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809中外文学与文艺理论之中国文学史新著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填空题
1. 宋元话本《宣和遗事》是《_______》的最初底本。
【答案】水浒传
【解析】《宣和遗事》是成书于元代的笔记小说辑录,结合了多个类型的笔记小说并以说书的方式连贯而成。宣和是宋徽宗的最后一个年号,该书大概由讲述历代帝王荒淫误国开始,一直写到宋高宗定都临安为止,加插了宋代奸臣把持朝政致使生灵涂炭的故事,一也为写梁山英雄聚义做了对照,因此成为《水浒传》的蓝本。
2. 明代后七子的成员包括:李攀龙,_______,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
【答案】王世贞
【解析】明代后七子是指明嘉靖、隆庆年间的一个文学流派。成员包括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和吴国伦。后七子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其名称首见于《明史·文苑·李攀龙传》。其理论主张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3.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这句话出自《_______》。
【答案】荀子·天论
【解析】出自《荀子·天论》,上句是:“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其主旨是揭示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有其客观规律。荀子的这种思想,有力地否定了当时一的各种迷信,强调了人力的作用,具有很强的进步意义。
4. _______,似曾相识燕归来。
【答案】无可奈何花落去
【解析】题干诗句出自晏殊的《浣溪沙》。花落、燕归虽也是眼前景,但一经与“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相联系,它们的内涵便变得非常广泛,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在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
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
5. “竹林七贤”主要活动于三国魏的_______时期。
【答案】正始
【解析】竹林七贤是指魏末晋初的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他们在生活上不拘礼法,清静无为,聚众在竹林喝酒,纵歌,其作品揭露和讽刺司马朝廷的虚伪。七人也是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
6. 丛菊两开他日泪,_______。
【答案】孤舟一系故园心。
【解析】出自杜甫《秋兴八首》其一,全诗云:“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7. 东晋玄言诗的代表人物有孙绰和_______。
【答案】许询
【解析】东晋玄言诗的代表人物是孙绰和许询。对此,《续晋阳秋》《宋书·谢灵运传论》和锺嵘《诗品》皆有一致的看法。玄言诗是一种以阐释老庄和佛教哲理为主要内容的诗歌。玄言诗约起于西晋之末而盛行于东晋。代表作家有孙绰、许询、庾亮、桓温等; 其特点是玄理入诗,以诗为老庄哲学的说教和注解,严重脱离社会生活。
8.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出自楚辞的《_______》。
【答案】九歌·湘夫人
【解析】“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出自《九歌·湘夫人》。第一句写出了微微的秋风,吹拂着眼前的万物。第二句写出了洞庭湖水泛起了波浪,周围的树木纷纷坠下了落叶。
9. “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是南戏作家_______提出的创作主张。
【答案】高明
【解析】元末高明提出“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的创作思想,强调作品的社会教育作用,努力尝试把戏剧“小道”提升到教育工具的地位。
10.关汉卿《救风尘》杂剧中所写的机智、老练且富有义气的妓女形象是_______。
【答案】赵盼儿
【解析】《救风尘》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古典喜剧,主要写恶棍周舍骗娶红尘女子宋引章后又加以虐待,宋引章的结义姐妹赵盼儿见义勇为,设计将宋救出。
二、名词解释
11.唐宋派
【答案】唐宋派是明嘉靖年间的一个文学流派,代表人物有嘉靖年间的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等人。王慎中、唐顺之力矫前七子创作摹拟古人、作品缺乏思想、文字估屈聱牙之弊,主张学习欧阳修、曾巩之文,一时影响颇大。唐宋派既推尊三代两汉文章的传统地位,又承认唐宋文的继承发展,变学秦汉为学欧(阳修)曾(巩),易估屈聱牙为文从字顺,是一个进步。唐宋派还重视在散文中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他们批评复古派一味抄袭模拟,主张文章要直写胸臆,具有自己的本色面目。唐宋派中散文成就最高的当推归有光,代表作有《项脊轩志》、《思子亭记》等。
12.《左传》
【答案】《左传》是一部成书于战国初期的编年体史书,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左传》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本书全面记载了春秋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活动,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本书的作者直书无隐,褒贬分明。本书因其记事记言,追载附载、夹叙夹议而体例完备。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13.明代四大奇书
【答案】明代四人奇书是指明代四部著名的长篇章回小说,即《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四大奇书”之称与明中后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市民文化勃兴、传统儒家经典遭到怀疑、大众文化需要确立自身经典的社会文化背景相关联,与通俗小说成为大众的主要文化消费对象、通俗文学对大众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社会现实相关联。“奇”,不仅指它内容或艺术的新奇,还包含着对它们所取得的创造性成就的肯定。因此,“四大奇书”的命名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
14.豪放派
【答案】豪放派是宋词的风格流派之一。豪放派取材广泛,常抒写壮志豪情,描绘奇伟景物,风格豪迈奔放,沉郁悲壮。苏轼是该词派的开创者。苏词冲破了晚唐以来词的“艳科”范围,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品和词的艺术功能,境界雄奇阔大,气势吞吐八方,给词坛吹进了一股豪放雄风。到南宋则词人众多,其中辛弃疾为豪放词派的大师。辛词回荡着铁马金戈的爱国主义强音,慷慨悲凉。骏发踔厉,充满豪情。
15.汤沈之争
【答案】汤沈之争是指明代戏曲作家汤显祖与沈璟围绕“曲律”所产生的分歧与争议。汤显祖注重剧作的曲意,认为为了充分表达“意”“趣”“神”“色”,为了内容的需要,可以突破格律束缚; 沈璟则注重严守音律,认为只要作曲合乎曲律,内容倒在其次。两人的分歧,关键在于着眼点不同,汤显祖是从文学对社会的功用角度出发,提出重立意、才情,而沈憬则致力于戏曲艺术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