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南开大学文学院874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之外国文学史(欧美卷)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填空题
1. 《复活》中的男女主人公分别是______。
【答案】聂赫留朵夫; 马洛斯娃。
【解析】《复活》是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之一,取材于一件真实事件,主要描写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引诱姑妈家女仆马洛斯娃,使她怀孕并被赶出家门。后来,她沦为妓女,因被指控谋财害命而受审判。男主人公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见到从前被他引诱的女人,深受良心谴责。他为她奔走伸冤,并请求同她结婚,以赎同自己的罪过。上诉失败后,他陪她流放西伯利亚。他的行为感动了她,使她重新爱他。但为了不损害他的名誉和地位,她最终没有和他结婚而同一个革命者结为伉俪。
2. 麦列霍夫·葛利高里是苏联小说______中的男主人公。
【答案】《静静的顿河》
【解析】《静静的顿河》是苏联著名作家肖洛霍夫的一部力作。它描绘了1912年至1922年间两次革命(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和两次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苏联国内战争)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顿河两岸哥萨克人在这10年中的动荡生活,广泛地反映了哥萨克独特的风土人情,哥萨克各个阶层的变化、广大哥萨克在复杂的历史转折关头所经历的曲折道路,以及卷入历史事件强大旋涡中的主人公葛利高里的悲剧命运。
3. 创作短篇小说《一个文官的死》的作家是______。
【答案】契诃夫。
【解析】《一个文官的死》是契诃夫于1883年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契诃夫关注小人物的命运,小说通过切尔维亚科夫这样的小人物,让人们看到了当时社会上小人物的奴性心理。
4. 代表泰戈尔诗歌方面成就的作品是______。
【答案】《吉檀迎利》。
【解析】泰戈尔的《吉檀迎利》中描写对印度神的尊崇,用隐秘华美的语言对身形对人生自然的诗意描绘,他凭借《吉檀迎利》以及用美丽英文翻译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二、名词解释
5. “为艺术而艺术”
【答案】“为艺术而艺术”是一种美学观点。德国古典美学深奥的思辨性与晦涩的语言,即使是专业人士也备感艰难,而“为艺术而艺术”的成功之处也正在于此。它汲取了德国美学的要义与精髓,又除去其繁琐的细节,以精炼的法语铸造成一句响亮的口号,成为法国唯美主义运动的一面醒目的旗帜。“为艺术而艺术”认为艺术创作的目的在于自身,宣布艺术脱离政治,脱离社会需要和教育任务。这种观点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其产生的社会根源和客观意义都是各不相同的:有时是对某些流派的“功利主义”的反驳,或是对企图驾驭艺术的政权的抗拒。在这种情况下维护“为艺术而艺术”就是保护艺术免受敌对力量的损害,坚持艺术的美学特性和它的独立性。但是把艺术家与社会的分离作为“为艺术而艺术”产生的普遍根源,必然导致脱离生活。它最后必然为新的思潮所淹没。
6. 俄狄浦斯王
【答案】《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悲剧的典范作品,是古希腊索福克勒斯的戏剧代表作之一。《俄狄浦斯王》取材于希腊神话传说,展示了富有典型意义的希腊悲剧——人跟命运的冲突。这部剧被亚里士多德推为戏剧艺术中的典范。俄狄浦斯竭力逃避神谕所示的命运,而这逃避本身恰恰在实践着神谕。《俄狄浦斯王》不仅在艺术上给后世留下了典范,而且经由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阐发,更引申出了一个新名词——俄狄浦斯情结。
7. 古希腊悲剧
