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355建筑学基础[专业硕士]之中国建筑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都柱
【答案】都柱是指秦汉宫室遗址与崖墓中,平面中央仅设一根柱子的作法。
2. 金箱斗底槽
【答案】金箱斗底槽是宋代殿阁内部空间划分的结构之一,也是宋代《营造法式》中列举的四种空间(单槽、双槽、分心斗底槽、金厢斗底槽)划分方法之一。特点是殿身内有一圈柱列与斗拱,将殿身空间划分为内外两层,外层环包内层,内外柱高相等,柱径略有差别。例如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日本奈良唐招提寺金殿。
3. 模印拼嵌画像砖墓
【答案】模印拼嵌画像砖墓是指墓内壁面用模印画像砖拼嵌成大幅砖画的东晋南朝墓葬,分布于南京市及附近的
丹阳县等地。其做法是将画像按粉本分别模印在多块砖坯上,入窑烧成砖后,再拼嵌在墓壁上。模印拼嵌画像砖墓是在一块单砖构成一幅画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到东晋末南朝初出现了由多达十块到数百块砖构成的大幅画面。
4. 以材为祖
【答案】以材为祖是《营造法式》中规定的建筑预算定额,以与建筑规模等级相应的某一尺度作为建筑的空间尺度及构件尺度的模数。
5. 抄手游廊
【答案】抄手游廊是中国传统建筑中走廊的一种常用形式,多见于四合院中,与垂花门相衔接。一般抄手游廊是进门后先向两侧,再向前延伸,到下一个门之前又从两侧回到中间。在院落中,抄手游廊沿着院落的外缘布置,是开敞式附属建筑,既可供人行走,又可供人休憩小坐,观赏院内景致。
6. 叉手
【答案】叉手是指支撑在株儒柱两侧的木构件,是朱式建筑构件名称。在抬梁式构架中,从最上一层短梁到脊“榑”(即脊檩)之间斜置的木件,称为“叉手”。叉手的主要作用就是扶持脊“榑”。在唐代及唐代之前,抬梁式木构架中只有叉手而不用蜀柱,宋代时则将叉手与蜀柱并用,而明清
时则不用。
7. 冯素弗墓
【答案】冯素弗墓是十六国时期北燕贵族冯素弗夫妇墓,共两座,位于辽宁省北票县。两座墓都是长方形石椁结构,东西向。椁顶盖以极厚的石板,椁内绘壁画,有星象、人物、建筑等内容。木棺彩画羽人、建筑等图像,棺环、棺钉铁质而饰金。
8. 减柱造
【答案】减柱造是古代建筑柱网平面中减掉部分金柱的做法。始于11世纪,辽金时庙宇建筑常用此种做法,可使室内空间宽敞,明以后少用。紫禁城内保和殿、乾清宫、坤宁宫等尚保留此种做法。
二、填空题
9. 计成所著_____一书中有“世之兴造,专主鸠匠,独不闻三分匠、_____之谚乎?非主人也,能主之人也”的说法,来说明园林意匠的重要性。
【答案】《园治》;七分主人
10.我国的古代佛塔一般可分为_____、_____、_____三种基本类型。
【答案】楼阁式;密檐式;单层塔
11.近代中国建筑史上传统复兴的三种形式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宫殿式;混合式;现代式
12.中国近代首批建筑师多毕业于美国的_____大学,那里曾是_____派的大本营。
【答案】宾夕法尼亚;学院
13.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园林是_____代的_____。
【答案】清;承德避暑山庄
14.招工过的窑洞民居按其建造方法可分为靠_____、_____、_____三种。
【答案】崖窑;地炕院;锢窑
15.我国一直最早由绑扎转为榫卯连接的木构建筑遗址为_____,最能体现多组团向心布置的聚落遗址为陕西临潼_____遗址。
【答案】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姜寨仰韶文化村落
16.北宋画家_____的_____描绘的是北宋都城汴梁沿汴河两岸生机勃勃的城市景象。
【答案】张择瑞;《清明上河图》
17.广州中山纪念堂的设计者是_____,属于_____风格。
【答案】吕彦直;传统复兴
18.汉代木构建筑渐趋成熟,根据当时的画像砖、画像石、明器等间接资料来看,后世常见的_____和_____两种主要木结构已经形成。
【答案】抬梁式;穿斗式
三、简答题
19.中国建筑开间的特点。
【答案】(1)我国目前大量建造的砖混住宅,住宅开间一般不超过3.3米。规定较小的开间尺度,可有效缩短楼板的空间跨度,增强住宅结构的整体性、稳定性和抗震性。
(2)为了保证建成的住宅具有良好的采光和通风条件,住宅的进深在设计上有一定的要求。进深大的住宅可以有效地节约用地,目前我国大量城镇住宅房间的进深一般都限定在5米左右,不能任意扩大。
(3)在住宅的高度和宽度确定的前提下,设计的住宅进深过大,就使住房成狭长型,距离门窗较远的室内空间自然光线不足。
(4)开间5米以上,进深7米以上的大开间住宅可为住户提供一个40多平方米甚至更大的居住空间,与同样建筑面积的小开间住宅相比,承重墙减少一半,使用面积增加2%,便于灵活隔断、装修改造。
(5)虽然小开间住宅存在许多优点,但也存在许多弊端。因为开间小,在住宅建筑面积中,承重墙、柱的结构面积相对较大,増加了有效使用面积;同时由于开间小,房间分割过小,不适应家庭居住行为变化的要求,而且住宅很难自行改造。
20.元大都的规划特点。
【答案】(1)整体规划。全城平面呈方形,依《周礼•考工记》而建。元大都城的平面设计,皆以汉统治者建都思想为主导,采用《考工记》记载的古代汉族传统都城的布局进行设计,即前朝后市、左祖右社之制。
(2)宫城位置。宫城位于中轴线南侧。城市的中轴线就是宫城的中轴线,平面的几何中心在中心台。
(3)道路布局。道路布局呈棋盘方格网,主次干道、胡同分区明确。地面被街道划分为棋盘状。北面有二门,东、西、南三面各三门,城外绕以护城河,皇城位于大都南部的中央,皇城南部偏东为宫城。新建的城街巷规划极有规律。城中的主要街道都通向城门。
(4)水系规划。水系规划合理。大都水系由当时著名水利专家郭守敬规划,他一面疏通通惠河,使南方物资可以通过运河直达大都;一方面又规划了一条新渠,这条新渠的选线截留了大量水源,既保证了大都用水,又开通了运河。另外,大都的排水系统全部用砖砌筑,干道与支道分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