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山东大学807西方经济学之微观经济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及答案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需求价格弹性

【答案】需求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其公式为:

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主要有:商品的可替代性、商品用途的广泛性、商品对消费者生活的重要程度、商品的消费支出在消费者预算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以及所考察的消费者调节需求量的时间等。

需求价格弹性与商品销售总收益有密切的关系。如果需求价格弹性大于1,即商品富有弹性,其销售总收益与价格是反方向变动的,即销售总收益随价格的提高而减少,随价格的降低而增加; 如果需求价格弹性小于1, 即商品是缺乏弹性的,该商品销售总收益与价格是同方向变动的,即销售总收益随价格的提高而增加,随价格的降低而减少。如果需求价格弹性等于1,即商品是单位弹性,降低价格或提高价格对厂商的销售总收益都没有影响。

2. 消费者均衡

【答案】消费者均衡是指消费者的效用达到最大并维持不变的一种状态,其研究单个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货币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的购买中以获得最大的效用。也可以说,它是研究单个消费者在既定收入下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这里的均衡指消费者实现最人效用时既不想再增加、也不想再减少任何商品购买数量的这么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

基数效用论者认为,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是:如果消费者的货币收入水平是固定不变的,市场上各种商品的价格是已知的,那么,消费者应该使自己所购买的各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相等。或者说,消费者应使自己花费在各种商品购买上的最后一元钱所带来的边际效用相等。即,其中入为货币的边际效用。

序数效用论者把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结合在一起说明消费者的均衡。任何一个理性的消费者在用一定的收入购买商品时,其目的是为了从中获得尽可能大的消费满足。消费者偏好决定了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一个消费者的关于任何两种商品的无差异曲线簇可以覆盖整个坐标平面。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的价格决定了消费者的预算线,在收入既定和商品价格已知的条件下,一个消费者关于两种商品的预算线只能有一条。那么,当一个消费者面临‘条既定的预算线和无数条无差异曲线时,只有既定的预算线和其中一条无差异曲线的相切点,才是消费者获得最大效用水平

或满足程度的均衡点,此时满足

3. 规范经济学 。

【答案】规范经济学试图从一定的社会价值判断标准出发,根据这些标准,对一个经济体系的运行进行评价,并进一步说明一个经济体系应当怎样运行,以及为此提出相应的经济政策。

规范经济学是建立在一定的价值判断标准的基础之上的理论经济学,它研究经济事物应该如何运行,而不考虑经济事物的实际运行状况,提出行为的标准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为个人或政府实现某种目标提供行之有效的行动方针和政策处方。简而言之,规范经济学的目的是对经济体系的运行做出价值判断,回答是“好”还是“不好”的问题,并提出“应该怎样”的问题。凡陈述应该怎样的命题,成为规范命题,属于规范经济学研究的范畴。

4. 吉芬商品

【答案】19世纪,英国统计学家罗伯特·吉芬发现一个现象,1845年爱尔兰发生灾荒,导致土豆价格上升,但居民对土豆的需求量却反而增加了,而这无法用传统的经济学理论进行解释,

,并将像土豆这种需求量与价格同方向变动的物品称之为“吉芬物品”故此现象称为“吉芬难题”。

吉芬物品是一种特殊的低档物品。作为低档物品,吉芬物品的替代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动,收入效应则与价格成同方向的变动。吉芬物品的特殊性就在于:它的收入效应的作用很大,以至于超过了替代效应的作用,从而使得总效应与价格成同方一向的变动。这也就是吉芬物品的需求曲线呈现出向右上方倾斜的特殊形状的原因。

5. 价格歧视

【答案】价格歧视是指由于垄断者具有某种垄断力量,因此,垄断者可以对自己所出售的同类产品,索取不同的价格,以使自己所获利润达到最大值。垄断厂商实行价格歧视,必须具备以下两点基本条件:

(I )市场的消费者具有不同的偏好,且这些不同的偏好可以被区分开。

(2)不同的消费者群体或不同的销售市场是相互隔离的。

价格歧视可分为一级价格歧视、二级价格歧视和三级价格歧视。其中,一级价格歧视也被称作完全价格歧视,是指厂商对每一单位产品都按消费者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出售; 二级价格歧视是指厂商把需求曲线分成不同的几段,然后根据不同的购买量来确定不同的价格; 三级价格歧视是指垄断厂商对同一种产品在不同的市场上(或对不同的消费群)收取不同的价格。

二、简答题

6. 市场机制能够解决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问题吗?

【答案】信息不完全不仅是指那种绝对意义上的不完全,即由于认识能力的限制,人们不可能知道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发生的或将要发生的任何情况,而是指“相对”意义上的不完全,即市场经济本身不能够生产出足够的信息并有效地配置它们。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上的某些参与者拥

有一些信息,但另一些参与者却不拥有; 或指一方掌握的信息多一些,另一方所掌握的信息少一些。在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的情况下,市场机制有时就不能很好地起作用,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会导致市场失灵。

(1)市场机制能解决一部分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问题。例如,为了利润最大化,生产者必须根据消费者的偏好进行生产,否则生产出来的商品就可能卖不出去。生产者显然很难知道每个消费者的偏好的具体情况。不过,在市场经济中,这一类信息的不完全并不会影响他们的正确决策——因为他们知道商品的价格。只要知道犷商品的价格,就可以以此计算生产该商品的边际收益,从而就能确定它的利润最大化产量。

(2)市场的价格机制不能解决所有的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问题。这种情况在商品市场、要素市场上都是常见的现象。

(3)在市场机制不能解决问题时,就需要政府在信息方面进行调控。信息调控的主要目的是保证消费者和生产者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和正确的市场信息,以便他们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7. (1)若企业支付工人报酬的方式可有两种选择,其一,给工人支付固定工资; 其二,按工人创造产出的一定比例支付报酬(即分成)。你认为哪种报酬支付方案更需要监督者进行监督? 哪些因素将决定企业支付方案的选择?

(2)工资是企业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企业可能认为支付高于劳动供求均衡水平的工资是有利的,如何解释?

(3)企业愿意向教育水平高的工人支付更高的工资。人力资本理论和教育的信号理论是如何对此做出各自解释的? 你认为这对教育政策有何含义?

【答案】(1)给工人支付固定工资的报酬支付方案更需要监督者进行监督,分成方法具有更高的效率。决定企业支付方案选择的因素主要是工作的可分性,当工人的工作可以明确确定小同工人的贡献时,可以选择按分成方法付报酬。

(2)企业支付高于劳动供求均衡水平的工资主要是为了激励,在较高的工资水平下,可以激励工人工作。

(3)企业向教育水平高的工人支付更高的工资,这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企业所作出的选择。企业的这种行为导致对教育的重视,因为较高的教育水平意味着较高的回报。

三、计算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