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曲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之中国教育史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晓庄师范

【答案】晓庄师范是我国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创办的一所乡村师范学校。1927年他在南京创办试验乡村师范学校,自任校长,1929年这所学校更名为晓庄学校。陶行知提出师范学校总的培养目标是要求师范毕业生必须具有“健康的体魄,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味,

,提出“生活改造社会的精神”。在晓庄学校试验期间,他将“教学合一”发展为“教学做合一”

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他要求乡村教师要能真正关心农民,为农民服务; 强调学校与社会打成一片; 指出教育内容和治学方法与农村生活密切结合。1930年,晓庄学校遭当局查封,至1951年,经周恩来总理批准复办南京晓庄学校。2000年,经国家教育

部批准,由原南京市师范专科学校、南京教育学院、南京市晓庄师范学校组合新建南京晓庄学院。

2. 工读教育思潮

【答案】五四运动时期的工读教育思潮有勤工俭学、半工半读、工学并进、工学兼营、工读互助、手脑并用等多种提法。它主张通过读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促进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结合,实现改造不合理社会的目的。工读教育思潮的提倡者有共产主义者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等人,也有无政府主义者李石曾、王光祈,还有一些寻求改良社会道路的青年。提倡工读的人还组织过一些工读团体进行实验。工读教育思潮特别是其中的勤工俭学思想,对中国教育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3. 历事制度

【答案】历事制度是明朝重要的教学制度和人事制度,即在国子监内,选拔国子监生到京都各衙门历练政事。明统治者为了让这些人熟悉各个机关部门的政事,分派他们去干一些实际的工作,称为“历事”或“习史事”,在历事部门取得的资格或资历就是“实历”。历事生白天在各司练习政务,晚上回监读书休息,将读书学习和做官实践结合起来。换言之,历事制度,就是国子监学生在各部门的实习、见习,它是明初制定的重要人事制度之一,监生“历事”的成绩又往往与被分配官职的高低有直接的关系。

监生历事制可以算是中国最早的教育实习制度,一方面可补明初官吏之不足,另一方面缩短

了监生从学校到任职之间的距离,使监生在入仕之前,基本上具备了处理庶务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尽早发现人才,便于将其中学优才异者遴选进政权机构中去,这就在科举仕进之外,另辟了一条选官任职的途径。通过历事来选拔人才的做法,虽属封建典制,其方法亦有可借鉴之处。

4. 鸿都门学

,因校址位于洛阳的鸿都门而得名。鸿【答案】鸿都门学创办于东汉灵帝光和元年(178年)

都门学在性质上属于一种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规模曾发展到千人以上。鸿都门学的创办是统治集团内部各派政治力量的较量在教育上的反映,同时也与汉灵帝的个人爱好有密切关系。由于汉末宦官集团政治势力的膨胀,太学生站在官僚集团一边与宦官集团展开斗争。宦官集团便投汉灵帝所好,怂恿灵帝办鸿都门学,利用教育培养拥护自己的知识分子.鸿都门学的学生由地方长官或朝中三公举荐,大多在政治和爱好上与汉灵帝相投合。学校专以尺犊、辞赋、字画作为教学和研究的内容,毕业后多封以高官厚禄。因此,它受到官僚集团的猛烈抨击。鸿都门学的学生在政治上代表宦官集团的利益,但鸿都门学本身在教育上具有独特的意义。首先,它打破了儒学独尊的教育传统,以社会生活所需要的诗、赋、书画作为教育内容,这是教育的一大变革。其次,鸿都门学是一种专门学校,作为一种办学的新型形式,为后代专门学校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同时,它也是世界上最旱的文学艺术专门学校。

5.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是孔子从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答案】“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出自《论语》中的《阳货》

系上论证教育作用时提出的一个观点。这句话的意思是指:人的本性是很接近的,后来之所以有较大的差别是教育和学习的结果; 人的聪明才智小是先天的,主要靠后天习得; 无论何人,只要肯努力求学,就一定能获得成功。这句话表明孔子承认犷教育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用。长期以来,奴隶主贵族迷信天命,坚持先天决定论或血统论。孔子能够肯定教育在人的成长中起决定作用,是顺应并且推动了人们思想解放的历史潮流,具有极大的进步性,尤其为教育的大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理论依据。但是孔子并未完全摆脱先天决定论的羁绊,仍然承认有少数生而知之的圣人和学而不能的下民,这是不科学的。

