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京住院医师公共卫生学Ⅰ阶段题库>医学微生物学题库

问题:

[单选] 干扰索(IFN)抗病毒的作用机制是()

A . 干扰病毒的吸附
B . 干扰病毒的穿入
C . 直接干扰病毒mRNA的转录
D . 诱导邻近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
E . 干扰病毒的释放

骨髓增生极度活跃,有核细胞与成熟红细胞的比例为() 2:5。 1:4。 1:1。 1:10。 1:50。 不能用于判断急性心肌梗死后溶栓成功的临床指标为() 胸痛缓解。 心电图示ST段下降。 频发的室性早搏。 CK-MB峰值前移。 窦性心动过速。 男性,40岁,患糖尿病5年,口服降糖药无效,近1个月来开始使用中效胰岛素治疗,近日测上半夜和下半夜尿糖共4次,尿糖如下:上半夜(++),(+),下半夜(++),(++)。应考虑何种可能性()。 夜间胰岛素作用不足。 黎明现象。 Somogyi现象。 胰岛素剂量太大。 胰岛素抗药性。 肩胛征常见于() 胃溃疡。 胃窦癌。 十二指肠溃疡。 胃体部癌。 结肠癌。 关于小儿腹泻的易感因素,描述错误的是() 正常肠道菌群对入侵的致病微生物没有拮抗作用。 生长发育快,所需营养物质相对较多,消化道负担较重。 胃内酸度低,而婴儿胃排空较快。 血液中免疫球蛋白和胃肠道SIgA均较低。 肠道内感染不是导致小儿腹泻病的内在因素。 干扰索(IFN)抗病毒的作用机制是()
参考答案:

  参考解析

本题暂无解析

在线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