【答案】古希腊悲剧起源于祭祀酒神狄奥尼索斯的庆典活动。戏剧大都取材于神话、英雄传说和史诗,所以题材通常都很严肃古希腊悲剧主要不是写悲,而是在于表现崇高壮烈的英雄主义思想。亚里士多德认为古希腊悲剧“描写的是严肃的事件,是对有一定长度的动作的摹仿; 目的在于引起怜悯和恐惧,并导致这些情感的净化; 主人公往往出乎意料的遭到不幸,从而成悲剧,因而悲剧的冲突成了人和命运的冲突”。悲剧的目的是要引起观众对剧中人物的怜悯和对变幻无常之命运的恐惧,由此使感情得到净化。悲剧中描写的冲突往往是难以调和的,具有宿命论色彩。
8. “大学才子派”
【答案】“大学才子派”是对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出现的一批人文主义剧作家的统称。他们大都在牛津或剑桥受过教育,具有较深的古典主义和人文主义修养。他们将古希腊罗马戏剧、中世纪民间戏剧等各种戏剧形式融为一体,不仅继承了前人的成果,而且在内容和艺术形式上颇有创新,创作出结构严谨、情节生动、诗意盎然的剧作,为英国民族戏剧的诞生作出了重要贡献,促进了伊丽莎白时代戏剧的发展和繁荣,为莎士比亚的创作准备了条件。其代表人物有约翰·李利、托马斯·基德和克里斯托弗·马洛等。
三、简答题
9. 简·爱和妇女解放运动的关系。
【答案】简·爱和妇女解放运动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女性解放是《简·爱》所要表达的主题。 女性解放,要有独立经济意识,也要有人格的独立。没有独立的经济意识,就没有人格的独立,同时,没有独立的人格和自尊,便不可能有真正的爱情,更谈不上女性的真正解放。
简·爱以自己正当的收入一举改变自己生活状况,以此为实力,去争取自己的人生幸福。简·爱走向桑菲尔德庄园的行动,进一步以形象的语言展示夏绿蒂的创作思想,即妇女的解放不是一句空话,它是有着非常充实的思想内容的。既要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又要有人格的独立,两者水乳交融,相互依存,缺一不可,是有机的统一体。在简·爱的观念中,没有独立的经济意识,就没有被人尊重的人格独立; 同样,没有独立的人格和对理想的追求,便不可能有真正的爱情,不可能有真正美满的婚姻,更谈不上妇女的解放。这就是维多利亚时代值得骄傲的新女性,这就是女性解放大潮中的先驱。
10.如何理解《等待戈多》中戈多的含义?
【答案】《等待戈多》中始终未出场的戈多在剧中居重要地位,对他的等待是贯穿全剧的中心线索。但戈多是谁,他代表干什么,剧中只有模糊的暗示。对此,西方评沦界众说不一。有的人认为他是巴尔扎克早期戏剧中的一位神秘人物,有的人认为他是上帝,还有的人认为他是“虚无”或“死亡”。有人曾就此问贝克特本人,贝克特回答说“我要是知道,早在戏里说出来了。”戈多给剧作增加了神秘色彩。
(1)戈多(Godot )并非上帝(God )的转写
因为他是一个“不在场”(Absence ),所以我们可以将其解释为上帝,庄园主或别的什么,但这样的理解未免过于实指,也未必贴切。虽然中世纪的哲学家认为一切存在物的本质植根于上帝之中,这似乎给戈多就是上帝的解释提供了一种依据,但我们不应忘记,尼采所开启的将以上帝为表征的意义本源还原为虚构的进程,到萨特已经演化为存在先于本质,而荒诞派戏剧是从存在主义的荒诞哲学发展而来,荒诞指述的正是现代人在“上帝死了”之后普遍面临的基本生存处境,在这种生存处境中,荒诞哲学家并没有给上帝留出干什么位置。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贝克特对上帝神恩以及《圣经》所表露的怀疑和不信任,所以贝克特也不会回到上帝。
(2)虽然戈多不是上帝,但他代表了一种类似上帝功能的东西
他代表了一种被追求的超验,一种赋予生存以意义的终极价值,代表了一种没有希望的时代里的希望。剧中说,“戈多是一个救星,是一个希望”,“他要是来了咱们就得救了”,“要是不来呢,咱们明天就上吊”。戈多不来,等待者的本质就无法得到说明,只剩下昏昧的实存。人们禁不住生出这样的期望。如果戈多到来,如果“快乐的日子”重新回来,一切就会改变,人的生存又会被重新纳入意义秩序,也许这个秩序的意义本源己不再是上帝,而是上帝的这种功能的替代物,但荒诞将会隐退。从这个意义上说,戈多可以是我们所假设的任何东西,但他肯定给人的存在提供一种本质规定,重新将人的存在纳入意义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