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华东师范大学西方哲学史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是”和“应该”之分

【答案】“是”和“应该”之分是指休谟提出的作为对事实陈述和价值判断的逻辑区分。事实陈述描述世界“是”怎样的,这被认为与价值无关; 价值判断规定世界“应该”是怎样的,这被认为是评价性的或规范性的。描述和评价被认为是不同的活动。因此,我们不能从非道德判断中推演出道德判断,从一个事物“是”什么中不能推出该事物“应该”如何,在事实和价值之间没有逻辑的桥梁。

2. 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

【答案】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是其关于万物运动的变化法则的哲学观点。“逻各斯”原意是“话语”,引申为规律、命运、尺度、比例和必然性的意思。他认为自然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熄灭,因此宇宙的变化不是偶然的,而是依据“定则”的。在一切变化和矛盾中唯一保持不变的,是位于一切运动、变化和对立背后的规律,是一切事物中的理性,即他所说的逻各斯。“逻各斯”概念的提出是西力一哲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式的创举,它对于西方形而上学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标志着西方哲学中语言学精神的出现。

3. 存在就是被感知

【答案】“存在就是被感知”由贝克莱在《人类知识原理》中提出,是指既然观念的存在就在于被感知,就意味着感觉事物的存在就在于被感知,一切事物的存在就在于被感知。贝克莱以不同的感官印象为出发点,把事物说成是来自不同感官的各种观念的集合。他认为事物都是可感物,可感物由各种可感性质集合而成,可感性质不可能离开感觉而独立存在,观念是可感性质与感觉的统一,事物是观念的集合。贝克莱是把洛克的经验论原则向前推进一步,否定质不可感知的“物实体”,把观念的原因和支撑者归结为“精神实体”。他把事物说成是观念的集合,又把观念说成是精神、心灵、自我的结果,整个世界只不过是精神或自我的一种感知。贝克莱陷入与常识相悖逆的主观唯心主义。

4. 实践知识

【答案】实践知识是指实践智慧,是亚里士多德关于知识分类的一种。实践知识是为着行动而被追求的知识,只考虑具体环境和事实,其对象是个别的事件。它还是长期经验和积累的结果。实践知识包括伦理学和政治学知识,思虑和选择是其明显特征,其作用是在生活的具体境遇中,为我们在处理与道德有关的事务方面提供行动指导。

5. 元素

【答案】“元素”本意是“字母”,是自然哲学家用来表示性质的不可分性时所运用的概念。元素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的最小单元,即性质的不可分性。这种不可分性不是数学的不可分,而是物理的不可分。元素的性质是物理性质,因而不同于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目。

6. 纯粹理性

【答案】纯粹理性是康德提出的哲学概念,是指独立于一切经验的理性,即“先验的理性”。康德哲学把以往去抽象认识对象已达到真理的思维方式转到先考察人类理性是否能、以及怎样认识对象本身上来,称为“批判”。纯粹理性批判是指对人类理性自身的考察,康德的三大批判是指《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

7. 米利都学派

【答案】米利都学派是古希腊最早的哲学流派之一。代表人物是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美尼。泰勒斯是米利都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万物之源为水,水生万物,万物又复归于水。阿那克西曼德认为万物都源于元质,最终又复归于元质。同时主张世界起源于一种永恒的运动,是由演化得来的。阿那克西美尼认为万物的基质是气,大地呈圆桌形状,气包围着万物。他们的哲学的共同特点是寻求世界本原的朴素唯物主义。米利都学派开创了理性思维,他们试图用观测到的事实而不是用古代的希腊神话来解释世界。他们的思想观点排除了当时神造世界万物的迷信,激起了人们探索世界本原的强烈兴趣。米利都学派揭开了希腊哲学以至整个西方哲学史的序幕。

8. 斯多亚派的普纽玛

【答案】斯多亚派的普纽玛是斯多亚自然哲学的中心概念,它是指由火与气两种能动的元素构成的精气。斯多亚派也称之为“技艺性的”或“理智的”普纽玛。普纽玛有火与气两个成分,因此,它便有一种独特的张力运动使其不断地活动。它是一种结构稀薄精致的物质本体,但也像一种凝聚力或能量般贯穿整个宇宙,说明后者的变化和持续。它作为自然、神和普遍的逻各斯,作用于质料,即土和水的元素,并将它们相结合。普纽玛在宏观宇宙和每个个别物体中都起作用。

二、简答题

9. 康德是如何批判理性心理学的。

【答案】(1)理性心理学的观点

理性心理学认为灵魂是一种实体,因此灵魂是知识的对象。理性心理学对灵魂是一种实体的论证如下:

①大前提:实体是只能作为主体而被理解的东西。

②小前提:灵魂(思维存在者)是一种只能作为主体而被理解的东西。

③结论:灵魂是实体。

康德认为,传统的理性心理学在没有感性直观的情形下,把“实体”的范畴运用于“灵魂”

理念时,会产生逻辑的悖谬。他还认为,知识是概念和直观的结合,那么,断定灵魂是一种实体,不仅要依靠推理,还需要依赖感性的直观。

(2)康德对理性心理学的批判

康德认为这个推理的悖谬在于犯了三段论推理中的“四名词”的错误,即中项没有保持同一意义。这个推理中的中项是“主体”,大前提中的“主体”是指可能在直观中呈现的实在的主体,事物的独立存在,它是人的意识之外的认识对象; 小前提中的“主体”是指认识主体,是自我意识,它不属于现象界,不可能被感性直观到,因而不具有客观性。理性心理学混淆了这两个概念,所以这个推理是错误的。

康德的“实体”只能被运用于感性直观,是指经验对象的独立存在。康德认为理性心理学把思维主体的灵魂作为实体,造成了理论前提的根本性错误。

10.简述唯名论和唯实论的主要观点。

【答案】唯名论与唯实论是指西方公元十一世纪至十二世纪关于共相问题的两个对立的学说

(1)唯名论

唯名论者认为每一个存在物都是殊相,是现实的存在,而共相只是为了谈论相似物而由心灵发明的词。一切词语只表示个别事物,个别概念表示单个个别事物,一般概念表示一群个别事物。对性质和抽象实体的谈论,只有当它们可以被还原成为对殊相的谈论才有意义。

(2)唯实论

唯实论者认为共相不仅是心灵中的一般概念,还是与这些概念相对应的外部实在。唯实论主要存在两种形式:

①柏拉图唯实论

它认为共相存在于自己的领域之中,比可感对象更真实,但又不会在日常经验中得到充分的展现。

②亚里士多德唯实论

它认为共相没有自己独立的存在,是在具体的事物中呈现的。

11.请简要叙述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本原说。

【答案】(1)数是万物的本原

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本原说思想始于其对数学与音乐的研究。他们认为音阶的特点和比率可以用数表示,并且一切其他事物的性质都由数决定。他们注意到世界上形式和关系的事实,他们发现量度、秩序和比例始终一致的循环,可以用数来表示。他们认为这种数学关系是事物的共同属性,没有数就没有这种关系、一致性、秩序和规律。因而不具形体的、普遍的、抽象的“数”是万物的本原,是真正的实在、实体和根基,一切其他东西都是数的表现。数作为万物的本原,不仅是构成事物的质料,而且也是事物的属性、状况和模型。

(2)数的特性

毕达哥拉斯学派潜心研究在数目中无穷的特征和规律,并把这些特性赋予整个宇宙。他们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