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9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考研冲刺密押卷及答案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世界多极化
【答案】世界多极化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对国际关系有突出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相互作用而趋向于形成多极格局的一种发展趋势,是对主要政治力量在全球实力分布状态的一种反映。世界格局多极化是国际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国际格局走向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合作中的竞争和竞争中的合作成为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特征。
2. 科教兴国战略
【答案】科教兴国战略具体是指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指导下,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建设创新型国家。
二、简答题
3. 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答案】(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中国革命的历史任务,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仍然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范畴,它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在政治上争取和联合民族资产阶级去反对共同的敌人; 在经济上保护民族工商业,容许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人资本主义发展。它要建立的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而不是无产阶级专政。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是互相联系、紧密衔接的,中间不容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只有认清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同时又认清两者的联系,才能正确地领导中国革命,认清中国革命的前途。
4. 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是什么?!
【答案】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主要包括:
(1)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实现以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主体,完成对农业、手下业社会主义改造和对资本主义下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为两翼,是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明确要求。实践证明,党坚持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同时并举的方针,对于在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保持社会稳定,逐步改善人民生活,推动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都采取了区别对象,用不同的办法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中国的这场巨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对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破坏,而且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3)进行和平改造。在社会主义改造之前,无论是资本主义工商业,还是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所有制,都具有私有制的性质。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方面,用事实向农民表明合作化的好处和给农民带来的利益,使农民拥护党的政策。手工业者的情况和农民基本相同。同时以和平赎买的方法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并把对资本主义企业的改造和对资本家个人的改造结合在一起进行。对资本家实行团结、教育和改造的方针,不仅稳定了资本家的思想,提高了他们的认识,保证了改造的顺利进行,而且将几十万资本家改造成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成为社会主义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干部。这不仅保证了社会的稳定,而且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5. 如何正确认识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答案】(1)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指出,“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3)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家坚持社会主义下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采用积极领导、逐步过渡的方式,以及和平方法顺利完成了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具有中国特点的主义改造道路。
(4)我国具有中国特点的主义改造道路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成功地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反而极大地加强了人民的团结,并且是在人民普遍拥护的情况下完成的。
三、论述题
6. 结合实例论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答案】(1)马克思曾经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一部分、生产力中包含科学的论断,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2)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提出了重视科学技术的重要观点;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根据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对生产力的巨大推动作用,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4)江泽民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进一步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发展生产力的决定因素,科学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为此,党中央相继提出了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
(5)进入21世纪,胡锦涛强调,我们必须认清形势、坚定信心、抢抓机遇、奋起直追。为此,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
7. 如何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答案】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就要做到:
(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①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发展教育是把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
②必须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③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优化教育结构; 推进教育改革创新; 坚持教育公益性质。
(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①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条件。
②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多渠道扩大就业。
③要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 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 推进就业体制改革创新; 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发展和谐劳动关系
(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①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②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加大个人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
(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①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国家的一项重要社会制度,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②要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发展社会救助与慈善事业; 积极发挥商业保险的补允作用; 要采取多种方式充实社会保障基金,搞好基金投资运营,实现保值增值; 加强基金监管,杜绝非法侵占、挪用,确保社保基金安全; 把解决住房问题放在重要位置。
(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①健康是国民素质的重要体现,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干家万户幸福。
②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 要以深化公立医院改革为突破口,深化医疗卫生管理体制、医疗机构运行机制、卫生投入体制、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 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