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美学原理(加试)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席勒式与莎士比亚化

【答案】席勒式与莎士比亚化是马克思在《致斐·拉萨尔》信中,针对拉萨尔在剧本的观念图解式提出的文学理论观点。“席勒式”主要是指在作品中缺少现实生活的真实性,只追求抽象的时代精神,以致人物变成了这种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马克思所维护的是现实主义的艺术表现规律,反对的是唯心主义的观念化的倾向。莎士比亚化是马克思提出的莎士比亚戏剧创造中的现实主义美学原则。“莎士比亚化”作为现实主义艺术的基本特征和创作规律的形象化表述,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科学世界观对莎士比亚创作经验和创作特点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恩格斯针对戏剧创作中存在的“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的缺点而提出的创作原则。

2. 距离说

【答案】“距离说”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语言学家、美学家布洛提出的美学理论,又称“心理距离说”。它要求人们自己与外物分离。“距离”这种审美现象完全是超脱人的实用功利日的的,从实际生活中超脱出来,与宇宙人生保持一定的距离,冷静地、客观地观察事物。即客体才成为审美的客体,才有对客体的审美的欣赏,在欣赏中才有审美的愉快。因此“心理距离”是产生美与美感的根源。“心理距离说”成为心理学美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

3. 反思判断力

【答案】反思判断力是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提出的美学观点。康德对“判断力”了解的意义在于“反思判断”,这是康德之前从未有人使用过的。“反思判断力”就是审美和审目的的两种判断力。反思判断力取代了在《纯粹理性批判》中理性理念的“图型”的说法,并且通过审美判断力奠基起来的合目的性原则,并成为作为高级认识之一的判断力的先天原则。因此,反思判断力对科学的真正确立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反思批判力在知解力与理性之间起桥梁作用。

4. 直觉即表现

【答案】“直觉即表现”是表现主义美学的核心命题,由意大利克罗齐在1902年出版的《美学原理》一书中提出。克罗齐认为直觉就是见到一个事物时,不假思索,不审意义,心中只领会该事物的意象这样一种认识活动,它可以不依赖于概念赋予无形式的物质以形式。直觉活动能创造出表现人的主观感情的个别意象,直觉本质上就是一种表现,表现也总是一种直觉,是赋子所感觉到的东西以形象形式。直觉所表现的是主观的情感,一切直觉都是抒情的表现。该观点对以后的科林伍德、荣格等西方美学家产生了巨大影响,对西方美学起了推动作用。

5. 荒诞

【答案】荒诞是西方观代审美范畴之一,指呈现在极其不和谐的形式中并引起人的复杂感受的现代基本情绪。表现荒诞是为了征服荒诞。

6. 形式美

【答案】形式美是指自然、生活、艺术中各种形式因素(色彩、线条、形体、声音等)及其有规律的组合所具有的美。它的特点是形式美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意义。形式美与美的形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美的形式不能脱离美的内容,而形式美对美的具体内容带有相对独立性; 形式美概括了美的形式的某些共同特征,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形式美所体现的内容是间接的、朦胧的:形式美和自然的物质属性、规律有着紧密联系。

7. 荒诞主义戏剧

【答案】荒诞主义戏剧是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在法国兴起和形成,而后流行十戏剧舞台的一种文艺思潮流派,是现代戏剧流派之一。“荒诞派戏剧”这一名词最早见于英国戏剧评论家马丁·艾思林1962年出版的《荒诞派戏剧》一书,它是作者对20世纪50年底啊在欧洲出现的贝克特、尤内斯库和品特这类剧作家作品的概括,荒诞派戏剧的哲学基础是存在主义,否定人类存在的意义,认为人与人根本无法沟通,世界对人类是冷酷的、不可理解的,他们对人类社会失去了信心,这是二战后西方一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荒诞主义戏剧没有完整连贯的情节,没有戏剧冲突,舞台形象支离破碎,人物语言颠只倒四,它表现的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人与人的关系是无法沟通的。

