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之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概念题
1. 《中国时报》
【答案】《中国时报》是台湾发行量最大的两家民营报纸之一,其前身是《征信新闻》,后更名为《征信新闻报》,1968年9月1口改名为《中国时报》,并成立了报业集团,由余纪忠独立经营。该报团以派驻海外记者的第一手采访报道为国际新闻的主要来源,世界各大城市均设办事处,同时订用世界各大通讯社的电讯稿,销量居台湾报纸首位。1987年9月12日,《中国时报》派驻港办事处主任江素惠由香港飞抵厦门采访,成为第一家派出记者采访大陆的台湾报纸。
2. “三·一”事件
【答案】“三·一”事件是在港英政府当时抑“左”护“右”、亲美拥台的立场下,“左”派报纸与港英当局发生冲突的结果。1951年12月,香港九龙东头村发生一场大火,使16000多人沦为灾民,因为这一地区的居民多为爱国拥共的工联会会员,他们怀疑大火是有目的的纵火案,遂开展了大规模的群众运动。《大公报》、《文汇报》、《新晚报》也大造反对港英当局的舆论。中共华南分局对此十分支持,决定于1952年3月1日派出慰问团到香港支持灾民的斗争。因此,3月1日这一天,港英政府如临大敌,明令禁止慰问团入境,而周恩来总理得知消息后,命令广东有关部门火速拦截慰问团,不准慰问团去香港; 同时通知《新晚报》立即刊登慰问团不再来香港的消息。但聚集的群众并不知内情,与港英警察发生了大规模冲突,警察开始射击造成多人伤亡,史称“三·一”事件。
3. 《清议报》
【答案】《清议报》是戊戌政变后保皇会在海外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旬刊,1898年12月23日在日本横滨创刊,主编为梁启超。《清议报》的办报宗旨是“主持清议、开发民智’,,一方面要求“尊皇攘后’,,归政光绪,另一方面继续宣传维新,倡导民权,更明确提出君主立宪主张。为了适应时代潮流,梁启超、欧集甲在《清议报》上发表了一些谈民权、谈自由、谈破坏、谈革命的文章,赢得了不少读者。该报形式略同于《时务报》,但编辑水平明显提高,栏目丰富,内容有评论、新闻、小说等。其中,《国闻短评》栏是中文报刊最早的时事短评专栏。1901年12月21日,《清议报》出版第100册后因失火停刊。总体上,该报主张改良,反对革命,但在介绍西方政治思想学说和提高民族素质方面,客观上起到一定作用。
4. 《抗战》
【答案】《抗战》创刊于1937年8月19日,三日刊,由著名新闻出版家邹韬奋创办并主编。《抗战》除出版三日刊外,还同时出版《抗战画报》,六天一期。迫于上海租界当局的压力,《抗
战》自9月9日出版的第7号起改名为《抵抗》,11月23日出版的第29号恢复《抗战》原名,并宣布自30号起迁至武汉出版。
该刊内容主要有政论、书评和战地通讯等。冯玉祥将军称赞该刊“内容丰富切实,而眼光尤为正确远大,诚为今日抗战中之指针。”《抗战》也发扬了邹韬奋所办报纸的优良传统,很注意和读者联系,经常发表读者的意见,邹韬奋亲自答复读者的问题,很受欢迎。
5. 《中国军人》
【答案】《中国军人》是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的会刊,于1925年2月在广州创刊,初为旬刊,后改月刊。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是周恩来组织的、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的进步军人的群众性组织。《中国军人》主编王一飞,主要撰稿人都是共产党员。这个刊物的宗旨是:“鼓吹革命精神,团结革命军人,唤醒全国军人,促起全国军人的觉悟。”它的文章通俗易‘懂,配有插图,还结合实际问题组织读者讨论,引导读者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它在军校师生中发行,还专送各军,在全军范围内都有影响,一期发量达两万多份。
6. 报禁、台湾报禁
【答案】“报禁,,是指台湾当局为加强对新闻事业特别是报刊的控制,于20世纪50年代作出的“限证、限张、限印”的规定。限证即当局严格控制登记证,压制新闻事业规模; 限张即限制报纸的张数,控制其内容和业务的发展; 限印即控制其印刷地点和发行场所。以上“三限”被台湾新闻界称为“一报三禁’,,这构成了“报禁”的具体内容。这以后的三十多年中,除了1952年10月10日批准创办了一份由台湾“国防部总政治部”主办的《青年战十报》之外,台湾当局没有再批准过任何一份创办新报的申请。直到80年代,“报禁”才逐渐被解除。
