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大连交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610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单项选择题

1. 在认识论中坚持反映的原则( )。

A. 只是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B. 是朴素唯物论的观点

C. 仅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D. 是所有唯物主义的观点

【答案】D

【解析】唯物主义哲学的认识论是反映论。反映论的基本原则是:承认认识对象的客观实在性,承认认识能够如实反映对象固有的性质和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原则,就是坚持认识论的可知论,坚持认识论的唯物论。

2. 人的价值包括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人的社会价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 )。

A. 个人从事的职业是否重要

B. 个人对社会奉献的多少

C. 个人社会地位的高低

D. 个人知识和才能的多少

【答案】B

【解析】人的社会价值的大小取决于个人对社会所作奉献的多少。一个对社会不承担任何责任的人,对社会、对他人没有任何奉献的人,就是一个没有社会价值的人。反之,一个人对社会所作贡献越多、越大,他的社会价值也就越高,他的人生也就越有意义。

3. 社会形态是( )。

A.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B.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C.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

D.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答案】D

【解析】社会形态是指社会经济与物质基础和上层建筑与社会活动这二者同时构成的社会模式。社会形态是一定生产力基础上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是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的统一体; 包括经济形态、政治形态、意识形态。社会形态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特有

的范畴。

4. 人们常说“心想事成”,这一观点在哲学上是( )。

A.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 唯心主义的观点

C. 能动反映论的观点

D. 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答案】B

【解析】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精神、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即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心想事成”表达的是一种意识的决定作用,属于唯心主义观点。

5.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所体现的关系是

A. 自然物质与社会存在的关系

B.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C.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D. 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

【答案】D

【解析】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关系体现的是人与人的关系。因此,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所体现的关系是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

6. 休漠说“感觉是人与世界之间的屏障”,这一观点是( )。

A. 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 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 不可知论的观点

D. 经验论的观点

【答案】C

【解析】不可知论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认识论,认为除了感觉或现象之外,世界本身是无法认识的。它否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否认社会实践的作用。“感觉是人与世界之间的屏障”是指人与外界通过感觉隔离开来,人们是无法通过感觉认识世界的,即世界是不可知的。

7. 20世纪西方的“上帝观”发生了变化,认为“上帝在我心中”、“上帝代表爱”,这是( )。

A. 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 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 形而上学的观点

D. 相对主义的观点

【答案】B

【解析】传统“上帝观”本属于客观唯心主义,但强调“上帝在我心中”、“上帝代表爱”则体现出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看作是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的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8. 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在于( )。

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问的矛盾

B. 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

C. 人民群众和各种敌对分子之间的矛盾

D. 人口众多和资源贫乏之间的矛盾

【答案】A

【解析】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指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不一定并非要等到这种矛盾在某一国家发展到极端尖锐的地步,才导致国家内发生冲突。由广泛的国际交往所引起的同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的竞争,使工业比较不发达的国家内产生类似的矛盾。

9.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 )。

A. 根本动力

B. 惟一动力

C. 最终动力

D. 直接动力

【答案】D

【解析】在阶级社会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必然表现为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阶级斗争的实质是阶级之间根本经济地位、经济利益的冲突和较量,但它同时也必然扩展到同经济斗争相联系的政治思想领域。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

10.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问题上,如果否认理性认识来源十感性认识,这在认识论中犯的错误是( )。

A. 唯心主义

B. 唯物主义

C. 经验主义

D. 形而上学

【答案】A

【解析】理性认识是建立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的,它将感性认识的丰富内容包摄于自身。理性认识的各种形式,既不是主体头脑主观自生的,也不是客体直接给予的,而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没有感性材料,不对感性材料进行抽象、概括,就不可能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以及由它们构成的理论体系。因此,如果否认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就是在认识论中犯唯心主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