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江南大学法学院831管理学[专业硕士]考研冲刺模拟题及答案
● 摘要
一、论述题
1. 试论企业文化的形成。
【答案】企业文化是以企业管理哲学和企业精神为核心,凝聚企业员工归属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人的管理理论,同时又受社会文化影响和制约,是以企业规章制度和物质现象为载体的一种经济文化。企业文化的形成过程如下:
(1)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环境中企业生存发展的需要形成的。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就是在企业求生存、发展的环境中形成的。例如用户第一,顾客至上的经营理念,是在商品经济出现买方市场,企业间激烈竞争的条件下形成的。企业作为社会有机体,要生存、要发展,但是客观条件又存在某些制约和困难,为了适应和改变客观环境,就必然产生相应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同时,也只有反映企业生存发展需要的文化,才能被多数员工所接受,才有强人的生命力。
(2)企业文化发起由少数人的倡导与示范。文化是人们意识的能动产物,不是客观环境的消极反映。在客观上出现对某种文化需要往往交织在各种相互矛盾的利益之中,羁绊与根深蒂固的传统习俗之内,因而一开始总是只有少数人先觉悟,提出反映客观需要的文化主张,倡导改变旧的观念及行为方式,成为企业文化的先驱者。正是由于少数领袖人物和先进分子的示范,启发和带动了企业的其他人,形成了企业新的文化模式。
(3)企业文化是坚持宣传、不断实践和规范管理的结果。企业文化实质上是一个以新的思想观念及行为方式战胜旧的思想观念及行为方式的过程,因此,新的思想观念必须经过广泛宣传,反复灌输才能逐步被员工所接受。企业文化一般都要经历一个逐步完善、定型和深化的过程。一种新的思想观念需要不断实践,在长期实践中,通过吸收集体的智慧,不断补充、修正,逐步趋向明确和完善。文化的自然演进是相当缓慢的,因此,企业文化一般都是规范管理的结果。企业领导者一旦确认新文化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在宣传教育的同时,便应制定相应的行为规范和管理制度,在实践中不断强化,努力转变员工的思想观念及行为模式,建立起新的企业文化。
2. 文件不存在或是被锁定!
【答案】
3. 组织中常见的决策陷阱有哪些? 组织如何避免这些陷阶?
【答案】组织中常见的决策陷阱及避兔方法如下:
(1)“近视症”。这种情况的出现可能跟决策者个人因素有关,也可能跟决策者所在组织的制度(特别是激励制度)设计有关。因此需要有远大理想的决策者,以及设计合适的组织制度。
(2)方案评价随意。防止诀策随意的办法包括:①树立和坚持科学发展观,任何决策都要尊重科学,按科学规律决策,对于重大决策,在拿出最终方案前,要对每个可供选择的方案进行科学论证,必要时可组织内外部专家进行详细论证,防止少数人的偏见主导整个决策过程; ②树立并强化决策者的责任意识,对事后证明为失误的决策,要对有关责任人严惩不贷; ③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对组织结构进行重新设计,适当分权,防止决策者独揽大权、专断行事;
④加强组织的信息化建设,借助科学的手段辅助决策。
(3)过分依赖直觉。避免陷阱的方法包括:①在做出决定前,多做一些基础性工作,如深入实际调查了解情况、对未来可能的情况变化进行充分预测; ②在决策过程中,要主动倾听不同方面的意见,尤其要认真对待反面意见; ③扩大自己的社交圈,通过各种不同的渠道搜集对组织有用的信息,提高决策能力。
(4)以自我为中心,偏信个人经验与能力。为了走出“以自我为中心”这一误区,管理者一方面要正确对待自我,客观认识自我,要承认人是不可能不犯错的,关键是要认识错误并知错就改,不断提升自己。管理者另一方面要加强学习。
(5)被问题的形式所迷惑。避免的方一法包括:①不要机械地接受问题,要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②尽量由本人提出一个辩证的、客观陈述事实的问题。③在决策过程中,要不断地怀疑问题。改变一下问法也许会使决策趋于完善。④当别人向你提出建设性意见时,想一想他看问题的角度与动机。
