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内蒙古师范大学传媒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新闻学概论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新闻自由

【答案】新闻自由是指新闻传播领域内实施的言论自由与出版自由,包括新闻采访自由、传递自由、报道自由和收受的自由,报纸的出版自由、广播和电视的播送自由、发表新闻评论及开展批评的自由。新闻自由这个口号,是1644年英国资产阶级政论家约翰·弥尔顿在《出版自由》一文中提出的,1789年载入法国《人权宣言》,美国独立战争后正式列入宪法条款。资产阶级曾利用它作为反对封建文化专制主义,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武器; 无产阶级也借此宣传自己的主张,打破统治阶级对社会舆论和精神交往的垄断。“新闻自由”推动了近代新闻事业的迅速发展。

2. 亲身传播

【答案】亲身传播是指以人体自身为媒介,尤以语言为主要手段,以表情和动作作为辅助手段的传播方式。亲身传播的最大特点是信息传播有明确的对象,属于定向传播。传播信息针对性强,反馈快,互动快,可以迅速调整传播内容和方法。但与其他传播方式相比,传播面窄,传播速度慢,保真度差,一个信息,经人们口口相传,越到后面越失真。亲身传播可采用的方法有言语传播、文字传播、体态语言传播、信号传播等。

3. 郭士立

【答案】郭士立是中国近代报刊发展史上来华办报的一位外国传教士,也是香港英治时期的高级官员,曾三次在中国沿海各地游历,收集情报,在上海等地贩卖鸦片并在“阿美士德”间谍船上活动,同时散发宗教书刊。郭士立不仅精通中文,能讲普通话及闽粤方言,还十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习俗。1833年8月1日在广州创办和主编了《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旨在宣扬西方文化的优越,征服中国人骄傲自大的排外心理。《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虽是一份宗教性报刊,但其所刊载的内容已包括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知识、新闻和杂姐等各个方面,宗教内容已在次要地位。

4. 新闻媒介的双重属性

【答案】新闻媒介的双重属性是指新闻媒介作为反映意识形态的精神产品的生产者,既从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又属于信息(娱乐)产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事业不但是一支

强大的精神上、道义上的力量,而且还是一支强大的经济力量。新闻媒体不但要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且其本身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进而形成新闻事业具有双重属性的新认识,即新闻事业具有形而上的上层建筑属性和形而下的信息产业属性。“事业性质,企业管理”是上述双重属性在当前我国新闻事业中的外在表现形式。

5. 新闻来源

【答案】新闻来源,又称消息来源或信息来源,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新闻来源是指一则新闻中所涉及的事实和观点材料的出处,它表明事实、观点和背景材料从何而来,由谁提供。广义的新闻来源既指新闻事实的提供者,又泛指构成新闻根据的全部新闻事实。

6. 传播效果

【答案】新闻媒介的传播效果是指新闻媒介所传播的信息对受众的思想、态度和行为所产生的实际影响。它具有双重含义:①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说服性传播是指通过劝说或宣传来使受传者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的传播活动,这里的传播效果,通常意味着传播活动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传播者的意图或目的。②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不管这些影响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显在的还是潜在的。

7. 主流价值观

【答案】主流价值观,又称基本价值观,是指一个国家处于支配地位的价值观,反映出一个国家意识形态和社会道德的基本取向,反映出一个国家主流社会的基本意愿。主流价值观的倡导和彰显是一个社会的系统工程,政策的导向、领导的身体力行、干部的选拔仟命、奖罚的分明都对人们的价值取向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卞流媒体成为主流价值观的支柱在于媒体的影响过程和人们的价值观的形成过程十分默契。大众传媒通过每日每时、无处不在的传播网络影响着受众的价值观。在中国,主流媒体除具有共有的持续长久、覆盖面广的性能外,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在受众心目中的权威性。

8. 总编辑负责制

【答案】总编辑负责制是我国新闻媒介内部领导机构的运行方式之一。总编辑是报社的法人代表,并和党委书记一起共同领导编委会,集体决定报社内一些重大事务。在总编辑下面,设若干副总编辑,分管各个部门。这一模式自建国以后,一直沿用下来。目前中国大多数报社还采用此种模式。

9. 网络虚拟社区

【答案】网络虚拟社区是指一群主要藉由计算机网络彼此沟通的人们,他们彼此有某种程度的认识、分享某种程度的知识和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如同对待朋友般彼此关怀,从而所形成的团体。最早的关于虚拟社区的定义由瑞格尔德做出,他指出,网络虚拟社区之间的个体存在着相互

传播,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和特点。

10.含义论

【答案】含义论是从社会学角度对新闻媒介的传播效果提出的理论之一。含义论把行为当作内心理解的产物,也就是说,个人行为是个人对我们文化具有共同解释的符号、形象或事件的意义理解的产物。含义论倡导者认为有三种“世界真实”:客观世界真实; 媒介通过连续不断报道而呈现的世界真实; 受众内心存在的世界真实。受众的行为是从其内心对世界的理解出发的。而受众内心存在的世界真实一方面来自对客观世界的亲身感受,另一方面则深深受到媒介的影响。不少研究者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播媒介在社会人员集体确定对社会现实的解释中发挥了主要作用,即媒介对现实的描绘在含义的确定、延伸、替换和稳定这四个方面发挥了主导效应。

11.突发性新闻

【答案】突发性新闻是对出乎人们预料而突然爆发的事件的报道。例如,突然发生的灾难(空难、火灾、车祸等等),突然爆发的战争,突然生变的政局,不期而至的天灾(地震、海啸、暴风),等等。这类新闻常常是新闻媒介的主角。它有明确的发生时间。

12.《羊城晚报》

【答案】《羊城晚报》是新中国成立后办起的第一张大型综合性晚报。1957年10月1日创刊。它以“贴近时代、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为己任,敢为天下先,精彩报道层出小穷。一直以其鲜明独特、新鲜活泼的风格吸引着广大读者。除去文革期间停刊的践跄岁月,无论是创办之初按照“移风易俗、指导生活”,“寓共产主义教育于谈天说地”的宗旨开拓办报新路,还是1980年复刊后遵循“反映生活、干预生活、引导生活、丰富生活”的力一针重振报业雄风,《羊城晚报》都做到了贴近时代、贴近读者、贴近生活,该报采编精良、作风严谨,为普通百姓所喜闻乐见。在新闻方面,一向以自采新闻多、独家报道多,反应迅速、视野开阔而著称; 在副刊方面,以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并重,拥有大量独具岭南特色的名牌栏目而闻名。近年开设的各类深具服务性和实用性的专版,更是深受读者和客户欢迎。

二、简答题

13.竞争给中国新闻媒介带来的显著变化有哪些?

【答案】新闻媒介在经营上走向市场,竞争立刻在新闻市场上展开。竟争的直接目的是争夺受众,最终目的是争夺广告。发行量、收视率、收听率成为媒介的成败标志,广告成了媒介的生命线。竞争既在各大媒体之间展开,也在各个媒体内展开。竞争给媒介带来的显著变化主要有:

(1)受众中心地位的认同

在计划经济年代,国家对媒介采取大包大揽政策,人财物、产供销完全由国家掌握着,媒介不过是一个生产单位,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完全由宣传的决策者决定。对受众来说,你生产什么,我们就接受什么。当新闻媒介一旦走向市场,受众就成了媒介的衣食父母。竞争推动了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