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当代中国社会变迁与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关键词:社会变迁,教育均衡发展,基础教育布局调整

  摘要


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既是教育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既是现实问题,也是历史问题。社会变迁与教育发展是互为因果的关系,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都会对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而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在我国漫长的教育历史发展进程中,从奴隶社会的学在官府,到封建社会的官学教育,其重心一直在城市,而广大的农村教育仅仅依靠家庭教育和私学教育维系着;直到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教育运动兴起之后,才第一次把人们发展教育的视线由城市转向农村,开创了农村教育的新局面。建国初期,在计划经济的背景下,我国的城乡教育呈现出一种相对均衡发展的状态;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才需求问题日益突出,于是对效率的追求成为影响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随之而来城乡教育的差距开始扩大,乡村教育逐渐弱化,出现了城乡教育不均衡发展问题。这一问题不仅成为我国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也违背了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主题,损害了社会公平,威胁着社会的稳定。
自2001年以来,我国开始对基础教育进行布局调整,学校布局调整其实是效率与公平两种价值取向的博弈,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是任何一个国家教育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一个重要命题。一方面,知识日益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对效率的追求成为必然的价值趋向;另一方面,历史上有些时期在消除阶级、性别、种族等种种不平等状况时,又期望通过教育的均衡发展解决这些社会问题,以最终促进社会的公平。我国建国后至今,这两种价值取向此消彼长,直接影响着教育的均衡发展。在现有的社会环境条件下,如何在教育的发展中实现这两种价值取向的动态平衡,正是我们当下应当思考的问题。
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位于陕西省北部,该区城乡学校布局调整的过程是全国学校布局调整的一个小小缩影。通过对这个缩影的微观考察可以看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引发“以古鉴今”对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考。基础教育布局调整的提出起源于农村基础教育的弱化和人们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美好愿望,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办学效益提高、学生获得更多优良教育资源的同时,诸如安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城市大班额等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也开始渐渐浮现。在学校布局调整的实践中,应当适应城乡发展需要,合理规划中小学布局,保证适龄儿童就近入学,防止盲目跟风的“一刀切”,还应当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在教育经费、教师配置等方面适当向农村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