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818法学综合二之《刑事诉讼法》考研强化班模拟试题及答案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庭前审查程序并加以评述。

【答案】庭前审查程序是指法院对提起刑事诉讼的案件在开庭前所进行的审查活动。

(1)审查后的处理情况

根据《高法解释》第117条的规定,案件经审查后,应当根据不同的情况分别处理:

①依法受理。依法受理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a. 人民检察院提起的公诉符合《刑事诉讼法》第181条的规定,人民法院依法受理;

b. 人民法院曾经对该被告人因证据不足作出过“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人民检察院依据新的事实、证据材料重新起诉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

c. 对于被告人真实身份不明,但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人民法院应依法受理。 ②补送材料。人民检察院移送的材料不符合《高法解释》第116条要求,需要补送材料的,应当通知人民检察院在3日内补送。

③退回人民检察院。对于不属于本院管辖或者被告人不在案的,应当决定退回人民检察院。对于提起公诉后改变管辖的案件,原提起公诉的人民检察院应当将案件移送与审判管辖相对应的人民检察院(《高检规则》第329条)。

④终止审理或者不予受理。包括两种情况:

a. 对于符合《刑事诉讼法》第15条第2至6项规定的情形的,应当裁定终止审理或者决定不予受理;

b. 依照《高法解释》第177条规定,人民法院裁定准许人民检察院撤诉的案件,没有新的事实、证据,人民检察院重新起诉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2)审查的期限

《高法解释》第118条规定:“人民法院对于按照普通程序审理的公诉案件,决定是否受理,应当在七日内审查完毕。对于人民检察院建议按简易程序审理的公诉案件,决定是否受理,应当在三日内审查完毕。人民法院对提起公诉的案件进行审查的期限,计入人民法院的审理期限。”

由于《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庭前审查的性质是以程序性审查为主,弱化实体性审查,因而人民法院在审查时不应提审被告人和询问证人、被害人和鉴定人,同时也不能使用勘验、检查、扣押、鉴定、查询、冻结等方法调查核实证据。

(3)审查的意义

①庭前审查程序是每个公诉案件必经的程序。通过庭前审查,可以决定案件的大致去向,是开庭审判、撤销指控还是适用简易程序,都应经过正当的庭前审查程序由法官作出。

②该程序的任务主要有三个方面:

a. 通过行使审查功能作出撤销起诉的决定,将指控理由明显不充分的起诉排除在庭审之外,避免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b. 整理和明确讼争要点以及保全、展示、检验和排除非法证据,为庭审顺利进行和高效开展服务;

c. 对案件进行繁简分流,以及为止式审判做好送达起诉书副本、确定审判日期等其他准备性工作。

③不仅适应了刑诉法发展的精密化趋势,还有助于我们牢固树立正当程序的概念,提高程序意识,充分发挥程序对被控方的人权保障和对司法公止的促进作用。

(4)总体来看,我国的庭前审查程序以程序性审查为主,符合庭前审查的制度设11一和理论原则,符合世界各国刑事诉讼庭前审查程序发展规律,能很好的为正式的庭审做好准备。

2. 简述侦查阶段讯问犯罪嫌疑人的程序。

【答案】(1)讯问犯罪嫌疑人的概念和意义

讯问犯罪嫌疑人,是指侦查人员依照法定程序以言词方式,就案件事实和其他与案件有关的问题向犯罪嫌疑人进行查问的一种侦查活动。讯问犯罪嫌疑人意义在于:

①讯问是侦查刑事案件的必经程序;

②讯问是查明犯罪事实的有效措施;

③讯问是犯罪嫌疑人进行辩护和获得从宽处理的适当机会。

(2)侦查阶段讯问犯罪嫌疑人的程序

①讯问的人员及人数

讯问犯罪嫌疑人必须由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的侦查人员负责进行。讯问的时候,侦查人员不得少于2人。

②讯问的地点、时间

a. 地点

犯罪嫌疑人被送交看守所羁押以后,侦查人员对其进行讯问,应当在看守所内进行。

对于不需要逮捕、拘留的犯罪嫌疑人,可以传唤到犯罪嫌疑人所在市、县内的指定地点或者到他的住处进行讯问,但是应当出示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的证明文件。

b. 时间

传唤、拘传持续的时间不得超过12小时; 案情特别重大、复杂,需要采取拘留、逮捕措施的,传唤、拘传持续的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

不得以连续传唤、拘传的形式变相拘禁犯罪嫌疑人; 传唤、拘传犯罪嫌疑人,应当保证犯罪嫌疑人的饮食和必要的休息时间。

对于被拘留或者逮捕的犯罪嫌疑人,均应在拘留、逮捕后的24小时内进行讯问。

③讯问前的准备

讯问前,侦查人员应当了解案件情况和证据材料,制订讯问计划,列出讯问提纲。

④讯问的步骤、方法

a. 侦查人员在讯问犯罪嫌疑人的时候,应当首先讯问犯罪嫌疑人是否有犯罪行为,让他陈述有罪的情节或者无罪的辩解,然后向他提出问题。

b. 犯罪嫌疑人对侦查人员的提问,应当如实回答。但是对与本案无关的问题,有拒绝回答的权利。

c. 侦查人员在讯问犯罪嫌疑人的时候,应当告知犯罪嫌疑人如实供述自己罪行可以从宽处理的法律规定。

⑤讯问时录音、录像的规定

《刑事诉讼法》第121条明确规定:“侦查人员在讯问犯罪嫌疑人的时候,可以对讯问过程进行录音或者录像; 对于可能判处无期徒刑、死刑的案件或者其他重大犯罪案件,应当对讯问过程进行录音或者录像。”

但无论何种情形,对讯问过程录音或者录像的,应当对每一次讯问全程不间断进行,保持完整性,不得选择性地录制,不得剪接、删改。此外,根据六部门《规定》第19条的规定,侦查人员对讯问过程进行录音或者录像的,应当在讯问笔录中注明。

⑥讯问聋、哑等犯罪嫌疑人的特殊要求

a. 讯问聋、哑犯罪嫌疑人,应当有通晓聋、哑手势的人参加,并在讯问笔录上注明犯罪嫌疑人的聋、哑情况以及翻译人员的姓名、工作单位和职业。

b. 讯问不通晓当地语言文字的犯罪嫌疑人,应当配备翻译人员。

⑦讯问笔录的制作

讯问犯罪嫌疑人,应当制作讯问笔录。

3. 简述逮捕的适用条件。

【答案】逮捕,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为防止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逃避侦查、起诉和审判,进行妨碍刑事诉讼的行为,或者发生社会危险性,而依法剥夺其人身自由,予以羁押的一种强制措施。逮捕是刑事诉讼强制措施中最严厉的一种,它不仅剥夺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自由,而且逮捕后除发现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和符合变更强制措施的条件以外,对被逮捕人的羁押期间一般要到人民法院判决生效为止。

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第79条的规定,逮捕需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证据条件; 二是罪责条件; 三是社会危险性条件。逮捕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这三个条件相互联系、缺一不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只有同时具备这三个条件,才能对其逮捕。只有严格掌握逮捕条件,才能够防止错捕和滥捕现象的发生。

(1)证据条件

逮捕的证据条件,是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何谓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刑事诉讼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