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华中科技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610汉语言文学基础之现代汉语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音节

【答案】音节是交谈时自然感到的最小语音单位。发音时发音器官肌肉紧张一次就形成一个音节。音节由一个或几个音素组成。一般来说,除儿化音(如“花儿”hu ār )外,一个汉字的读音就是一个音节。汉语音节由声母、韵母、声调三个部分构成,少则一个音素,多则四个音素,且以元音为主。

2. 补语

【答案】补语是句法成分之一,一般由谓词性词语充当。补语可以用来说明动作、行为的结果、状态、趋向、数量、时间、处所、可能性或者说明性状的程度。根据语义类别可以将补语分为结果补语、程度补语、情态补语、趋向补语、数量补语、时地补语、可能补语等。

3. 入声韵

【答案】入声韵是指以塞音作韵尾的韵类,它是古代汉语中韵母的一大类。入声韵属仄声,指一个音节以破音/p/、/t/、/k/作结,发出短而急促的子音。中古入声韵中,屋沃烛、觉、药铎、陌麦昔锡、职德等韵以[-k]收尾; 质术栉物迄没给、月易末瞎黯屑薛等韵以[-t]收尾; 缉、合盒叶帖治押业乏等韵以[-p]收尾。入声在现代标准汉语(即普通话)中已不复存在,但在汉语的一些方言以及汉藏语系的一些其他语言中则仍能找到入声的踪迹。

4. 方言

【答案】方言是语言的变体,是指因地理区域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发音与日常用语,俗称地方话。方言只通行于一定的地域,它不是独立于民族语言之外的另一种语言,而只是局部地区使用的语言。形成方言的因素很多,有属于社会、历史、地理方面的因素,如人口的迁徙,山川地理的阻隔等; 也有属于语言本身的因素,如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同语言之间相互接触、相互影响等。例如,汉语中有北方方言区、湘方言区、赣方言区、闽方言区、吴方言区、客家方言区、粤方言区七大方言区,每一方言下还有小的分支。

5. 同形词

【答案】同形词是指字形相同,但是意义不同,且意义没有关联的词语。包括依据不同的意义所造的字形偶然相同的字; 由十形借造成的表不不同词造的字形相同的字; 由十早期表意字一形多用造成的字; 由于字形演变、简化、讹变造成的同形字。同形词主要分为两类,即同形同音词和

同形异音词。同形同音词是指语音形式和书写形式都相同而意义不同的一组词。例如现代汉语中的“牢狱”的“牢”和“牢固”的“牢”,“年老”的“老”和“老远”的“老”。同形异音词是指拼写相同,但发音和意义都不相同的词。如:minute (n. 分钟)和minute (adj. 微小的)。

6. 连读变调

【答案】连续变调是指汉语里两个以上音节在连读的时候,由于受前后音节的影响,有些音节的声调会发生变化。普通话的连读变调主要有上声字的变调、轻声的变调、“一”、“不”的变调、儿化的变调等。如两个上声连用时的变调情况,“领导”是两个上声连用的现象,前一个音素“领”由“214”变调为“35”。

7. 对偶

【答案】对偶是指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连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起来进行修辞的一种方法。对偶的基本种类有正对、反对、串对。从形式上看,其音节整齐匀称,节律感强; 从内容上看,凝练集中,概括力强。对偶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特有的表现力,便于记诵,因而在抒情、叙事、议论等文章中广泛使用。

8. 语流音变

【答案】语流音变是指音位和音位组合的时候,由于受说话时快慢、高低、强弱的不同和邻音的影响,可能发生不同的临时性的变化。常见的语流音变现象有同化、异化、弱化、脱落四种。同化是指一个音位受临近音位的影响而在某个区别特征或音位整体上趋同的现象,如英语中的连读现象; 异化是指两个本来相近或相同的音,在语流中要改变其中一个音的读音的现象,如上声的变调; 弱化通常发生轻声或弱读现象中,如汉语中的轻声现象; 脱落是随着弱化程度的加深而产生的,如汉语音节中的“豆腐”等词。

9. 隶变

【答案】隶变是指由小篆经过一系列形体的改变从而成为隶书的过程。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古汉字演变成现代汉字的起点。有隶变,才有今天的汉字。在隶变中,中国文字由小篆转变为隶书。隶变是中国文字发展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结束了古文字的阶段,使中国文字进入更为定型的阶段,隶变之后的文字,接近现在所使用的文字,也比古文字更容易辨识了。

10.受事主语

【答案】受事主语是指动作接受者的主语,即当某一动词充当谓语时,由这一动作行为的承受者充当的主语。主语表示承受动作、行为的客体,也就是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即受事。主谓的语义结构是“受事+动作”。例如:羊││狼咬死了。这里的受事是广义的,涵义比一般也要宽泛一些,只要从意义上看可以认为是动作、行为所针对的对象,包括动作的承受者和对象,都是受事。

二、简答题

11.拼读下列各词,并把汉字写出来。

【答案】国家; 时代; 发廊; 手法; 条件; 部门; 创造; 东方; 妥善; 解除; 促进; 保证。

12.在当代的文学作品中经常可以见到“副+名”的组合,例如“副+一般名词”的“很学生、很男人”,“副+抽象名词”的“很青春、特现代”,“副+专有名词”的“很雷锋、很中国”。你对这些语法现象是怎样看待的? 请说明理由。

【答案】(1)副词的语法功能

副词的主要语法功能是修饰动词或形容词,不能修饰名词。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交际的需要,“程度副词+名词”这种组合也越来越普遍。这种格式产生的原因有:

①省略;

②表示主观感受的名词可受程度副词修饰;

③形容词空缺。

(2)“程度副词+名词”的类别

①程度副词+具体名词。这些名词可分为指人或指物,人们关注利用的一般是概念意义,具体名词涉及的与众不同的特征往往会被过滤剪辑掉,只潜藏在性质意义中。程度副词正好充当了引导开发的角色,具体名词的性质意义在其干预下被强化和显性化,从而满足表达的需要

②程度副词+专有名词。主要包括人名和地名,一般是知名度较高,具有鲜明个性特点和地方特色的名词。这类名词的性质意义最弱。

③程度副词+抽象名词。最多也最常见的一种形式。抽象名词性质意义最强,程度副词的修饰强化使抽象的概念性状化、具体化,从而产生非常奇妙的表达效果。

(3)“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的特点

新颖性、经济性和生动形象性。从根本上说,人们是为了表达的需要而不是为了遵守某种既成规范而使用语言的,所以副名结构的应运而生必然有其不可替代的语用价值。它不仅起到了意义补偿作用,填补了无法言传的空白,同时激活了名词所包含的形容词性典型特征,给人们以表达和想象的空间。体现了汉语表达组合方式的灵活性和特殊性,显示了汉语表达方式的经济性和多样性。虽然显得不合常规,但又合情合理。

13.就下面例句说明反复与重复的区别。

①他说的是沙漠里的胡杨树。“没有滴水它居然能活上一千年,终于枯死后又翔地站立一千年,倒下后不散架不朽腐又是一千年! ”

②平淡的生活,平静的心情,平和的脾气,平静的话语。

【答案】例①的三个“一千年”突出了胡杨树的顽强生命力,属隔离反复。例②前后两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