 语素文字
【答案】语素文字是记录语素的文字,又称表语文字。它用来表示词或语素(语言的最小语义单位),因而和语言有着严格的对应关系。一般来说语素文字可以分解为字位,一个字位代表一个语素,当然也可能出现一个字位代表几个语素和几个字位代表一个语素的情况。例如汉字是用成千上万个符号表示语素或词的意义,同时附带地表示语素的声音,所以有人把汉字说成语素文字。汉字大都代表语素,表示语素之义带有语素之音。
8. 句群
【答案】句群是指由前后连贯共同表示一个中心意思的几个句子组成的语法结构,又称句组。按照层次可以分为一层句群和多重句群。例如“历史是过去的事实。但我更认为历史是过去与现在的无终止的对话。”
9. 声母
【答案】声母,位于音节前段,主要由辅音构成。有的音节不以辅音开头,元音前头那部分是零,习惯上称作“零声母”。声母和辅音不是一个概念。虽然声母由辅音充当,但有的辅音不作声母,只作韵尾,如“gudng" (光)中的ngo 车甫音在音节开头的是声母,在音节末尾的是韵尾。
10.汉字的造字法
【答案】汉字的造字法是指汉字的构造方法。一般地说,汉字有四种造字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具体来说,象形是指用描绘事物形状来表示字义的造字法。指事是指用象征性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提示符号来表示字义的造字法。会意是指用两个或几个部件合成一个字,把这些部件的意义合成新字的意义的造字法。形声是指由表示字义类属的部件和表示字音的部件组成新字的造字法,用形声法造的字叫做形声字。
二、分析题
11.汉语普通话里,上声经常发生变调。比如两个上声相连时,第一个上声会读成阳平,即“上声+上声一阳平+上声”,例如:雨[35]水、土[35]改、使[35]馆。如果上声音节后跟一个非上声音节时,上声会读为半上声,即“上声+非上声一半上+非上声”,例如:许[21]多、海[21]燕、假[21]。请说明
(1)三个或更多个上声相连时,会发生怎样的变调? 比如:纸雨伞、使领馆、卡塔尔、语法史、水产品、小组长、小纸雨伞。
(2)上声后边如果是一个轻声音节时,上声会发生怎样的变调? 比如:老实、打听、老虎、想想、打扮、打扫。
【答案】(1)三个上声相连,主要有两种形式。
a. 前两个上声音节语义紧凑,语义停顿在第二个音节后,则前两个音节都变成35。
(214+214)+214→35+35+214。例如,使领馆、语法史、卡塔尔。
b. 后两个音节语义紧凑,语义停顿在第一个音节后,则前两音节有21+35的变化:
214+(214+214)→21+35+214。例如,纸雨伞、水产品、小组长。
(2)如果连着念的上声字不止三个,要根据词语的语法结构和语义紧密度划分出语义停顿来,由语义停顿确定出音节段,再根据上述规律进行变调。例如,小/纸雨伞,214+(214+35+214)→35+214+35+214。
(3)在原为上声现改读为轻声的字音前头,则有两种不同的变调。
a.214+轻声→35+轻声 例如:打扫、想想、老虎。
b.214+轻声→21+轻声 例如:打扮、打听、老实。
12.辨析以下两组例子中各个句子在语义或表达(语用)功能上的区别。
(1)a. 你想喝点什么?
b. 你想喝点什么吗?
【答案】①从语义来说,“你想喝点什么? ”的句子焦点是“什么”,即询问对方所要喝的类型,而“你想喝点什么吗? ”的句子焦点在语气词“吗”上,即询问对方是否要喝东西。
②从表达功能来说,“你想喝点什么? ”是一般疑问句,被询问的一方只需要直接回答; 而“你想喝点什么吗? ”是是非问句,存在是非选择关系,被询问者要先选择,再回答。
(2)a. 人来了。
b. 来人了。
答:①从语义来说,“人来了”中“人”是特指,是说话双方都知道来人的身份。而“来人了”中“人”的对象指代不明,是泛指,即来人的身份是不明的。
②从语用来说,“人来了”说明说话人对来的人是有准备的,预设说话人对这件事是已知的。
“来人了”说明说话人事先不知道谁要来,预设说话人对这件事是未知的,是出乎说话人意料的。
13.以列表的方式显示下列词的共同语义特征和区别性特征。
父亲、伯母、爷爷、外祖母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