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354汉语基础[专业硕士]之古代汉语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疏

,【答案】疏是唐代出现的一种新的注解形式,又称“正义”是指为经书的传注作官方的注释。

疏一般是先疏正文,再疏注文,先略引被疏的文字,一般是起讫各引两三个字,然后再疏,中间用圆圈隔开。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如孔颖达等人受唐太宗之命为五

,分别为《周易正义》经作新注,合称为《五经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和

《春秋左传正义》。

2. 读若

【答案】读若是古书注解中用于注音的术语,与“读如”相同。如《说文》:“哙,咽也。从口,会声。或读若快。”有时候也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如《礼记·儒行》:“起居竟信其志。”郑玄注:“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

3. 六书

【答案】六书指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汉代学者把汉字的构成和使用方式归纳成六种类型,总称六书。六书说是最早的关于汉字形体构造的系统理论,是后人根据汉字的实际情况,加以客观分析所得出的结论。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而转注和假借则是用字之法。例如:

(1)象形:木、日。

(2)指事:本、末。

(3)形声:徒、芳。

(4)会意:森、相。

(5)转注:“考”“老”相授。

(6)假借:锯类工具“我”假借为表示第一人称的“我”。

4. 脱文

【答案】脱文是训话学中的一种注解术语,简称“脱”,也称“脱字”。这个属于专指古籍中脱落了文字的现象。例如《诗经·周南·桃夭》孔颖达疏:“此云家人,家犹夫也,犹妇也。”阮元《校勘记》:“‘犹妇’上当脱‘人’字。”

5. 读破

【答案】读破是古代的一种用来注音的校勘术语。同一个字形因意义不同而有两个或几个读音的时候,不照习惯上最通常的读音来读,称作读破,如‘长幼’的‘长’不读第 2 页,共 33 页 而读,

‘喜好’的‘好’不读

6. 石鼓文 而读。、的音称作破读。读破了的字称破读字。

【答案】石鼓文是春秋秦景公时秦人刻在状似鼓形的十块石上的文字,为春秋时的秦国文字。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石鼓文字体在古文与秦篆之间,一般称为“大篆”,其所刻内容为四言诗,共十首,诗名有“沔”、“霝雨”、“而师”、“作原”、“吾水”、“车工”等,主要内容是记述秦国国君游猎之事,因此也称“猎碣”。石鼓是战国时秦国遗物,石鼓文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

二、解释加点或划线词

7. 愛其母,施及莊公。

【答案】施:,延,扩展,等于说“扩大影响,’

8. 君若以德绥诸侯,誰敢不服? .

【答案】绥:安抚。

9. 同我妇子,饁彼南亩。

【答案】饁:,送饭。

10.王曰:“善哉!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墨子·公输》)

【答案】“虽”,虽然,连词。古代汉语中与“然”组合,表示“虽然这样”。

11.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汉书·李广传》)

【答案】夷:消灭。

12.师进,次于陉。 .

【答案】次:军队临时驻扎。

13.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答案】质:抵押。当时诸侯之间结盟,常常把自己的子孙交给对力一作抵押,以取得信任。

14.居有倾倚柱彈其劍歌曰長俠歸来乎食無魚

【答案】来: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趋向。

三、分析题

15.根据“六书”理论,分析下列各字的字形结构和本义。

斤 阶 刃 戒 取 闻

【答案】(1)斤:象形。本意:砍树用的斧子。

第 3 页,共 33 页

(2)阶:从阜皆声。本义:台阶。

(3)刃:指事。本义:刀口,刀锋。

(4)戒:会意。从廾持戈。本义:警戒,戒备。

(5)取:会意。从又,从耳。本义:捕获到野兽或战俘时割下左耳。

(6)闻:形声。从耳,门声。本义:听到。

16.分析下列汉字属于哪种造字法并简要分析。

贼 益 雅 向 取

【答案】(1)贼:会意字,小篆字形,从戈,则声。从戈,刀毁贝。

(2)益:会意字,小篆字形,象器皿中有水溢出。从皿,从水。

(3)雅:形声字,从佳,从牙,牙亦声。

(4)向:象形字,从宀,从口。

(5)取:会意字,从又从耳。甲骨文字形。

四、综合题

17.文言文加标点、翻译及理解。

下面的一段选自司马迁的《史记·秦楚之际月表》序。

(1)抄录下面的文字,并为其加上标点符号。

(2)将这段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

(3)这段话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 简要谈一下你的看法。

秦既称帝患兵革不休以有诸侯也于是无尺土之封堕坏名城销锋镝鉏豪桀维万世之安然王迹之兴起於闾巷合从讨伐轶于三代乡秦之禁适足以资贤者为驱除难耳故愤发其所为天下雄安在无土不王此乃传之所谓大圣乎岂非天哉岂非天哉非大圣孰能当此受命而帝者乎

【答案】(1)标点

秦既称帝,患兵革不休,以有诸侯也。于是无尺土之封,堕坏名城,销锋镝,鉏豪桀,维万世之安。然王迹之兴,起於闾巷; 合从讨伐,轶于三代。乡秦之禁,适足以资贤者为驱除难耳,故愤发其所为天下雄,安在,无土不王,此乃传之所谓大圣乎? 岂非天哉,岂非天哉! 非大圣孰能当此受命而帝者乎?

(2)翻译

秦始皇已经称了帝,害怕兵乱不止,认为那是因为有诸侯的缘故。所以对功臣亲族没有尺寸土地的封赏,毁坏名城,销毁武器,铲除豪杰,希望可以使帝业万世安稳。然而,新的帝王事业却兴起在平常的巷陌之中。天下豪杰联合起来讨伐秦王朝,那迅猛的声势超过了夏商周时期。过去秦朝推行的的种种禁令,反而帮助了贤明的人,为他们扫除了障碍。所以汉高祖刘邦从家乡发迹成为天下雄主,哪能说“没有土地就不能当帝王”呢? 这便是帝王之位应该人们所说的大圣贤吧。

,谁能承受这样的天命而称帝呢? 这难道不是天意,这难道不是天意! 不是大圣贤(代刘邦)

(3)司马迁以天命转移说对西汉之初的社会和政治变局作出了自己的解释。其核心观点就是,

第 4 页,共 3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