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805管理学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利益相关者

【答案】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 ),又称利益枚关者,是指那些与特定组织有一定利益关系的有关者,其利益得失与组织的存在相关。换言之,利益相关者是在一定环境中受组织决策和政策影响的任何有关者。这一概念最早由伊戈尔·安索夫在《公司战略》一书中首次提出,自弗瑞曼《战略管理一一利益相关者方式》出版后,“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管理”、“利益相关者理论”等术语得到广泛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已经成为分析企业组织行为的一个既定理论框架,应用于公司治理、企业伦理、战略管理等方面。

2. 古典决策理论

【答案】(1)古典决策理论的概念

古典决策理论是基于“经济人”假设提出的,主要盛行于20世纪50年代以前。这一理论认为应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待决策问题,即决策的目的在于为组织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古典决策理论假设,决策者是完全理性的,决策者在充分了解有关信息情报的情况下,是完全可以做出实现组织目标的最佳决策的。古典决策理论忽视了非经济因素在决策中的作用,这种理论不可能正确指导实际的决策活动,从而逐渐被更为全面的行为决策理论所代替。

(2)古典决策理论的主要内容

①决策者必须全面掌握有关决策环境的信息情报;

②决策者要充分了解有关备选方案的情况;

③决策者应建立一个合理的层级结构,以确保命令的有效执行;

④决策者进行决策的日的始终在于使本组织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3. 确定性决策方法

【答案】确定型决策是指决策面对的问题的相关因素是确定的,从而建立的决策模型中的各种参数是确定的。确定性决策方法包括: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动态规划等。

4. Z 理论

【答案】〔1)Z 理沦的来源Z 理论是由美国加州大学管理学院日裔美籍教授威廉. 大内在比较日本企业和美国企业管理特点的不同和分析日本的企业管理经验基础之上,参照X 理论和Y 理论提出来的新理论。这一理论的提出是鉴于美国企业面临着日本企业的严重挑战。

(2)Z 理论的内容

Z 理论认为企业管理当局与职工的利益是一致的,两者的积极性可融为一体。其研究的重点是人与企业、人与工作之间的关系,具体包括:

①企业对职工的雇佣应是长期的而不是短期的; ②上下结合制定决策,鼓励职工参与企业的管理工作; ③实行个人负责制; ④上下级之间关系要融洽; ⑤对职工要进行知识全面的培训,使职工有多方面工作的经验; ⑥相对缓慢的评价与稳步提拔; ⑦管理过程既要运用统计报表、数字信息等清晰鲜明的控制手段,又注重对人的经验和潜能进行细致而积极的启发诱导。

二、简答题

5. 什么是组织学习和学习型组织? 简述学习理论专家彼得·圣吉提出的建立学习型组织的五大原则。

【答案】(1)组织学习是相对于个人学习而言的,是将组织作为学习的主体来看待。组织学习是在个人基础上进行的,是组织内外各层次人员个体学习,包括团队学习互相作用的复杂“化学反应”过程。比之个人学习,组织学习的目标更明确,效果要超过个人学习效果的总和。组织学习把个人目标与组织的战略目标相结合,强调学习属于组织行为,目的是促进组织的变革和发展。

(2)学习型组织由美国学者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练》一书中提出。学习型组织是指为适应外在环境的不断变化,通过持续性的学习,在组织中的个人、工作团队、组织整体间形成良好的互动,进而增加个人或组织的知识与经验,改变组织行为,以强化组织变革和创新能力的一种组织。和传统的组织相比,学习型组织更加强调改变、转化与持续进行。

(3)学习理论专家彼得·圣吉提出的建立学习型组织的五大原则包括:

①共同愿景。学习型组织一个十分重要的特点是通过对未来发展的共同认同,凝聚人心,形成承诺。

②团队学习。通过团队互动式学习,发展协同关系和共同思维。

③改善心智模式。心智模式指那些深深固结于人们心中,影响人们认识周围世界,以及采取行动的许多假设、成见和印象,是思想的定式反映,是人们思想方法、思维习惯、思维风格和心理素质的反映,心智模式的形成受人们所经历的环境、人的性格,人的智商、情商和逆境商的影响,并要经历漫长的过程。心智模式的修炼无论对个人或是对组织来说,都是最艰难的修炼。必须具备锲而不舍的精神。

④自我超越。作为学习型组织的精神基础,是个人成长的学习修炼,是学习不断理清并加深个人的真正愿望,集中精力,培养耐心,并客观地实现。具有高度自我超越的人,能不断扩展他们创造生命中真正所向往的能力,以个人追求为起点,形成学习组织的精神。

⑤系统思维。学会关注相互关联的行动和无形的整合功能,用以综合前四种修炼。

6. 请列出菲德勒权变领导模型中的领导方式以及情境因素,并说明如何才能取得较好的领导效果。

【答案】(1)权变领导模型中的领导方式

菲德勒认为,领导者的行为及其所要追求的目标具有多样性。这种多样性的存在,是由领导者之间在基本需求方面的差异决定的。因此,应当而且必须以此种需求结构来界定领导方式,这是菲德勒权变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所以,菲德勒将领导方式(领导型态)归纳为两类,即“员工导向型”领导方式和“工作导向型”领导方式。

员工导向型领导方式以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其主要需要,而以完成任务之需要为辅; 工作导向型领导方式则以完成任务为其主要需求,而以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之需求为辅。在这里,菲德勒将领导方式认定为领导者的一种人格特定,这种人格特质是一种具有持久性且不易改变之特征。无论何种领导方式均有利弊,十全十美的领导方式是不存在的。

(2)菲德勒领导方式的情境因素

菲德勒认为任何领导形态均可能有效,其有效性完全取决于是否与所处的环境相适应。他把影响领导者领导风格的环境因素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①职位权力。指与领导者职位相关联的正式职权和从上级和整个组织各个方面所得到的支持程度,这一职位权力由领导者对下属所拥有的实有权力所决定。领导者拥有这种明确的职位权力时,则组织成员将会更顺从他的领导,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②任务结构。指工作任务明确程度和有关人员对工作任务的职责明确程度。当工作任务本身十分明确,组织成员对工作任务的职责明确时,领导者对工作过程易于控制,整个组织完成工作任务的方一向就更加明确。

③上下级关系。指下属对一位领导者的信任、爱戴和拥护程度,以及领导者对下属的关心、爱护程度。这一点对履行领导职能是很重要的。因为职位权力和任务结构可以由组织控制,而上下级关系是组织无法控制的。

(3)菲德勒权变领导模型中取得较好领导效果的途径包括:

①替换领导者以适应环境。比如,如果群体所处的情境被评估为十分不利,而目前又是一个关系取向的管理者进行领导,那么替换一个任务取向的管理者则能提高群体绩效。

②改变情境以适应领导者。菲德勒提出了一些改善领导者和成员关系职位权力和任务结构的建议。领导者与下属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改组下属组成加以改善,使下属的经历、技术专长和文化水平更为合适; 任务结构可以通过详细布置工作内容而使其更加定型化,也可以对工作只做一般性指示而使其非程序化; 领导的职位权力可以通过变更职位充分授权,或明确宣布职权而增加其权威性。

总之,菲德勒模型强调为了领导有效需要采取什么样的领导行为,而不是从领导者的素质出发强调应当具有什么样的行为,这为领导理论的研究开辟了新方向。菲德勒模型表明,并不存在着一种绝对的最好的领导形态,企业领导者必须具有适应力,自行适应变化的情境。同时也提示管理层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领导者。