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长春工业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802思想政治教育综合考研冲刺密押卷及答案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答案】(1)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党的十七大通过的党章又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写入了基本路线。这表明我们党对奋斗目标的认识逐渐深化,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与奋斗目标的有机统一。

(2)党的基本路线高度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基本途径和根本保证、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方针:

①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基本路线规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

②“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

③“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④“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2.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答案】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中,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

(1)统一战线。统一战线问题是无产阶级政党策略思想的重要内容,是指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为了集中力量反对当前的主要敌人,逐步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同一切可以联合的阶级、阶层、政党或集团在一定目标下结成的广泛的政治联盟。

(2)武装斗争。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武装斗争必须同其他战线上的斗争直接或间接地配合起来,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3)党的建设。中国共产党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加强党的建设,必须把思想建设始终放在首位,克服党内的非无产阶级思想。

(4)三大法宝之间的关系:三个法宝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

一战线的中心支柱; 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3. 依法治国

【答案】(1)依法治国是指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2)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管理社会事务和经济文化事业,保障自己当家作主的各项民主权利,这是依法治国的实质。

4. 毛泽东思想

【答案】毛泽东思想是指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把中国长期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并形成适合中国情况的指导思想,即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5. 实事求是

【答案】1941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明确地界定了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强调,坚持实事求是,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

二、简答题

6.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1)“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要紧紧依靠全国各族人民,有了这两者的结合,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就必定能够胜利。

(2)“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

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体现了发展生产力的本质要求。

a.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生产力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更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b.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了我们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只有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摆脱社会生产的落后状况,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c. 是建立强大的社

会主义物质技术基础的需要。只有搞好经济建设,才能逐步建立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从而才能充分显示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②“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回答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政治保证,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要求: a. 保证有一个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b. 保证有一个团结稳定的环境;

c. 保证有统一的意志;

d. 保证有统一的行动。

③“坚持改革开放”,回答了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和外部条件,体现了解放生产力的本质要求。改革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对外开放是我国长期的基本国策。

④“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一个整体,集中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布局,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和发展道路。全面坚持和正确处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相互关系,是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辩证统一关系的内在要求。

(3)“自力史生,艰苦创业”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中国搞四个现代化,要老老实实地艰苦创业。”把“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方针概括到党的基本路线之中,不仅是改变我国不发达现状的需要,也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奋斗精神。

(4)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基本路线规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富强”是经济领域的目标和要求; “民主”是政治领域的目标和要求; “文明”是思想文化领域的目标和要求; “和谐”是社会领域的目标和要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奋斗目标就表现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的统一。

7.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及意义是什么?

【答案】(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由中国政府提出,并与印度和缅甸政府共同倡导的在建立各国间正常关系及进行交流合作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半个世纪以来,“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成为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而且也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接受,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2)1954年6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全面总结概括了当代国际间关系与交往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其本身五个原则相互联系,以“相互尊重主权”为出发点,引申出各项原则; 又以“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原则作为总目标,以其他原则为保障,从而形成了完善的国际法基本原则体系,相互补充发展,具备了比单一原则更丰富全面的内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在于:

①它具有国际强行法性质,对国际事务具有普遍约束指导作用。强调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力量,要对人类进步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②它推动了国际法的发展,完善了国际法原则体系

③它为国与国交往合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行为准则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所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