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华侨大学华文学院818语言学概论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零形式

【答案】零形式是指用词的原形式来表达不同的语法意义的一种语法手段。语言学中的零形式是指在深层语义中,理论上存在一个与它紧相邻的结构成分。这个结构成分在表层结构中的形式是零,在实际话语中不能添补。零形式这个概念是从数学引进到语言学领域的。语言学中的零,表示的不是无的概念,而是表示空位的意思。例如,在英语中,有boy/boys单复数的对立,boys 有复数形式的标记-s ,那单数就以不加标记的形式为标记从而形成区分功能,这就是零形式。

2. 汉藏语系

【答案】汉藏语系是世界上各种语言按其亲属关系大致分出来的十大语系之一。汉藏语系的诸语言主要分布在亚洲东南部,西起克什米尔,东至我国东部边界。一般学者认为汉藏语系包括汉语、侗台、苗瑶和藏缅四个语族。

汉藏语系的诸语言在结构类型上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一般都有声调而没有词的重音; 多用词序、虚词表示语法关系,而不像印欧语那样用词的内部形态变化表示语法关系; 还有一类特殊的类别词,即量词。

3. 音质

【答案】音质是指声音的特色,又称为音色。音色的差别主要决定于物体振动所形成的音波波纹的曲折形式不同。

不同的音素代表不同的音质。

4. 反义关系

【答案】反义关系是指意义相反的一对词之间的关系。语言中有很多意义相反的词,称为反义词。它是现实现象中矛盾的或对立的现象在语言中的反映。反义词的意义所概括反映的是同类现象中的两个对立的方面。反义词在修辞上有对比作用,可利用来揭露矛盾,突出对立面。

反义关系有互补反义关系和和极性反义关系两种类型。例如,“正”和“反”、“男”和“女”、“生”和“死”,都是互补反义关系,其中不允许插入第三种状态; 而“白”和“黑”、“大”和“小”、“朋友”和“敌人”等都是极性反义关系,其中都还允许第三种情况存在。

的波形不同,所以音色也不同。造成不同音色的条件包括发音体不同、发音方法不同、发音时共鸣器的形状不同。一个音素代表一种音质,

二、简答题

5. 简述复综语词根词缀与词根语、黏着语的词根词缀的区别。

【答案】(1)复综语的词根和词缀必须连接成句使用,不能独立使用。复综语没有一个能独立使用的词,只能连缀成句子使用。比如汉语动词“吃”可以独立运用,但在美洲印第安语中,根本就不能独立说出“吃”来,必须同时把谁发出吃的动作说出来,还必须把吃的对象说出来,所以一个词带出来的就是一个句子。

(2)词根语和豁着语的词缀与词根之间有较大的独立性,词缀都是附加在词根上,一个词能够区别出哪个是词根,哪个是词缀。

(3)词根语的复合词多,派生词少。词根是自由语素,能够独立成词,词缀是不成词语素,词缀数量很少,只限于“老、儿、头”等少数几个。一般是只附加在词根上表示语法意义。戮着语中,派生词多,词根必须和词缀结合成词,词根不能单独使用。词缀数量庞大,词缀的每一种变化只表示一种语法意义,多种语法意义就要用多个变词语素来表示。

6.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约定性

【答案】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约定性是语言一对相对的特征。

(1)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约定性的差异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是指作为符号系统的成员,单个语言符号的语音形式和意义之间没有自然属性上的必然联系,只有社会约定的关系。而语言的约定性则是指语言的音义结合虽然是没有自然联系的,但是在语言产生初期,音义一经约定俗成,就不能再更改,是全民必须共同遵守使用的规则。

(2)语言符号任意性和约定性的联系

①正是由于任意性的作用,语言的音义结合必须要约定俗成,没有必然联系的音和义必须要依靠社会的约定力量才能实现实际运用的可能。这两者是不能分割的两大特点。

②语言符号的形式跟意义是没有必然联系的,只要为符号的使用者所共同认可,一定的语音形式就可以与一定的意义联系在一起,所以语言符号的音义关系才是可变的。但也正是这种社会约定性,使得每个人从出生的那天起,就落入一套现成的语言符号的网子里,只能被动地接受,没有随意更改的权利。

三、论述题

7. 论述并举例说明社会发展对语言发展变化的影响。

【答案】语言就是一种社会现象,同社会的关系非常密切,其产生、发展都要受到社会的影响,与社会息息相关。社会发展对语言发展变化的影响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的发展速度决定着语言的发展速度

社会现象是指那些与人类共同体的产生、存在和发展等活动密切联系的现象。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语言,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语言,而社会发展较快的民族,其语言总是发展很快。

(2)社会的需要刺激语言的发展

语言的发展变化离不开社会。无论是新词语的产生,还是旧词语的消亡,都取决十社会交际的需要。无论是语音的变化,还是语义、语法的变化,都是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交际的需要。而且语言的任何发展变化都取决于社会的集体意志,任何个人意志都不能决定语言的发展变化。

(3)语言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

①从语言发展变化的外部动因出发,社会的分化会带来语言的分化,可分化为不同的语言变体,社会方言、地域方言和亲属方言; 社会的接触会带来语言的接触,出现语言联盟的现象; 社会的融合会使语言同样出现融合的现象,不同民族在长期的杂居接触中,语言为发生融合,采用生产力水平较高、文化比较发达的民族的语言。

②从语言系统内部来看,语音、词汇、语法二个子系统都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生变化。例如,词汇和社会的发展联系非常紧密。新事物的出现、旧事物的消亡和认识的深化都必然会在词汇中打卜自己的印记。这具体表现在新词的产生、旧词的消亡和词语的替换。

四、分析题

8. 下面是汉语方言湖南衡山前山话中“你、我、他”在具体句子里的不同发音。

前山话的“你、我、他”有没有语法范畴? 如果有,是用什么语法手段表达了什么语法范畴?

【答案】(1)前山话的“你、我、他”没有语法范畴。

(2)前山话的语法手段

①词形变化所表现的语法意义的聚合称为“语法范畴”。语法范畴必须有词形变化的形式体现。汉语缺少形态变化,严格地说也就没有语法范畴。

②前山话的“你、我、他”在具体句子里的不同位置分别有不同的发音,只是声调的变化,而词语本身并没有词形变化,即没有表现出可区别的语法意义,所以它们没有语法范畴。它们用来表示不同的对象,使用的是词汇意义,而不是语法意义。

9. 请以“狗”、“猫”、“龙”、“鸡”、“青蛙”、“老虎”、“老鼠”之类的动物名词为例,分析汉语和你所熟悉的一种外语在词义上所表现出来的民族性。

【答案】同类事物,在不同的语言里用什么词、用几个词来表示可以不同,词义概括的对象范围也可以不同,它体现了词义的民族性。词义不仅在理性意义上有民族性,在附加色彩上也可以显示出民族性。不同民族的社会背景不同,审美观点和角度不同,对事物自然属性引起的联想,形成的比喻义、象征义、文化内涵也有差异,因此,词义具有民族性。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