7. 《青年实话》
【答案】《青年实话》是大革命失败后,共青团中央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创办的一份报刊,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苏区中央局机关刊物,1931年7月1日在江西永丰创刊,总编辑部设在江西于都,总发行所设在福建长汀,1934年5月都迁至瑞金。陆定一、魏廷群先后任主编。初为半月刊,后改旬刊、周刊、五日刊,初为32开小册子,后为8开4版。发刊词提出:“力求文字作风的青年化大众化。”红军长征前夕停刊,现在所见最后一期为1934年9月30日出版的第113期。
8. 《大江报》
【答案】《大江报》,创刊于1911年1月3日,由詹大悲投资创办并亲自任总经理兼总编辑,是文学社的机关报。该报有两大特色:C1}以新军士兵和下级军官为主要读者对象; (2}旗帜鲜明,敢发惊人之语。《大江报》用大量篇幅反映新军士兵的疾苦,维护他们的利益,受到新军士兵的拥护。
9. 乔治·欧内斯特·莫理循(GeorgeErnestMorrison )
【答案】乔治·厄内斯特·莫理循(GeorgeErnestMorrison , 1862年2月4日一1920年5月30日),
是澳大利亚出生的苏格兰人,1887年毕业于爱丁堡大学医科。大学毕业后开始环游世界,他整理一路的日记和照片,出版了《一个澳大利亚人在中国》一书,该书使他名声大噪,并被英国《泰晤士报》聘为驻华首席记者。他是一位与近代中国关系密切的旅行家及政治家。1912年,莫理循辞去《泰晤士报》的工作,接受中国政府的邀请,出任袁世凯的政治顾问,获得了一笔可观的薪水。莫理循在政治顾问这个职位上一直做到第四任总统徐世昌时期。莫理循文库东渡后,1924年岩崎久弥在其基础上建立了东洋文库。几经扩充,今天的日本人称它是“东方学家的麦加”,而中国人却只能东渡日本去利用莫理循藏书。这段历史也因此成为中国学术的“伤心史’夕,成为中国学者心中的一大憾事。
10.解放日报事件
【答案】“解放日报事件”发生于上海,具体过程是:上海大专院校造反派红卫兵,要求将载有批判《解放日报》文章的《红卫战报》,同《解放日报》一起发行。这一要求遭到拒绝后,大批红卫兵于1966年11月30日冲进解放日报社,使报纸无法发行。而报社周围有数十万群众,高喊:“我们要看《解放日报》”的口号,反对占据报社。这一斗争持续了8天8夜,以中共上海市委接受造反派红卫兵的条件而告终。这一事件,不仅造成解放日报社机构瘫痪、工作混乱的局面,而且严重影响了上海乃至全国新闻界。
11.中国电视公司
【答案】中国电视公司全名为“中国电视事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视”,英文缩写CTV ,于1968年正式成立。该公司由中国广播公司投资50%,台湾地区各民营电台共同投资28%,工商文化界人士投资22%共同创办经营。公司成立之初,租用中广公司新建的广播电视大厦,1969年10月正式播出。1986年9月,中视迁入南港中视自建的电视大厦。该大厦为台湾地区设备最完善的电视中心。
12.刘少少
【答案】刘少少是民国初年著名的新闻记者,他与黄远生、徐彬彬一起被誉为“民初三大名记者”。刘少少青年时代就学于岳麓书院,1905年留学日本,曾协助杨度创办《中国新报》。1909年回国任北京《帝国日报》编辑,开始用“少少”笔名,取“少年中国之少年”之意,撰写政论鼓吹立宪,在新闻界崭露头角。武昌起义后,刘少少一度回湖南,任《湖南新报》和《公言》杂志编辑。北京《亚细亚日报》初创时,他一度应聘为主笔,但1915年上海《亚细亚日报》聘他为主笔则被他拒绝,因而遭通缉。1918年后,刘少少受聘为北大讲师,研究老庄哲学。刘少少一生在政治上趋于保守,无大作为,然其为文独辟蹊径,庄谐杂出,时有新意,为一部分旧知识分子所欣赏,有报界“怪杰”之称。
13.“天安门事件”
【答案】1976年春,以天安门为中心的群众悼念周恩来总理和抗议“四人帮”倒行逆施的活动,声势越来越大。清明节的当天,到场群众达数十万人。4月5日,群众的悼念与抗议活动被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