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齐齐哈尔大学文学与历史文化学院803中国文学史之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新月社

【答案】新月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影响较大的一个文学社团,于1923年成立于北京,是五四以来最大的以探索新诗理论与新诗创作为主的文学社团。该社在1927年春迁往上海,1933年结束,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前期他们把《晨报副刊》作为阵地,后期创办《新月》月刊,《诗刊》周刊。新月社是一个涉及政治、思想、学术、文艺各领域的派别,在思想上和组织上都表现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特点。

2. 叶绍钧

【答案】叶绍钧即叶圣陶,是我国著名的小说家、教育家。1922年起相继出版短篇小说集《隔膜》《火灾》、等。这些作品体现着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文学主张,真切反映下层劳动群众的苦难,流露出被压迫者的真挚同情。1928年在《教育杂志》上发表长篇小说《倪焕之》,真实反映了从辛亥革命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生活经历和精神面貌。所作小说结构严谨,语言纯净洗练,从平凡的现实生活中摄取题材,冷静分析,深化开拓,反映社会底层妇女和儿童悲惨遭遇,同时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知识分子形象。

3. 《一只马蜂》

【答案】《一只马蜂》是中国现代著名戏剧家丁西林最著名的独幕剧之一。创作于1923年,描写的是五四后觉醒的青年为争取婚姻的自主而与守旧势力抗战的一幕喜剧。作品成功地写出了二种鲜明的喜剧性格,语言不仅轻松、俏皮、饶有风趣,而且耐人寻思又质朴明净,结构精巧而严密,给人一种新颖的感觉。《一只马蜂》对传统的人生婚恋观与现代的人生婚恋观作了对比,给当时的青年男女以一定的启发和激励。

4. 新感觉派

【答案】新感觉派是20世纪我国第个被引进的现代主义小说流派,主要作家有施蜚存、刘呐鸥、穆时英,此外还有黑婴、禾金等。1932年至1935年,施蛰存主编大型文学期刊《现代》,为新感觉派小说提供了重要的发表阵地。新感觉派小说第一次用现代人的眼光来打量上海,用一种新异的现代的形式来表达这个东方大都会的城与人的神韵。新感觉派的根本特点是强调作家的主观感觉而不太注重对客观生活的真切描写。代表作品有刘呐鸥《上海狐步舞》《梅雨之夕》,穆时英《夜总会里的五个人》,施蛰存《石秀》《将军底头》等。

5. 第一次文代会

【答案】第一次文代会是指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平召开的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全称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共有正式代表和邀请代表824人,分别组成平津、华北、西北、华中、东北、部队、南方等代表团参加,实现了过去被分割在不同地域的作家和艺术家的“会师”。第一次文代会被当做是“当代文学”的起点,它在对40年代解放区和国统区的文艺运动与创作总结、检讨的基础上,把延安文学所代表的方向确定为当代文学的方向,并对当代文学的创作、理论批评、文艺运动的展开方式和方针政策,制定规范性的纲要和具体的细则。

二、论述题

6. 论述丁玲2040年代的创作历程转变。

【答案】丁玲作为现代女性文学的重要作家,将其一生的坎坷经历,倾注于她所痴情的文学创作之中,为人们留下了一大笔丰富的精神遗产。纵观丁玲的创作,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20年代末至加入左联之前

这个时期丁玲主要出版了三个短篇小说集《在黑暗中》《自杀日记》《一个女人》。这些作品标志了一个新的时代女性的崛起,也奠定了她在现代文坛的重要地位。在集子里最具代表性的,是《梦坷》《莎菲女士的日记》《阿毛姑娘》等。这些作品主人公都是女性,一方面继承了五四时代冰心、庐隐、冯沉君等第一代女作家创作的精神内涵——对封建专制的抗争和叛逆; 另一方面塑造出五四退潮后小资产阶级叛逆、苦闷、追求的知识女性的典型。她们身上既有浓重的空虚、苦闷、绝望的感伤主义色彩,又深深地烙上了时代和社会的印记。从小说的叙述方式看,丁玲作品虽有五四郁达夫自传体小说剖析人物内心世界的感伤情怀,但刻画的大胆而富有饱满感情的倔强女性性格、细腻而率真披露的人物复杂内心,却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这标志着五四感伤小说的终结。