8. 技艺

【答案】技艺有两种解释:一是指富于技巧性的武艺、工艺或艺术等; 二是指从事某一技术工种的人。亚里士多德将人类活动分为理论、实践、制作一种,分别对应的理智能力是智慧、实践智慧和技艺。其中制作的地位很是耐人寻味,它不仅是一种与理论和实践并列的人类活动,更是一种隐秘的思维图式,即亚里十多德在探讨存在、知识、实践、德性等问题时,总是以技艺作为比附和参照。这样一种“技艺”之喻,既给古希腊思想家探讨问题带来了方便和进展,同时付出了相应的代价。

二、简答题

9. 简述柏拉图的迷狂说。

【答案】(1)“迷狂说”

“迷狂说”是柏拉图提出的命题,他认为高明的诗人都是凭灵感来创作。“迷狂说”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神明凭附”,它是“迷狂说”的基本内涵,即神灵凭附在一般诗人身上,使其打造出动人的诗歌作品; 一是“灵魂回忆”,它要比“神明凭附”更“高贵”一些。“灵魂回忆”中灵魂对美的追求小是出于被动的“神灵凭附”,而是出于某种对理念美的怀恋,因而是自觉的灵魂,这种

自觉的灵魂按照美的阶梯有次序地逐步上升。

(2)“迷狂说”的理性主义立场

柏拉图的迷狂说揭示了灵感的来源和非理性特征,并极大地弘扬了非理性精神,但迷狂说在他整个理性主义体系下仍坚持了理性主义的立场。

在古希腊,迷狂往往是与宗教巫术联系在一起的,柏拉图沿用了这一观念,认为神圣的米矿石“神灵的享赋”,在柏拉图看来,灵魂依附肉体只是暂时一现象。它本质上是努力向上的,竭力挣脱肉体,飞升到天上神的世界,即永恒普遍的“理念”世界。如果它再次依附于肉体,投身人世时,人世的事物使它依稀回忆“理念”世界的美的景象时,创作者欣喜若狂、眷恋爱慕的情绪。但是,这种境界并不是丧失理智、陷入激情的泥潭而不能自拔,而恰恰是热爱理智而置世俗一切于不顾,才被执著于尘世幸福的人说成是迷狂。因此,迷狂说本质上是理性主义的。

10.简述悲剧和悲剧精神。

【答案】(1)悲剧主要是指亚里十多德在《诗学》中对于悲剧的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 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 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以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2)悲剧精神是指,整个悲剧艺术包含形象、性格、情节、言词、歌曲和思想六个成分,在这六个成分中,最重要的是情节,怜悯、恐惧、怨怒、哀伤等否定性情感被观众以精神力量加以疏导、宣泄、净化,并在疏导、宣泄、净化的过程中对这些情感重新加以“体验”,把他们转化为一种高尚、纯洁、爱我人类的慈悲情怀与追求自由的奋发精神,这就是悲剧精神,悲剧是强力撞击情感的艺术,是提升精神、净化灵魂的艺术,悲剧精神的体现主要有严肃的情调,崇高的境界和英雄的气概。

11.为什么说艺术应当是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答案】(1)艺术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表现;

(2)研究艺术欣赏有助于更深刻地把握人类美感经验的本质和特点;

(3)通过艺术能更好地抓住审美对象的基本特征;

(4)通过艺术研究审美观念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12.简述自然物与人的生活的联系。

【答案】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自然物都是人的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当自然美的领域一旦扩大到植物的范围,植物本身所具有的那些极为丰富的形式特征,促进了人们对许多形式规律的掌握。自然物与人的生活的紧密联系具体表现为:

(1)山水成为美的对象

①中国山水诗画

a. 秦汉都是以人物画为主,到了魏晋南北朝山水画逐渐发展,但多为人物画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