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635教育管理与政策之当代教育心理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结合教学实际论述建构主义的学生观
【答案】(1)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并不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口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己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和看法。
(2)这种在没有现成知识经验前提下的解释,并不是都是胡猜乱想,而是从他们的经验背景出发而推出合乎逻辑的假设。所以,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另起炉灶,从外部真正地装进新知识,而是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作为学习新的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已有知识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3)教学不是知识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看法,洞察他们的这些想法的由来,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需要与学生共同就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此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彼此做出某些调整。
(4)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在学生的共同体之中,这些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教学就是要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使他们看到那些与他们不同的观点,从而促进学习的进行
2. 简要解释并举两个实例说明教育的负向功能。
【答案】(1)教育的负向功能是指教育阻碍个体或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
(2)教育可能对个体发展产生消极影响或作用,例如过分强调知识授受导致学生实践能力不足,又如反复的机械练习会抑制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才能的发展。
(3)教育可能对社会发展产生消极影响或作用,例如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些国家推行“教育先行”政策,抑制了这些国家投资发展经济及其他社会事业,又如研究发现资本主义学校教育在再生产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不平等。
3. 怎样在教学过程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答案】(1)教师要注意唤起学生的随意注意,提高学习的自觉性。为此要做到明确本堂课教学的目的任务; 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的思维; 正确组织教学,严格要求学生。
(2)正确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教学环境的布置应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防止分散注意; 教学方法丰富多样,有吸引力,防止单调死板。
(3)引导学生几种注意交替使用。
4. 操作模仿阶段的动作特点有哪些
【答案】操作模仿即实际再现出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有以下特点:
(1)动作品质。动作的稳定性、准确性、灵活性较差。
(2)动作结构。各个动作要素之间的协调性较差,互相干扰,常有多余动作产生。
(3)动作控制。主要靠视觉控制,动觉控制水平较低,不能主动发现错误与纠正错误。 (4)动作效能。完成一个动作往往比标准速度要慢、个体经常感到疲劳、紧张。
5. 怎样依据学习与心理发展的辩证关系来促进心理发展?
【答案】学习与个体的心理发展之问的关系是辩证的,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表现在心理发展制约学习,学习促进心理发展。
①学习对个体心理发展的依存性学习是心理结构的构建过程,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作用,将主体新获得的经验和原有经验结构相整合而实现的。因此,欲进行有效的学习,原有心理结构中需具备适当的知识、技能和一定的学习动机。若缺乏相应的知识、技能和学习动机,则难以产生学习,新的心理结构也难以建立。发展心理学的大量研究表明,个体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受心理本身的发展规律的制约。教育心理学及其认知心理学的大量研究也都表明,新的学习受到原有的心理结构及其水平的影响,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决定了新经验的习得水平和难易程度。
②学习对个体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
从个体的一生发展来看,其心理发展无疑都是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得以实现的,学习在心理发展中是一个最直接的决定因素; 从心理发展的动力机制来看,新的学习情境引起个体的认知不平衡,即产生一种问题情境,并导致个体产生相应的学习需要与学习期待,使个体学习动机由潜在状态转为活动状态,成为学习的实际动力; 从心理发展的过程来看,个体通过不断地学习,获取各种知识、技能与符合社会规范要求的行为,并通过广泛的迁移,逐步形成能稳定调节个体活动的多种类型、多种水平的能力与品德。
6. 分析社会规范信奉区别于依从与认同的本质特点。
【答案】规范的信奉是规范的一种高级接受水平或高度遵从态度,是品德形成的最高阶段。规范的信奉性接受或信奉性遵从,表现为主体的规范行为的动机是以规范本身的价值信念为基础,其规范行为是由社会规范的价值信念所驱动的。社会规范信奉的区别于依从与认同的本质特点如下:
(1)信奉行为的高度自觉性,表现在这种行为由主体对规范的价值信念所引起,而且同主体的认识问题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即价值体系相一致,因而是高度自觉的。
(2)信奉行为的高度主动性,由于信奉行为由主体对规范的价值信念及内在奖励(自我满足)所引起,这种行为的动机是“内在的”,不受外力制约,不受外因暗示,这种行为完全是一种“自主式行为”,具有高度的主动性。
(3)信奉行为的坚定性,由于信奉行为与主体的价值体系相联,其动机具有深远性,因而这
种行为不仅具有高度的稳定性,且具有高度的灵活性。行为的稳定性表现于行为不因威胁或利诱而动摇苟且。
二、论述题
7. 试述维纳(B.Weiner )的成败归因理论,并阐述如何根据这一理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答案】(1)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
在各种有影响的动机理论中,归因理论被看作是最能反映认知观点的一派理论。维纳的归因理论是当前对实践有较大借鉴意义的理论,其内容有:
①个体对自己的行为及其结果有寻找原因的倾向,个体解释自己行为结果时的归因是复杂而多维度的,不同的归因方式会影响个体今后的学习动机。
②人们倾向于将活动成败的原因归结为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况等因素。这些因素又可以从三个维度进行分类:
第一,内外维度。内外维度是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因素的来源,是系于个人条件还是来自外在环境。在此维度上,能力努力和身心状况属于内部原因,其他因素则属于外部因素。
第二,稳定性维度。稳定性维度是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稳定,是否在类似的情境下具有一致性。在此维度上,能力和工作难度是不随情境改变的,是比较稳定的,其他各因素则属于不稳定因素。
第三,可控性维度。可控性维度是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能否由个人意愿决定。在这一维度上,只有努力是可以凭个人意愿控制的,其他因素均非个人所能为力。
③维纳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得出一些归因的最基本的结论:
第一,成败归因的内外维度影响个体对成败的情绪体验。当个人将成功归因于能力和努力等内部因素时,他会感到骄傲、满意、信心十足,而将成功归因于任务容易和运气好等外部原因时,产生的满意感则较少。相反,如果一个人将失败归因于缺少能力或努力,则会产生羞愧和内疚,而将失败归因于任务太难或运气不好时,产生的羞愧则较少。而归因于努力比归因于能力,无论对成功或失败均会产生更强烈的情绪体验。
第二,成败归因的稳定性维度影响个体对未来成败的预期。当个人将成功归因于能力和努力等稳定性因素时,他对未来工作的成败就会有一个较高的预期; 反之,如果一个人将归因于运气、身心状况等不稳定性因素时,则对未来的成败缺乏信心,觉得成败难以预料。
第三,成败归因的可控性维度影响个体今后努力学习的行为。当个人认为成功来自自己的努力,则他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将更加努力以获得更大的成功; 而当一个人将成功归因于运气好等一些不可控制的因素时,他很可能希望下次再度有好运气,也就不会努力。
(2)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的方法
激发学生动机需要正确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成败进行归因,并适当地对学生进行归因训练,同时要避免让学生将失败归因于内部的不可控的因素(如能力)而形成习得性失助。具体来说,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