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暨南大学文学院705语言文学基础与理论之语言学纲要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目录
2018年暨南大学文学院705语言文学基础与理论之语言学纲要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一) ... 2
2018年暨南大学文学院705语言文学基础与理论之语言学纲要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二) ... 8 2018年暨南大学文学院705语言文学基础与理论之语言学纲要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三) . 14 2018年暨南大学文学院705语言文学基础与理论之语言学纲要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四) . 19 2018年暨南大学文学院705语言文学基础与理论之语言学纲要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五) . 24
一、选择题
1. 下列各种话(腔)中属于社会方言的有( )。
A. 黑话
B 行话
C. 广州话
D. 粤语
E 官腔
【答案】ABE
【解析】社会方言是指社会内部不同年龄、性别、职业、阶级、阶层的人们在语言使用上表现出来的一些变异,是言语社团的一种标志。黑话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方言; 不同的行业由于工作的需要而各有自己的一些特殊用语; “官腔”是对某一言语社团在语言表达上的一些共同特点的概括,也是一种社会方言。而CD 两项都属于地域方言。
2. 下列普通话词中属于借词的是( )
A. 足球
B. 电话
C. 罗汉
D. 蜜月
【答案】C 。
【解析】借词也称为外来词,是指音与义都借自外语的词。ABD 三项都属于意译词,即用本族语言的构词材料和规则把外语里某个词的意义移植进来构成新词,这不属于借词。C 项“罗汉”是汉代以后从印度借入的佛教用词。
3. 英语中的swell (膨胀)的过去分词原来写作swollen ,后来写作swelled 。原因是( )。
A. 正字法
B. 类推作用
C. 误写
D. 过分概括
【答案】B
【解析】语言中有规则和条理,这些在语法演变中经常起作用的力量,称为“类推作用”。
它可以使一些不规则的形式规则化,如题中swell 过去分词的变化。
A 项,正字法是指确定正规使用的、书写和语法符合相关规范的文字;
C 项,误写是指书写的错误;
D 项,过分概括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不合理的思维方式。
二、名词解释
4. 社会方言
【答案】社会方言是在全民语言基础卜产生的各有自己特点的语言分支或语言变体。由于社会内部不同年龄、性别、职业、阶级、阶层的人们在语言使用上表现出来的一些变异,形成具有各自独特语言特征的言语社团,社会方言就是指这些言语社团使用的内部语言。社会方言的特点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都可能出现,但比较突出的是用词上的不同。社会方言及其风格变体是全民语言的变体。例如,黑话、行话和官腔等等。
5. 世界语
【答案】世界语是指由波兰医生柴门霍夫在l887年创造的以世界通用为目的的语言,这种语言的词汇材料主要取自拉丁族语言,也有一部分取自日耳曼族语言和希腊语。语法规则十六条,美语例外。采用拉丁字母书写,一字母一音,多音节词的重音一律落在倒数第二个音节。词根可以自由地复合成词; 派生词的构成可利用一套丰富的前后缀,方便灵活。世界语模拟自然语言,没有枯燥乏味矫揉造作的味道,简单易学。但是,世界语是一种人造的国际辅助语,它不能代表自然语言作为人们的母语或第一语言。
6. 聚合规则
【答案】聚合规则是指语法单位的分类和变化规则。具有相同语法特征的单位总是聚合成类,供组合选择。语法的聚合是多种多样的,最普遍的是词类、词形变化和语法范畴; 语言里的词按语法作用的不同而分成名词、动词等等的词类,在有屈折变化的语言里,名词、动词又有格、体等词形变化。
7. 反义关系
【答案】反义关系是指意义相反的一对词之间的关系。语言中有很多意义相反的词,称为反义词。它是现实现象中矛盾的或对立的现象在语言中的反映。反义词的意义所概括反映的是同类现象中的两个对立的方面。反义词在修辞上有对比作用,可利用来揭露矛盾,突出对立面。
反义关系有互补反义关系和和极性反义关系两种类型。例如,“正”和“反”、“男”和“女”、“生”和“死”,都是互补反义关系,其中不允许插入第三种状态; 而“白”和“黑”、“大”和“小”、“朋友”和“敌人”等都是极性反义关系,其中都还允许第三种情况存在。
三、简答题
8. 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的特点,但是语言符号在音、形式结构上与其所指之间也存在象似性的现象,如拟声词的发音和自然界的声音、汉语的语序和事件发生的顺序等。请谈谈什么是语言符号的任意性,象似性跟任意性是否矛盾,如何看待象似性跟任意性的关系?
【答案】(1)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象似性
①语言符号的任意性
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②语言符号的象似性
语言符号的象似性是指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即语言的形式和内容之间有一种必然的联系,两者之间的结合是可以论证的,是有理据的。象似性体现在语音的象似、词形的象似和句法结构的象似。
(2)象似性和任意性的关系
象似性和任意性并不矛盾,二者的关系是:
①象似性虽然存在于语言中,但’已不是语言的根本属性,与任意性相比,它是第二性的。 ②任意性是语言的根本属性,象似性是对语言本质认识的深入和发展。
③语言符号既有任意性,又有象似性,这两者间的关系是并存的,甚至是互动的。
④语言的任意性和象似性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以互补的方式存在。
9. 结合我国的语言生活,谈谈双语双方言现象和语言替换(语言转用)现象。
【答案】(1)双语双方言现象
双语现象是指被融合民族的成员一般会讲两种语言一一本族语和在融合中占优势的那种语言。双语现象的出现是融合过程中重要的、富有特征性的现象,是两种或几种语言统一为一种语言的必经的过渡阶段。例如,我国主要用于少数民族语言兼用汉语的现象就属于双语现象。
双方言现象是指同一个民族间,由于语言交流的障碍而形成的同时使用两种方言的现象。例如,我国各大方言区的人民兼用汉语和方言的现象就属于双方言现象。
不管是双语现象的产生还是双方言的产生都是建立在地域相连的基础上。我国是多民族大国,语言资源十分丰富,但这种多语言共存的情况同时会影响人们的交际。人们交际时也许要通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随着社会发展、交流日增,各语言必会相互影响。就日前来说,随着普通
话的推广,很多方言被普通话化,普通话在带给人们交际便利的同时,也在同化各方言和民族语。
(2)语言替换(语言转用)现象
语言替换(语言转用)是指一个民族和一个民族的部分人放弃使用自己的母语而转用另一种语言的现象,例如我国的回族是整体转用了汉族人的语言,而居住在海外的华侨或一些国内的少数民族地区,则一般属于部分转用型,如云南通海地区的蒙古族转用了彝语,湖南桃源、常德的维吾尔族转用了汉语。
语言替换是更深程度的语言接触,它是不同民族深度但不平衡接触的结果。深度接触指在同一片区域内不同民族交错居住,属于同一个国家共同体或经济文化圈。不平衡接触是指所接触的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