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813计算机专业基础综合之计算机组成原理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选择题
1. —个分段存储管理系统中,地址长度为32位,其中段号占8位,则最大段长是( )。
【答案】C
【解析】段内位移的最大值就是最大段长。段号长度占了8位,剩下32-8=24位是段内位移
空间,因此最大段长为
2. 下列选项中,不可能在用户态发生的事件是( )。
A. 系统调用
B. 外部中断
C. 进程切换
D. 缺页
【答案】C 。
【解析】我们在学习操作系统中知道,任何一个进程在现代操作系统中为了共享和保护,设定了用户态和内核态(可以通过设置软、硬件标志位来实现),在用户态运行用户的程序,在内核运行系统的程序。所以,从选项来看,系统调用可以在任何态发生,用户可以发起系统调用,系统也可以;外部中断是不可控的,也会在任何时刻发生,缺页的发生也是不可控的,可以发生在用户代码之间;而进程切换却不会在用户态发生。我们可以考虑一下情形,进程切换是在什么时候发生的,进程切换前必定运行的是进程调度,只有进程调度选择了下一次被调度的进程,进程切换才可以进行。进程调度是scheduler , 进程切换是dispather ,这体现了现代操作系统策略与机制分离的设计思想。所以,进程切换必定不会在用户态发生(所谓发生指其起始的源头时刻),必定是在内核态(进程调度)发生的。
3. 和外存储器相比,内存储器的特点是( )。
A. 容量大,速度快,成本低
B. 容量大,速度慢,成本高
C. 容量小,速度快,成本高
D. 容量小,速度快,成本低
【答案】C
4. 带有处理器的设备一般称为( )设备。
A. 智能化
B. 交互式
C. 远程通信
D. 过程控制
【答案】A
5. 某以太网拓扑及交换机当前转发表如下图所示,主机发送1个数据帧,主机
A.{3}和{1}
B.{2, 3}和{1}
C.{2, 3}和{1, 2}
D.{1,2, 3}和
{1} 收到该帧后,向主机换机对这两个帧的转发端口分别是( ) 向主机发送一个确认帧,交
【答案】B
【解析】
第一次交换机没有
录这个数据报源MAC 地址的信息的信息,只能选择从其他端口全部发送,同时记,确认帧发送时已经有的信息了所以只用从1端口转发。
6. 下列有关RAM 和ROM 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I.RAM 是易失性存储器,ROM 是非易失性存储器
II.RAM 和ROM 都采用随机存取方式进行信息访问
III.RAM 和ROM 都可用作Cache
IV.RAM 和ROM 都需要进行刷新
A. 仅I 和II
B. 仅II 和III
C. 仅I 、II 和IV
D. 仅II 、III 和IV
【答案】A
【解析】RAM 中的内容断电后即丢失(易失性),ROM 中的内容断电后不会丢失(非易失性),同时RAM 和ROM 都采用随机存取方式(即CPU 对任何一个存储单元的存取时间相同),区别在于RAM 可读可写,ROM 只读不写。而ROM 显然不可用作Cache ,也不需要刷新,所以III 和IV 的叙述都是错误的。
7. 已知小根堆为8, 15, 10, 21, 34, 16, 12, 删除关键字8之后需重建堆,在此过程中,关键字之间的比较数是( )。
A.1
B.2
C.3
D.4
【答案】C
【解析】堆排序中,依次输出堆顶的最小值,然后重新调整堆,如此反复执行,便得到一个有序序列。本题中,删除堆顶元素8后将最后一个元素12置于堆顶,然后调整堆:首先与15比较,12小于15, 所以不用交换;然后与10比较,因为10小于12, 所以交换10和12的位置;调整后12再与16比较,12小于16, 调整堆过程结束。因此12共与15、10、16进行了三次比较。
8. 某机器有一个标志寄存器,其中有进位/借位标志CF 、零标志ZF 、符号标志SF 和溢出标志OF , 条件转移指令bgt (无符号整数比较大于时转移)的转移条件是( )。
A.CF+OF=0
B.SF+ZF=0
C.CF+ZF=0
D.CF+SF=0
【答案】C
【解析】判断无符号整数A>B成立,满足的条件是结果不等于0, 即零标志ZF=0, 且不发生进位,即进位/借位标志CF=0。所以正确选项为C 。其余选项中用到了符号标志SF 和溢出标志OF , 显然可以排除掉。
9. 计算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五代变化,其中第四代是年的计算机为代表。( )
A.1946〜1957,电子管
B.1958〜1964,晶体管
C.1965〜1971,中小规模集成电路
D.1972〜1990,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答案】D
10.以下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根据Amdahl 定理,程序的加速比决定于串行部分的性能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