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吉林财经大学统计学801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之政治经济学考研必备复习题库及答案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对外贸易

【答案】对外贸易是指一国或地区同别国或地区进行商品和劳务交换的经济活动,是一个国家国内贸易向国际的延伸。从一个国家看这种交换活动,是对外贸易,从国际范围来看这种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活动,称为国际贸易。国际贸易是指从国际范围来看的各国〔地区)之间的商品、劳务和技术的交换活动。国际贸易是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按交换对象的形态,国际贸易可划分为有形贸易、无形贸易和技术贸易。

2. 卖方市场

【答案】卖方市场指因产品短缺而供不应求的市场形势,此时卖方在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市场竞争主要表现为买者之间的竟争。在这种市场形势下,或者是市场价格自由上涨,或者是政府对价格进行管制,乃至对要素和产品实行配给制,以使供求矛盾得到解决。在社会实行价格管制或配给制的情况下,价格和数量基本不对供求起市场调节作用,形式上的供求平衡是一种低交易量的短缺经济中的“平衡”。在卖方市场形势下,供给方缺乏技术创新和产品改造的动力,不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经济发展。

二、辨析题

3. 资本的部门间竞争,导致利润率的不平均化,甚至高低悬殊。

【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资本的部门内部竞争,最终会导致利润率的平均化,即形成平均利润率。

部门竞争是不同部门的企业为获得更高的利润而争夺有利的投资场所的竟争。资本围绕着利润率高低在不同部门间流入与流出,引起不同部门商品供求关系和价格的变化,从而引起利润率的变化。在社会需求比较稳定的情况下,原来利润率低的部门,由十资本外流,生产能力下降,商品供应减少,价格会上升,利润和利润率会升高; 原来利润率高的部门,则由于外部资本的流入,使生产能力扩大,商品供应增加,价格趋于下降,利润和利润率会下降。这种资本在部门间围绕利润率高低所进行的自由流动,上述资本转移的过程以及由此而来的价格和利润率的变动要一直到两个部门的利润率大体平均的时候才暂时地停止下来,最终会导致各部门的利润率逐渐趋于均衡,形成平均利润。

平均利润率实质上也就是把社会总资本作为一个整体看待时所得到的利润率,可用公式表示为:

平均利润率=剩余价值总额/社会总资本

4.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是按照实物形态的转移方式划分的。

【答案】这种观点不对,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是按照资本价值周转方一式划分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实物形态只会被消耗,不存在被转移,被转移的只能是资本价值。

(1)固定资本是指在物质形态上全部参加生产过程,其价值却在多次生产过程中逐渐转移到新产品中的资本。固定资本是以厂房、机器设备等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本。它在物质形态上全部参加生产过程,而它的价值却随着厂房、机器、设备等的磨损,逐渐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并随着产品的销售逐次收回。

(2)流动资本是指在物质形态上参加一次生产过程后,全部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资本,它是用来购买原料、燃料、辅助材料和工人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这部分资本的价值转移方式是与固定资本的价值转移方式不同的。属于流动资本的这部分生产资料,在一次生产过程结束后,就丧失了原来的使用价值,它们的价值便一次全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并在出售产品后,以货币形式全部回到资本家手中。

(3)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二者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在每次生产过程中,固定资本的实物形态是逐渐被消费的,其价值也是逐渐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流动资本的物质要素参加一次生产过程就全部被消费,其价值也是一次全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因此,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资本各要素的价值转移方式是不同的,且对资本周转速度有重大影响。为了揭示资本构成对周转速度的影响,故按照资本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将生产资本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5. 在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中,生产决定着消费。

【答案】这种观点是片面的。

(1)生产和消费是同一的

①从社会再生产过程来说,生产和消费既是起点又是终点。一方面,生产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消费。另一方面,消费品的消费又是再生产劳动力的生产。劳动者用产品来满足自己生活需要的消费,使消耗的体力和智力得以恢复,使劳动力再生产出来。这种消费又直接是生产,不过它不是生产物质资料意义上的生产。

②从生产要消耗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角度说,生产与消费是同一的; 从产品的消费生产看或再生产劳动力的角度讲,消费与生产也是同一的。

(2)生产和消费具有相互决定的关系

①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着消费的对象,如吃、穿、住、用等消费品。同时,生产也决定着消费的方式。随着生产的发展,人们的消费对象不断拓宽、丰富,消费的方式也在不断地进化。所以,马克思说:生产“生产出消费的对象、消费的方式和消费的动力”。

②消费也决定着生产。一方面,只有通过消费,才能使产品成为现实的产品。与一般的自然对象不同的是,一般自然界的存在物,人们不去消费它,它仍然存在,而人们生产的产品只有经

过人们的消费,才能证实它是现实的产品。另一方面,消费是生产的日的和动力,消费又创造出现实的生产。人们为了获得消费品,就得进行生产; 人们为了获得更多、更好的产品,就必然发展生产。而且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会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导向作用。

6. 劳动力作为一种流动资本。它的价值和原料、辅助材料等生产资料一样,是一次性转移的!

【答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

(1)流动资本是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以及劳动力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从价值周转方式看它们都是一次全部投入生产过程,并随着产品的出售,一次全部收回。

(2)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一部分资本和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形式存在的资本在价值回收方式上存在不同。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在物质形态上只在一次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随着使用价值的完全消耗,其价值也随之全部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它的价值小是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是由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新价值来补偿。

三、论述题

7. 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有什么区别?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对一般利润率有什么影响?

【答案】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的区别

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创造的,为表明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需要将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相比较,由此产生了剩余价值率。其表不方法有两种:

①物化劳动表示法:

和工人各占多少份额;

②活劳动表示法:,该公式表明,在下人的一个下作日的全部劳动时间中,,该公式表示在雇佣工人的劳动所创造的价值中,资本家有多大部分用于补偿劳动力的价值,多大部分用于无偿地给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是同一剩余价值量用不同的计算方法计算出来的另一种比率。用p ’表示利润率,C 表示全部预付资本,则利润率为:p'=m/C

(1)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的区别体现为:

①反映的社会关系不同。剩余价值率反映了丁人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无酬劳动与有酬劳动的比率。剩余价值率越高,工人的剩余劳动被资本家占有越多,受剥削程度越深; 利润率是反映全部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一旦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就表现为资本的自我增殖,使资本关系神秘化了,掩盖了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

②两者的变化趋势不同。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家不断地采用新的方法,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因此剩余价值率有不断上升的趋势,但是利润率会逐步趋于下降,这是部门间资本家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