(2)1930年至1936年

这是丁玲创作的第二个重要阶段。左联的成立感召了一大批革命作家,丁玲的创作由此发生了较为重大的转变。丁玲首先将创作题材转向社会革命,写作了中篇小说《韦护》、短篇小说《一九三零年春在上海》等流行的“革命+恋爱”模式化的作品。虽然这此创作形式带有公式化,但是不能否定丁玲对于一个过渡时代的过渡人物的准确刻画,对现代知识分子由个人主义向集体主义转变过程中的矛盾心理的真实揭示。这恰恰也反映了丁玲对五四以来的新文学山人的文学、为人生的文学向革命文学、无产阶级文学转变所作的探索性的积极实践。她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水》《夜会》,长篇小说《母亲》等,大都是以30年代初农村现实生活为题材,真实地再现了激变的农村中农民的心理变化。丁玲的这些作品,集中体现了左翼小说创作的基本特征:题材开掘的巨大现实性; 阶级视角的社会批判性; 广阔生活图景的写实性。在此实践中,丁玲摆脱描写知识阶层的窠臼,开始描写农村生活,反映犷对现实主义创作的执著追求。

(3)1936年至1949年

这是丁玲在延安的创作时期。1936年冬丁玲到陕北革命根据地延安,进入了一个新的创作天地。最初,丁玲以通讯、速写、印象记等文学样式,敏捷地反映新的生活内容; 后以小说谱写解放区新的时代风貌,创作了短篇小说集《我在霞村的时候》《一颗未出膛的枪弹》,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这些作品标志丁玲的现实主义创作走向成熟。与她过去的作品相比较,与其他同在解放区的作家创作相对照,丁玲小说最成功之处是:她尊重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侧重以纤细的情感和笔触,去展示一个伟大变革的历史时代人们精神和心灵的巨大颤动。她既满腔热忱地歌颂和描写革命根据地、解放区的新生活、新风尚、新人物,又直言不讳地暴露生活中的阴暗面,从而使其作品达到了现实主义的新高度。

7. 试论述茅盾的小说成就。

【答案】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他创作的大量作品丰富了中国现代作品文库,促进了中国小说创作的成熟。其小说创作的突出成就表现为:

(1)小说具有史诗性特征

茅盾小说的史诗性特征,是指其小说注重题材与主题紧贴时代的变迁,自觉追求“巨大的思想深度”与“广阔的历史内容”。如果将茅盾主要的长篇联系在一起来考察,会发现他几乎提供了一部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的“编年史”

①《霜叶红于二月花》揭开的是本世纪初“五四”运动前夕中国社会的一角;

②《虹》描写“五四”到“五川”的历程;

③《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20年代的大革命失败前后的历史;

④《子夜》以及《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30年代的社会生活;

⑤《第一阶段的故事》《锻炼》等:上海“八·一三”事变到上海陷落时期的社会生活;

⑥《腐蚀》:皖南事变前后;

⑦《清明前后》:抗战后期。

茅盾注重以社会斗争为故事的轴心,并常以历史代言者的姿态进入创作,表现出强烈的政治性。他将艺术的笔触伸展得相当广阔,描写对象涉及工人、农民、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牵涉的生活有政治、经济、教育、战争、革命、反革命等各方面,反映的历史几乎囊括了整整一个时代——中国现代史的各个时期、各个阶段。

(2)小说人物的多面性、立体化塑造

茅盾长篇小说注重从复杂的社会关系及其变化中来展现人物性格和命运,追求对人物行为、情感、心理的多面性和立体化的描写

以《子夜》中的主人公吴荪甫为例:

①将吴荪甫置于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和经济关系中去刻画:吴荪甫与赵伯韬的关系; 吴荪甫与工人的关系; 吴荪甫与朱吟秋等的关系以及吴荪甫与吴老太爷的关系、与亲属的关系、与屠维岳的关系、与王和甫的关系、与双桥镇农民的关系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