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公共关系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概念题

1. 咨询

【答案】咨询是指职业咨询人或组织工作人员如何就某个问题向决策层提供情况说明和参考意见。公共关系领域内的咨询建议,则是指公共关系专业人员向组织领导提供有关组织形象和公众动向方面的情况说明和参考意见。为了完成提供咨询建议的任务,公共关系工作人员必须对采集来的信息进行整理、选择、分类、归档等处理工作,建设信息库,这样在提供咨询建议时就能做到条理分明、有根有据。

2. 媒介事件

【答案】媒介事件是指组织为吸引新闻媒介报道并扩散自身所希望传播开去的信息而专门策划的活动。如国内外许多企业组织都注重利用周年纪念日、厂庆之类的活动来邀请或吸引新闻媒介报道它们,借机宣传。这样的媒介事件目前在国内外已很普遍。

3. “齐夫定律”

【答案】“齐夫定律”是指传播学中关于口语传播的省力法则。美国哈佛大学语言学家齐夫根据他对口语的研究指出:在口语交谈中,说话者只用一个词来表达一个概念最省力,听话者也是对每一个概念用一个词来理解最为省力,因此在口语交谈中应遵循省力法则。按照“齐夫定律’夕,在口语传播中,用语力求准确、简洁。少用意义比较模糊的语词和文学气太浓的词语,所用词语要使听者易于理解,听来轻松。

4. 公共关系机构的微观设置

【答案】公共关系机构的微观设置模式是指公共关系机构的内部结构,即公共关系机构的内部设置。一般说,公共关系机构的微观设置模式是根据组织的规模大小来设定的。大型组织的公共关系机构一般分为四个层次:公共关系机构负责人、主要的关系部门和职能部门、各业务科以及各作业股; 中型组织的公共关系机构一般分为三个层次:公共关系机构负责人、各职能部门以及各业务科; 小型组织的公共关系机构一般只有两个层次:公共关系机构负责人和具体办事人员。

5. 传播意识

【答案】传播意识是指在对公共关系主体和客体两个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正确认识之上,为了树立组织的良好形象,需要在开放条件下不懈地向社会和公众进行传播,以实现信息交流、意义沟通、价值劝说。可以说,传播意识就是对信息交流、意义沟通、价值劝说的原理原则和操

作规范的内化。

6. 对外监测

【答案】对外监测是指对公共关系的客体即公众对组织的行为或态度的监测。这种监测必须通过各种信息传播媒介,及时掌握与自身组织有关的各种信息及其走向,以监视和预测公众的态度及其行为变化趋势。这种监测的目的是使组织在自身运行过程中,能及时拿出应变对策,以防当公众意向发生变化时出现“心中无数”、束手无策的尴尬局面。

7. 组织形象坐标图

【答案】组织形象坐标图是综合分析公众的评价意见,测定组织实际形象地位的一种方法。组织形象评估坐标图,四个区(A , B , C , D 区)分别表示组织形象地位的不同状态。

A 区表示高知名度,高美誉度。处于这种形象地位,说明组织形象处于较好状态。

B 区表示高美誉度,低知名度。处于这种形象地位,说明组织具有良好的基础,公共关系活动的重点应该是维持美誉度基础上提高知名度。

C 区表示低美誉度,低知名度。处于这种形象地位,表明该组织形象不佳,公共关系下作需从零开始,首先要完善自身,而在传播方面暂时保持低姿态,待享有较好的美誉以后,再着手大力提高知名度的工作。

D 区表示低美誉度,高知名度,处于这种形象地位,说明该组织处于名声不佳的恶劣境况。公共关系工作应先从扭转已形成的坏名声做起,踏踏实实改善自身,逐步挽回信誉。

8. 社会关系

【答案】社会关系是由社会中的人一一社会的基本要素一一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各种社会功能的有机系统。社会关系就其作为一种客观联结而言,也是一种自然关系。但社会关系特指作为社会基本要素的人与人之间的有机联结,所以它与一般自然关系又有本质的不同。作为公共关系学范畴的关系,是专指社会组织或公众人物与其特定公众之间的关系,说到底,也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9. 社会效益

【答案】社会效益是社会组织与公众根本利益的总和,既包括了组织的自身利益,也包括了社会公众的利益。社会效益是对整个社会而言的,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社会中的组织与公众相互间关系错综复杂、互有依赖。他们彼此的利益也会相互影响、休戚相关。单个利益固然需要重视、维护,但它始终只能以社会综合利益为前提,受其制约与规范。

社会整体综合利益的内容有许多方面,最基本的是要让每个社会成员都能分享到社会整体发展与进步所带来的益处。

二、简答题

10.简单介绍公共关系的主体一一社会组织。

【答案】社会组织是人们为实现特定目标而建立的共同活动的群体,在社会学里常称为次级社会群体。

(1)社会组织的基本特征

①每个组织都有自己的若干特定目标,这些特定目标集中体现了一个组织的存在理由。

②每个组织都有一定数量的固定成员,最小的组织系统也至少由两人或两个以上的人组成。 ③组织结构的制度化。组织是通过自己构建的权力结构体系,来协调上上下下及各个职能部门或个人之问的活动的。

④组织成员行为的规范化。组织通过自己建立的奖惩制度,制约组织成员的活动,维护组织活动的统一性。

⑤每个组织都是开放的系统。社会组织每时每刻都在与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互动,并相互制约着彼此的存在和发展。

(2)社会组织的类型划分

①按照组织规模,可分为小型、中型和大型等组织。

②按照组织成员之间关系的性质,可划分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

③按照组织的功能和目标,可分为生产性组织、政治性组织和整合性组织。

④按照组织对成员的控制类型可划分为强制性组织、功利性组织和规范性组织。

⑤许多公共关系学著作将社会组织分为营利性组织(如企业)、非营利性组织(如政府和军队)和第三类组织(社会福利、慈善机构等)。

(3)公共关系学对社会组织的研究

①公共关系学侧重于研究社会组织如何围绕其目标,在运行过程中实行对公众关系的管理。目标是相对过程而言的,社会组织完成工作目标的过程就是通常所说的社会组织的运行,社会组织只有通过运行才能达到工作目标。

②社会组织在行动过程中要发生关系联结,虽然它发生在各个方面,但概括起来,不外乎人的联结和人以外的各种因素的联结两大类。人的因素包括人力(智力和体力)、人情、民意等。人以外的因素有物和信息,包括材料‘、设备、能源、自然环境和各种各样的资讯。公共关系要协助处理好这些物或信息与人的关系因素,因此公共关系具有管理的职能。

③对公共关系来说,组织运行过程中涉及的因素还可以作另一种划分,即可把它们分为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组织因素。这是跟上述信息及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的划分相互交叉的一种划分。

④社会组织的运行是组织的一种本质属性,组织在其运行过程中必然要同由物与人、内与外诸因素组成的现实环境发生关系,而这种关系的形态变化也只有在组织的运行中才能发生。可以说组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就是组织的运行过程,而社会组织的工作目标也只有在这种运行过程中才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