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新闻理论教程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新闻真实性

【答案】新闻真实性是指新闻报道忠实于客观实际的性质和程度。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衡量一切新闻价值的首要标准。真实性含义的基本要点就是新闻所报道的事实必须同客观事实相符合,具体有三个方面的要求:①细节准确真实; ②新闻报道的事实和客观的事实总体要一致; ③揭示事物的本质。坚持新闻真实性是新闻工作的起码要求,也是最高要求,新闻必须真实,是新闻工作的第一信条。

2. 知情权与隐私权

【答案】知情权是指公民获取有关社会公共领域信息以及与本人相关信息的权利,具体可包括政治知情权、司法知情权、社会知情权和个人信息知情权,是保障权利人对其他的信息空间进行介入; 而隐私权则防止他人侵入自己的私人领域,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包括媒介在内的公民知情权并不是无限的,在涉及国家安全、国防机密、公民隐私等方面,各国都有较翔实的法律限定。从总的趋势看,知情权在社会公共领域内的范围和强度都呈扩大和加强之势。它也成为当今媒介受众权利中最重要的一环。

3. 便士报

【答案】便士报又称美分报,是指产生于19世纪30年代美国的廉价报纸。因购买报纸只需要1便士,故称便士报。世界上第一份便士报是美国的《纽约太阳报》。便士报的主要特点是廉价、大众、广告、传媒,其实质就是买报人不再需要支付报纸的全部成本。报社通过这一方式改变了以前报纸只是富人才买得起的状况,使报纸成了当时最大的信息传播媒介,为后来的报纸广告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也是报纸获取最大利润率的关键。

4. 社会营销

【答案】社会营销是指一种运用商业营销手段达到社会公益目的,或者运用社会公益价值推广商业服务的解决方案。社会事件或公益主题一向是最吸引媒体和民众关注的目标,同时由于它具有广泛的社会性,较多企业把商业运营模式放到公共领域,以此来开展营销活动从而获得良好的效果。社会营销有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社会效应),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隐性打动消费者,促进企业发展。

5. 癸丑报灾

【答案】“癸丑报灾”是指国民党“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乘着军事上的胜利,对国民党报刊以及其他异己报刊进行的大规模的镇压。各地国民党报刊,均被以“乱党报纸”的罪名查封。北京、天津、武汉、广州、长沙、成都、福州、南昌、开封等地的国民党系统的报刊全部被查封。非国民党系统的报刊,只要有碍袁世凯的独裁统治,也被乘机剿灭。一些本来拥袁的报纸也有因“城门失火”被殃及者。到1913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只剩下139家,和民国元年的500家相比,锐减300多家,同时有大批报人受迫害。因为1913年是农历癸丑年,所以人们把报界的这次浩劫称为“癸丑报灾”。报刊减少三分之一,报人大批被捕被害,“癸丑报灾”是中国新闻史上对报业的一次沉重打击。

6. 宣传的三元素

【答案】宣传的三元素包括事、理、情。事实是形成一定思想、支撑一定观点的基础,是触发人们感情的酵母。因此,在各种各样的宣传中,宣传者总是大量地选用事实。选用的事实应具有真实性、接近性和典型性的特征。理性宣传是指用理论、观点、政治主张、方针政策、伦理等向社会作广泛传播,在宣传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情感元素要求宣传者在写作中尽可能地动之以情,使受众的心理产生强烈震动,受到感染,和宣传者产生感情共鸣。

二、简答题

7. 简述新闻自由与新闻事业社会控制的关系。

【答案】新闻自由与新闻事业社会控制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从新闻自由的相对性和具体性可以引出新闻事业的社会控制问题。任何社会制度,只要存在着新闻自由,对新闻事业的社会控制不可避免。

(1)新闻事业的社会控制,是指一定社会的阶级、集团、政治法律、思想观点、文化传统等对新闻事业所施加的影响,目的在于规范新闻传播活动,最终使传播内容更符合施控者的利益。控制了新闻事业也就控制了新闻自由。

(2)新闻事业的社会控制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自有古代报纸以来就始终存在,如中国宋代邸报的“定本制度”是一种严厉的社会控制。随着近代报业的出现,新闻事业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对新闻事业的社会控制也就被提上议事日程。为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和社会的稳定,各个历史时期的统治阶级都分别采取不同的方式对新闻事业进行控制。否则,在特定的情况下,新闻事业就会失控。

8. 简述《解放日报》在延安整风运动中的改革。

【答案】1942年春天起,中国共产党在全党范围内展开了一次整风运动。《解放日报》走在新闻界整风改革的前列。1942年4月1日,《解放日报》在中共中央的指导下实行改版。这一天,《解放日报》登载了中共中央宣传部《为改造党报的通知》,同时发表了改版社论《致读者》。社论论述了党报的党性、群众性、战斗性、组织性的原则,并依照这些原则检查了自身存在的问

题,拉开了整风改革的序幕。

《解放日报》的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版面安排上。改版前,《解放日报》把国际新闻放在首位,严重脱离了抗日根据地斗争的实际,脱离了党的工作中心,是党八股的一种表现。改版后该报把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新闻放在首位,积极配合党的中心工作进行宣传报道,在加强党性、联系实际、联系群众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2)在整风宣传方面。《解放日报》把整风运动作为一个宣传中心来抓,进行了集中突出的宣传,发表了大量指导整风运动的文章和社论,同时还办专刊辟专栏,宣传形式多样,有广度也有深度。

(3)在社论写作上。《解放日报》改版后注重社论质量,量力而行,大大提高了社论的质量和影响力。

(4)在改革中提出并解决了一系列新闻理论问题。在解放区新闻工作的整风改革中,《解放日报》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新闻工作的重要文件、社论和理论文章,对党报的性质和作用、全党办报的思想、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无产阶级唯物主义新闻观和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新闻观的区别、以及文风等基本问题,作了比较系统的论述,初步奠定了中国无产阶级新闻学理论的基础。

9. 技术在新闻传媒的形态变化中有怎样的作用。

【答案】对新闻媒介形态的变化而言,技术扮演了核心的推动作用。没有技术的进步,就不可能有媒介形态与功能的不断进步。

(1)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由于生产力和技术水平极端低下,人类只能凭借体语和简单的信号进行信息传递。随着社会的进步,语言和文字得以发明,这促成了人类传播史上第一次伟大的变革,即信息可以借助文字进行编码并传布久远。中国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更为人类传播提供了简便的载体,并为信息的大规模复制和广泛传播提供了可能性。

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促成了电子媒体的诞生,人类信息传播的速度大为提升。随着卫星和互联网的出现,信息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流动,人类媒介技术的进步,使得人类以时间压缩空问成为当今时代最为鲜明的特征。

(2)尽管技术的进步对媒介的演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技术不是决定媒介发展的根本力量。技术对媒介的影响,是在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环境中进行的。因此,不能孤立地看待技术在媒介演进中的角色。应该承认,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中所产生的信息传递需求,是媒介演进的根本决定要素,正是这种需要,推动着传媒朝着更迅速、更广泛、更逼真的方向发展着。

10.简述传播媒介的长处与不足。

【答案】(1)报纸的长处与不足

报纸以印刷文字作为媒介。

①报纸的长处:记录性好,便于读者反复阅读,深入研究,并作为资料长期保存; 选择性强,便于读者自由安排时间、自由挑选内容来读; 材料运用自如,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