6. 《三经新义》

,王雾、吕惠卿撰《毛诗义》【答案】《三经新义》是经学教材,为宋代王安石撰《周官新义》

《尚书义》之合称,是熙宁变法的重要理论依据。王安石在《周官新义序》中说明,它训释《周

,意在“立政造事”礼》。熙宁八年即1075年颁于学校,成为法定教材,并用以取士,统一经义,以“一道德”。《四库全书总目》说:“新经《毛诗义》凡二十卷,《尚书义》凡十三卷,今并佚,《周

,今本《周官新义》礼新义》即《周官新义》本二十二卷。明万历中,重编内阁书目,尚载其名”

,共十六卷,附《考工记解》二卷。 辑自《永乐大典》

7. 次相授业法

【答案】次相授业法是汉代私学所采用的一种转相授受的教学方法,汉代高等私学一般称“精

舍”、“精庐”。汉代高等私学经师身份大致有二:一是官吏兼经师,所谓“居官教授”; 二是经学专门家,所谓“隐居教授”,经师们的教学风度颇有不同,生徒身份也有区别,有及门弟子和著录弟子之分。及门弟子,指亲自到精舍,向经师问学,直接从师受教的学生:著录弟子,是列名某一经师门下,有师弟子之名份,但不必亲自来受业,没有授受经学之实的学生。史书记载,有的经师门下,著录弟子达数千人或万余人。即使是及门弟子,人数若太多,经师也不得不采用高年级学生教低年级学生的办法,使弟子次相授业。这种弟子间转相授受的办法,非常流行,形成了以名儒讲诵为主、弟子们转相授受为辅的教学方法,由此可以说汉代的私学教学还是个别教授。

8. 六学二馆

【答案】六学二馆是唐代中央官学的简称。六学指国子监所属的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和律学。二馆指门下省所属的弘文馆和置于东宫的崇文馆。隋唐时官学有了较完善的发展,唐在隋的基础上,中央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六学。六学中前三学似属大学性质,学习儒家经典,后三学似属专科性质,六学属于直系,归国子监统领。此外,唐还设有崇文馆、弘文馆和医学,属于旁系。弘文馆、崇文馆这“二馆”为收藏书籍、校理书籍和研究教授儒家经典三位一体的场所。

二、简答题

9. 简述墨家教育的特色。

【答案】墨家是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之一,创始人为墨翟,世称墨子,墨家之名从创始人而得。墨家教育具有以下几点特色:

(1)教育的目的与作用

,以备担当治国利民的职责。墨翟认为贤士或兼士是墨家的教育在于培养“贤士”或“兼士”

否在位,对国家的治乱盛衰有决定性的影响。墨家所要培养的贤十或兼十,必须具有“兼爱”的精神,长于辩论,明辨是非,又是道术渊博,有益于世的人才。

(2)教育内容

墨翟以“兼爱”、“非攻”为教,同时重视文史知识的掌握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实用技术的传习。更重要的是墨翟的教导不仅是坐而言,而且是起而行。

(3)教学思想

①墨家认为,以“亲知”及“闻知”中的“亲闻”为一切知识的根本,由于“亲知”往往只

,依靠推理的方法,来追求理性知识。能知道一部分,“传闻”又多不可靠,所以必须重视“说知”

这对于人们的认识事物,作了明确的分析。

②墨翟关于认识客观事物的方法与检查认识的正确性问题,还提出了有名的三表或三法。墨子主张用“本”、“原”、“用”三表法,就是上考历史,下察百姓耳目所实见实闻,再考察政令的实际效果是否对国家、百姓人民有利。

③墨家重视思维的发展,注意逻辑概念的启迪。为了与不同的学派或学者论争,墨翟创立了

,应用类推和求故的思想方法进行论辩,以维护他的论点。墨翟重一些逻辑概念如“类”与“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