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河北科技大学影视学院836电影基础理论[专业硕士]之影视导演基础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创作素质
【答案】演员的创作素质是指演员能够去适应表演艺术创作需要的内部心理素质和外部形体(包括声音)可塑力这样一些专业素质,从心理学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实际上就是要求演员在心理与生理上能够适应表演艺术所提出的创作任务与表演艺术所具有的特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说的演员创作的有机天性,从实质上说就是演员在创作时所应该具备的心理和形体素质。
2. 直播电视剧
【答案】指在演播室演出的戏剧,经过多机拍摄、镜头分切等艺术处理,运用电视直播的方式,通过电视屏幕传达给观众的电视剧节目形态。
3. 导演艺术
【答案】导演艺术是创造演出的艺术。领导和组织全体创作人员从文字形象变成活生生的舞台形象的艺术。就艺术工作而言,导演艺术是综合艺术。演出是由人表演体现给观众,导演艺术成为演出中不可少的部分。剧场艺术必须得到一致,要有统一的构思、风格,演出艺术的完整性,强调统一。
4. 性格表演
【答案】即指着重体现角色性格特征的表演,能够根据人物进行各不相似的形象创造,在创造中抑制或改变自己,甚至在人物身上难以看到演员自身的个性、气质、体态等等,呈现出的是一个个都不似演员自己的性格各异的形象,很好地做到了形象是“演员一角色”的矛盾统一体,这种表演称为性格表演。
二、简答和论述题
5. 导演的职责与工作都有哪些?
【答案】摄制组建立后;导演要自始至终参加摄制的全过程;任务繁重;责任重大。工作分三个阶段进行:
(1)筹备阶段
①研宄剧本
②遴选演员
“戏保人”和“人保戏”
所谓“戏保人”,就是剧本好,戏写得好,就可以给演员提供充分施展才华的空间;同样的道理,假如选到了好的演员,一般的戏,也可以借助演员的功力,经过演员丰富和精心的创造,把角色演得栩栩如生,光彩照人。
③写作导演阐述
导演阐述是导演多未来影片或电视剧描绘的蓝图,是导演创作意图和完整构思的说明,也是导演的纲领性的整体设计。导演阐述一般应包括以下几点:
a. 对剧本的立意、主题思想、时代背景等方面的阐释;
b. 对剧中主要人物的分析;
c. 对剧中矛盾冲突的理解与把握;
d. 对未来影片风格样式的定位;
e. 对节奏的处理;
f. 对表演、摄影摄像、美术、化妆、服装、道具等创作的构想和造型设计的要求;
g. 对音乐、作曲、录音、剪辑等各创作部门的提示;
h. 对剧中需要运用特技处理的部分提出要求,以便与特技部门协商处理。
④选景
选景的根据是剧本。景物是为情节的发展以及人物的活动提供具有典型性和表现力的造型环境。导演选景应具备的三方面
a. 导演在选景时,需要注意场景不可过于分散,要尽量集中。以避免因转移场景太多,距离太远,而拖延拍摄时间和增加经费开支。
b. 如果影片采用同期录音,选景时还要注意该景地附近有无声音干扰,如机场、铁路、公路、噪声太大的工厂等。如果距离太近,就会影响同期录音的工作和拍摄的进度。
c. 另外,该景地对于拍摄角度. 光源方向以及日照时间的利用率是否有影响,也要一并加以考虑。导演在选景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能更好地. 更理想地完成自己的艺术构思,同时还要兼顾经费的开支。总之,要统观全局,为达到导演的创作目的作出抉择。
⑤创作分镜头剧本
分镜头剧本是导演用于现场拍摄的蓝本和依据,也是导演对文学剧本的二度创作。创作分镜头剧本是将文字语言转化为可读的视听语言结构,并将导演的一切艺术构思融入分镜头剧本之中。导演在分镜头时,应该注意的是,要有自己的构思,并为实现构思寻找到可视的物质外壳,并对剧本中的某些情节段落加以强调或冲淡。所谓强调,就是对剧本中的某些地方,给以突出. 强化. 丰富和增补。强调是为了锦上添花,切忌画蛇添足。所谓冲淡,则是对那些剧作中可有可无或者可以省略的地方,给以削弱,淡化、删减。对剧本中某些章节或段落的强调与冲淡,都不可脱离导演总体构思的轨道。要反复权衡,慎重行事。
(2)拍摄阶段
现场拍摄才真正的算得上真刀真枪的实战过程,是将文字转化为可见的影像的具体过程,也是将
学理付诸实践和操作的过程。
现场拍摄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工作,导演要在拍摄现场将各部门的创作人员,如摄影、录音、演员、美工、化妆、服装、道具以及照明、剧务等协调在一起共同完成创作任务。
导演在现场拍摄中;除少数导演不作排练;让演员进行即兴创作外;多数导演都要进行反复地排练后才开拍。
导演在现场拍摄中突发灵感的即兴创作;常常是独具光彩的;它会对剧作起到增色的作用;获得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3)后期制作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电影或电视剧的剪辑工作。通过对工作样片和素材的剪辑,完成对剧本又一次加工和提高的过程。剪辑工作不仅仅是技术过程,而更重要的是个艺术在再创造的过程。剪辑工作是以拍摄的画面和录制的声音素材为基础,参照分镜头剧本,结合导演的创作意图,将分散的镜头有序地、合乎逻辑地、富有节奏地组接在一起。
剪辑过程一般要经过初剪、细剪、精剪三个阶段,经过反复推敲、调整,最后把整体结构确定下来,以便转入录音工作。
6. 简述90年代以后的中国电影多元化局面
【答案】(1)基本状况
20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实施,艺术改革也全面展开,发行制作方式的变化,合作制片的时兴,国外大片引进的冲击,院线制与宣传操作方式的形成,都成为对中国电影的冲击。尤其是社会生活人们观念的改变,对电影审美创作造成重要影响。在这一时期,涉及电影更多的话题集中在改革、票房、策划、档期、买断、盗版、明星、市场等等。大众文化占据主要位置的时代。 90年代中国电影呈现复杂多样状态,原生态现实展示、主流形态强化、新生代电影反叛传统,造就电影激情的消退和现实主义的朴质化现象。在多元化状况中,主旋律影片努力创新、市场化带来艺术倾向变化、合拍片冲击电影观念、都市片占据主导位置、喜剧娱乐片的超常发展、农村片面貌改观等都是重要的特点。
(2)多元化格局
①当代现实主义加现代主义
90年代的现实主义潮流呈现为滚涌起伏的时断时续的状态,纷乱嘈杂、幽默调侃、原生态展示和冷酷揭示是电影人看待现实的基本态度。《秋菊打官司》、《背靠背、脸对脸》、《站直了别趴下》、《埋伏》、《民警故事》、《混在北京》、《家事》、《红西服》、《有话好好说》、《甲方乙方》、《安居》、《没事偷着乐》、《一个都不能少》等出色代表作展现了的最为芜杂状态。 ②主流形态的中国电影更为自觉并且更有规模的倡导创作遵守市场法则之外,还坚守着一块主导意识形态的创作天地。电影创作者从各个角度进行呼应,出现了一些成功的作品。如《周恩来》、《焦裕禄》、《孔繁森》、《红河谷》等。歌咏时代的英雄人物,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成为这些影片基本的倾向。《横空出世》、《我的1919》等优秀之作更将主旋律创作的特点表现得动人可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