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郑州大学联合培养单位商丘师范学院618语言文字及语言学之语言学纲要考研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词类
【答案】词类是词的语法性质的分类。划分词类的目的在于说明语句的结构和各类词的用法。分类的依据是词的语法功能、形态和意义,主要依据是词的语法功能,形态和意义是参考的依据。按照汉语语法的老传统,词可以先粗略地分为实词和虚词。实词再细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区别词、数词、量词、副词、代词; 虚词再细分为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 此外还有拟声词和叹词两类特殊的词。
2. 焦点
【答案】焦点是说话者认为受话者不知道,因此希望受话者特别关注的部分。从信息的角度看,句子中的新信息是说话者所传递信息的重点所在,这就是句子的“焦点”。
在会话中,焦点通过语调重音标示出来,还可以用句法形式表现出来。焦点一定与说话者所设定的受话者所知道的某些信息有关,一定会用一些可以感知的手段标示出来。此外,焦点还可
,如果,语调重音落在“小明”上,那么“小明”通过语调重音表现出来,例如“小明吃了苹果。”
就是信息的焦点,如果落在“苹果”上,信息的焦点就是“苹果”。
3. 语境
【答案】语境的含义有三个方面:
首先是指话语的物理语境,也称“言谈现场”。物理语境指话语的说话者/受话者、说话当时的时空及这一时空中的所有存在。
其次,语境还包括话语语境。话语语境是指一个连贯的言语事件中前面或后面的话语,如交谈双方前面说过的话、小说中的上下文。语境还包括说话者和受话者的背景知识,作为语境的背景知识可以非常广泛,包括语言知识之外的生活常识和社会文化知识。
二、填空题
4. 语言的发展中,词汇的变化速度最快,______次之,而语法的演变最为缓慢。
【答案】语音
【解析】语言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的特点。语言系统的各个子系统与社会发展的联系有很大的不同。与社会和交际需求联系最直接的是词汇,也即词汇对社会发展和交际需求的反应最灵敏,变化比较快。相比之下,语音和语法就稳定得多。
5. 一个语法范畴包含的语法意义至少有______个。
【答案】两
【解析】这是由语法范畴的特点决定的,语法范畴中的各个变化形式必须是同一意义领域,相互对立排斥的,所以要满足相互对立,至少在一个语法范畴中要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变体形式。例如,数这个语法范畴中就至少要有单数和复数两个变体形式。
6. “买、卖”属于______语义场。
【答案】反义
[解析】《语言学基础理论》将语义场分为同义义场、反义义场、多义义场和联想义场,其中联想义场又分为分类联想、部分联想和描绘联想。
7. 汉语语法的递归性是指______。
【答案】相同语法规则的重复利用和不同语法结构的层层嵌合
【解析】一门语言语法的递归性,是指将相同语法规则重复利用,也就是相同的规则可以在相似的情况下重复使用; 不同语法规则的层层嵌合,即不同语法结构的不断联合使用。一门语言中,句子的格式和长短各种各样。即使语法具有抽象性,也不可能、也不需要总是增加新的规则,这不符合语言以实用为目的的原则。这时就需要让一种规则多次起作用。
8. 汉语音节不能没有______,不能没有______,但可以没有______、韵头和______。
【答案】韵腹; 声调; 声母; 韵尾
【解析】声调是指依附在声韵结构中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音高变化。声母位于音节前段,主要由辅音构成。有的音节不以辅音开头,元音前头那部分是零,称为“零声母”。有的韵母可以分
为韵头、韵腹和韵尾,韵母可以没有韵头和韵尾,但是韵腹是韵母的主干,又称为“主要元音”。
9. 洋径浜属于______与______的混合,如果这一语言被某一代人以母语习得,这种语言就变成了______语。
【答案】本地语; 外语; 混合
【解析】洋径浜是出现在世界很多通商口岸的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是当地人在和外来的商人、水手、传教士等打交道的过程中学来的一种变了形的外语。在一定条件下,洋径浜也可能被社会采用为主要的交际工具,由孩子们作为母语来学习。这种情况下,洋径浜就变成了混合语,又称克里奥尔语。
三、简答题
10.词义引申大体可分为隐喻和换喻两种,换喻引申和隐喻引申有什么不同? 试举例说明。
【答案】隐喻和换喻是引申的两种类型,二者的不同主要表现在:
(1)隐喻引申建立在两个意义所反映的现实现象的某种相似的基础上
,也就是鸟反复地飞的意思:“鹰乃学习”例如,汉语“习”的本义是“数飞”(《说文》)(《礼
,就是小鹰学习反复地飞。从这个意义派生出“反复练习、复习、温习”的意义:“学而记·月令》)
,就是“学了要按时反复温习”时习之”(《论语·学而》)。这是因为“复习”“温习”是反复多次的
行为,和反复地飞有相类似的地方。“针”的窟窿像人眼,因而“眼”可以通过隐喻指针的窟窿(英语的“eye ”也有同样的引申)。
(2)转喻的基础不是现实现象的相似,而是两类现实现象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
这种联系在人们的心日中经常出现而固定化,因而可以用指称甲类现象的词去指称乙类现象。例如,英语的“pen ”本来是“羽毛”的意思,由于古代用羽毛蘸墨水写字,羽毛和书写工具经常
,是“中国”的意思,由于瓷器是中国出的,因联系,于是“pen" 增加了“笔”的意思。“China ”
,指瓷器。法语“bureau ”的意义是“毛布”,后来指铺毛布的“办公桌”,进一而可以用“china ”
,最后又指办公的机构“厅”步指有“办公桌”的“办公室”“局”。
11.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的特点,但是语言符号在音、形式结构上与其所指之间也存在象似性的现象,如拟声词的发音和自然界的声音、汉语的语序和事件发生的顺序等。请谈谈什么是语言符号的任意性,象似性跟任意性是否矛盾,如何看待象似性跟任意性的关系?
【答案】(1)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象似性
①语言符号的任意性
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②语言符号的象似性
语言符号的象似性是指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即语言的形式和内容之间有一种必然的联系,两者之间的结合是可以论证的,是有理据的。象似性体现在语音的象似、词形的象似和句法结构的象似。
(2)象似性和任意性的关系
象似性和任意性并不矛盾,二者的关系是:
①象似性虽然存在于语言中,但’已不是语言的根本属性,与任意性相比,它是第二性的。 ②任意性是语言的根本属性,象似性是对语言本质认识的深入和发展。
③语言符号既有任意性,又有象似性,这两者间的关系是并存的,甚至是互动的。
④语言的任意性和象似性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以互补的方式存在。
四、论述题
12.从语言变体与社会特征、社会群体相联系的角度,论述语言是如何随着社会的分化而分化的?
【答案】语言只要在社会中使用,就会不断地缓慢地变化。同一社会总有程度不同的分化,每个现代社会中人与人的交际密度总是不均匀的,于是语言的创新总是在交际密度高的人群中或区域内优先传播,这就造成了语言的分化。根据社会分化的不同程度,语言分化为以下三种语言变体:
(1)社会内部的分化产生社会方言
社会中的人群由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经济状况和社会分工的不同而分化为不同的社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