(6)安于现状。决策者要尽力避免“安于现状”心态的出现,可考虑的办法有:①牢记自己所确立的目标,了解在目前情况下哪些是你成功的障碍,努力克服这些障碍。②不要把维持现状当作你的选择,应当去发现其他的可能性。在竟争日益激烈,变化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现代社会,维持现状等于自取灭亡。③不要夸大自己的成本和努力,有的人想维持现状,是因为他己经付出相当多的努力与心血,改变现状对他而言意味着前功尽弃。但是,没有舍弃便没有收获,弃旧才能扬新。④要相信明天会更美好,将来的“现状”与今日的“现状”是不可比拟的。⑤如果你有比“维持现状”更好的选择,不要害怕付出努力,要逼迫自己去实现它。
(7)浪漫主义者。克服浪漫主义情绪对决策的影响的办法主要有:①丢掉幻想,无论是作为一个人,还是作为一个企业,其在社会中的作用都是有限的。②在一时的成功面前,保持头脑冷静,要听听逆耳的忠言。③通常,在组织超常发展的背后潜藏着危机。作为领导人,要居安思危,采取措施。预防危机发生。④要认识利润对于企业就像健康对于人一样。企业存在的目的主要是追求利润,而不是其他。讲利而不唯利是图,讲义而不把企业办成“小社会”。⑤要客观认识社会效益对一个企业的作用。很多时候,社会影响带来的没有经济效益支撑的表面卜的辉煌,恰恰是企业衰败的前奏。
4. 何谓目标管理? 其特点是什么? 如何利用目标管理组织计划的实施?
【答案】目标管理是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1954年提出的。我国企业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引进目标管理法,并取得较好成效。
(1)目标管理基本思想
①企业的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企业管理人员必须通过这些目标对下级进行领导,并以此来保证企业总目标的实现。
②目标管理是一种程序,使一个组织中的卜下各级管理人员统一起来制定共同的目标. 确定彼此的责任,并将此项责任作为指导业务和衡量各自贡献的准则。
③每个企业管理人员或工人的分目标就是企业总目标对他的要求,同时也是这个企业管理人员或工人对企业总目标的贡献。只有每个人的分目标都完成了,企业的总目标才有完成的希望。
④管理人员和工人是依据设定的目标进行自我管理,他们以所要达到的目标为依据,进行自我指挥、自我控制。
⑤企业管理人员对下级进行考核和奖惩也是依据这些分目标。
(2)目标的特点目标具有如下特征:层次性、网络性、多样性、可考核性、可接受性、富有挑战性和伴随信息反馈性。
①目标的层次性。组织目标形成一个有层次的体系,从广泛的组织战略性目标到特定的个人目标。这个体系的顶层是组织的愿景和使命陈述,第二层次是组织的任务。目标体系的基层是分公司的目标、部门和单位的目标、个人目标等。
②日标网络。日标网络是从某一具体日标实施规划的整体协调方面来进行考察。日标网络的内涵:a. 日标和规划形成相互联系的网络; b. 主管人员确保目标网络中的每个组成部分相互协调; c 组织中的各个部门在制定自己部门的目标时,必须要与其他部门协调; d. 组织制定各种目标时,必须要与许多约束因素相协调。
③目标的多样性。任务和企业的主要目标通常是多种多样的。同样,在目标层次体系中的每个层次的具体目标也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主管人员不可能有效地追求更多的目标,以2}-5个为宜。在考虑追求多个目标的同时,必须对各目标的相对重要程度进行区分。
④目标的可考核性。要让目标可以考核就要将目标量化。目标定量化对组织活动的控制、成员的奖惩会带来很多方便。
⑤目标的可接受性。一个目标对其接受者产生激励作用,对接受者来说必须是可接受的,否则,目标超过了接受者的能力范围,就会失去激励作用。
⑥目标的挑战性。根据弗鲁姆的期望理论,如果一项工作完成所达的目的对接受者没有多大意义的话,接受者是没有动力去完成该项工作的。目标的可接受性和挑战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⑦伴随信息反馈性。信息反馈是把目标管理过程中目标的设置、目标实施情况不断地反馈给目标设置和实施的参与者。如果建立了日标再加上反馈,就能更进一步加强员工工作表现。
(3)实施目标管理的过程
①制定目标。包括确定组织的总体目标和各部门的分目标。总体目标是组织在未来从事活动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