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709新闻传播实务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电视剧的类别与历史沿革。
【答案】(1)电视剧的类别
①按西方商业电视的行业习惯分类电视剧大体上按体裁可分为肥皂剧、情景喜剧、情节剧和电视电影; 按叙事结构可分为单本剧、连续剧、系列剧; 按制作方式可分为直播型和影片型。
②中国电视剧的分类方式
a. 按产地和投资,可分为国产剧和引进剧。
b. 按故事发生的年代,可分为现代剧、民国剧、古装剧。
c. 按题材,可分为侠义公案剧、武打剧、历史正剧、传奇剧、神怪剧、涉案剧、情景喜剧、改革剧、军事革一命剧、青春偶像剧、都市生活剧、普通百姓剧、少儿剧、动作剧、言情剧、时代变迁剧等。
d. 栏日剧:其特点是作为电视栏目周期性稳定播出,涉及的题材很广泛。
(2)中国电视剧发展历程
①中国的第一部电视剧是1958年6月15日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北京电视台在试播期间播出的单本剧《一口菜饼子》。
②直到1980年代,随着电视机的普及和中国电视观众人数的增加,电视剧真正迎来大发展时期。
③1980年,由王扶林导演的九集电视剧《敌营十八年》是新中国的第一部电视连续剧。 ④1980年代初期,以《践跄岁月》、《今夜有暴风雪》为代表的“伤痕题材”电视剧在当时特定的社会环境下,对正视“文革”、促进知青问题解决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⑤1980年代中期,一批为改革鼓与呼的电视剧应时而出,其中《新星》(1985)代表了改革剧的巅峰。
)1990年代初,中国电视剧在内容和形态上都有诸多革新,第一部室内电视剧《渴望》(1990)是其中集大成的作品。《渴望》创造了中国电视剧收视率的巅峰,全国90%以上的观众为剧中人的命运魂牵梦萦。
⑦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古电视荧屏呈现出精彩纷呈的景象。
⑧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视剧制作开始走向市场。1992年尤小刚在北京投拍的100集电视连续剧《京都纪事》,首开电视剧商业运作的模式。
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电视剧更为敢于触及敏感的社会问题,以《苍天在上》为发韧的反腐剧风行荧屏。1998年的《还珠格格》,引发其后一系列的戏说历史、宫廷题材电视剧火爆荧屏。
⑩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电视剧无论在制作实力、市场化程度还是节目题材样式和文化品质上,都发展得非常迅速,真正成为今天中国社会影响最广泛的文艺样式。尤其是现实题材电视剧。
2. 简述我国广播电视工作的基本原则。
【答案】在总体上,首先要求广播电视工作人员在从事广电新闻工作时,需要遵守新闻工作的“双重价值”律,即在从事新闻报道时,既要考虑新闻价值,同时又必须对该新闻事实进行宣传价值的判断。
具体而言,我国广播电视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包括:
(1)党性原则、思想性原则
广播电视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表现在:广播电视事业应当服从党中央和上级党委的领导,在工作中紧密地依靠各级党组织。当然坚持党性原则,并不是要求广播电视从业人员机械地服从,还要求广播电视从业人员具有积极性、创造性及主观能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真实性原则
新闻真实性原则包括:每一条新闻的事实必须真实,即个别真实; 新闻报道中整体呈现出来的现实图景应当是真实的。而要实现广播电视新闻的真实性,要求广播电视新闻从业人员做到:每一条新闻的事实陈述部分必须真实; 有关事实的解释、说明应当真实,而不至于导致误解或曲解。
(3)社会效益第一原则
作为具有社会影响力及示范作用的大众传媒,广播电视必须考虑到自身承担的社会责任,需要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原则,当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冲突时,应当首先服从社会效益; 当然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之一,广播电视媒体也需要考虑到经济效益。
(4)服务受众的原则
服务受众的原则又称人民服务原则,这是由我国广播电视媒体的根本性质与宗旨所决定的,这个原则不但要贯穿广播电视节目的全部内容,而且必须贯穿广播电视工作的全过程。
3. 简述广播电视的类型化构成策略。
【答案】对于商业广播电视来说,最基本的节目构成策略有以下这样几种:
(1)连续、稳定的“受众流”
①这种编排方法是指广播电视机构安排一系列的节目,并且使节目与节目之间形成有机的关联与过渡,以始终吸引受众,从而在一个频道(频率)内构成延绵不断的“受众流”。其主要目的是:不能让受众有机会转换频道或波段,防止受众“溢流”,从而达到封锁其他频道(频率)的目的。
②节日编排要求:需要将同类型节目编排在一起,以吸引特定受众的持续收听收看; 但如果编排缺乏连贯性,就容易造成受众在上一节目结束之后,不再继续停留在本频率、本频道,而出现
受众“溢流”。
(2)板块式集中编排法
①板块式策略,又称“捆绑策略”、“堆积策略”或“区段策略”,即将性质相近或诉求对象相同的节目集中编排在相邻的时段,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节口板块(blocking ),播出时间通常持续两小时以上。
②依其编排标准的不同,板块式节目一般又可以分为一种不同的节目模式:内容集约模式、对象集约模式和混合模式。
(3)“吊床式”编排法
“吊床式”节目构成(hammocking ),顾名思义,就好像吊床的两端被系在离地面较高的地方那样,在节日编排时,会将一个相对收视(收听)率较低或视听率不易预测的节目,特意安排在两个较受欢迎的强势节目之间。
(4)节目导入法
①“节目导入法”,即强化一个时段的首、尾节目对中间节目的影响力(Lead-in 和Lead-out ); 其中在整个晚间黄金时间的第一个节目更被称为“开场节目”(Lead-off ),开场节目奠定了整个晚间节目的基调,广播电视节目编排人员甚至认为赢得了黄金时间的开场节目,也就赢得了整个晚间的视听率; 甚至认为可能进一步影响整个星期的视听率表现。
②节目导入策略利用了受众收视(收听)行为特点中的“沿袭效应”,将需要引入或相对播出效果不甚理想的节目,安排在强势节目之前或之后,使之有机会送达这部分受众。
(5)“帐篷式”节目策略
“帐篷式”(七ent-poling )编排方法,也称“支撑策略”,是指用一个强档、热门节目来拉抬其前后节目的收视(收听)率,就像搭帐篷那样形成中间高、两端低的形态。“帐篷式”节目编排方式,也是广播电台、电视台常用的策略之一。
(6)无缝过渡策略
①无缝编排策略的目的就是在于防止两档节目之间留下明显“破口”,以便将前面节目的受众能顺利导入下一节目,实现节目与节目间的无缝过渡。
②节目过渡方式:节日开头的无缝过渡; 节目结尾的无缝过渡; 节目间隙的无缝过渡。
4. 简述我国广播电视节目的审查制度及其标准。
【答案】广播电视媒体每年播出的数量庞大的节目是否内容健康、导向正确,关系到保障我国广播电视节目的社会主义性质的重要间题。为确保广播电视行政部门对广播电视节目的控制和管理,《广播电视管理条例》以法规形式确立了制作、播放广播电视节目的审查制度:
(1>广播电视节目必须由广播电台、电视台和经批准设立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单位制作,这是保证广播电视节目的质量的一个基础。
(2)如法令明文规定,相关节目制作单位必须取得相应的制作许可证。
(3)用于广播电台、电视台播放的境外广播电视节目,包括影视剧,必须经国务院广播电视行政部门或者其授权的机构审查批准。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